“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循環發展之路”,“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從事畜牧業研究30多年,安康學院教授、陽晨牧業集團公司研究院院長權群學對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些話感同身受,他很清楚科技創新對于安康的意義。
兩會中,權群學關注的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問題。他認為,安康處于“限制開發的主體功能區”戰略定位中,肩負著“一江清水供北京”的政治責任,要將現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依托科技創新。“近幾年安康畜牧業快速發展,提升規模化水平的同時也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壓力,要破解環境與發展的矛盾,科技創新還得放在首位。”
實際上,過去幾年他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1983年從西北農學院畜牧專業畢業后,一直在安康從事畜牧業的教學、科研和推廣,見證了安康畜牧業從分散、粗放經營到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過程。2016年12月,他編制的《“畜沼園”循環農業發展系列標準》作為安康市地方標準發布實施,為安康畜牧業的綠色、循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現在他正整理近幾年富硒豬肉的研究成果,牽頭編制《富硒豬肉》國家標準。
這些標準的陸續出臺高度契合了市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的“切實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和品牌建設,爭創一批占據制高點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然而看似簡單的標準,也離不開先進的科技手段。權群學舉例說,編制《“畜沼園”循環農業發展系列標準》,就是通過一系列科技設備的監測、檢驗和科研數據分析,才探索出“根據周邊土地對糞污消納能力來確定養殖規模以實現零污染”的理論。“這對循環農業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得到了國內專家的認可。”
近幾年,他向國家申報了10項發明專利,有4項已正式授權。 “我們的科技力量比起大城市來說還有不少差距,要縮小這個差距,必須加大科技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對于現有的人才隊伍,應當在體制機制上加以創新,激活內生動力,形成人人重視科研、人人參與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權群學思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