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意義不在于我們置身何處,而在于我們前往何處,困于平地,只能做蛙鳴,行于山村,方能為鳥飛。走遍險灘村,苦甜都是風景。
在那個寒風瑟瑟的季節里,當我第一次站在險灘村的吊橋上,呼吸到鄉村獨有的氣息,看到鄉親們臉上陌生又親切的笑容;當我第一次下村開會,頂著壓力,耐心地為村民講解政策;當我第一次冒著嚴寒,踩著大雪徒步兩小時,去慰問困難群眾,我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情不自禁留下了淚水,掏出了身上僅有的幾百塊錢。在那一刻,我便告訴自己,牢記第一書記職責,將青春的顏色綻放在這片土地上。
熱情的基點是責任,青春因充實而永恒。踐行第一書記職責,一是以黨建引領全村發展全局,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二是以脫貧攻堅為抓手,重視農民教育,開展各種技術培訓,物質精神兩手抓;三是開辟“一張全能網,五項運行機制,八支服務團隊”的村域網格化治理新模式;四是認真落實值班制度,提升便民服務水平;五是發展集體經濟,以“黨支部+X+貧困戶”模式,成立了兩個合作社,吸納100余戶貧困戶入股,促進村民持續增收;六是發揮自身特長,為貧困學生義務輔導功課。
見證著村子的變化,每一個日子都能看到歡喜。看到塵土飛揚的土路變成寬闊整潔的水泥路,看到夜晚黑暗的鄉村路安裝了明亮的路燈,看到險灘村互助幸福院里留守老人和兒童幸福的笑容,看到傍晚村委會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氛圍,看到漢江邊美麗整齊的柳樹群,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開始,也沒有無法拯救的結束。服務基層的路布滿了荊棘,但只要用心去走,還是會有花香撲鼻。在第95個建黨節來臨之際,呂河鎮險灘村黨支部被市委組織部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一年的基層工作,也讓我對“群眾”有了切實的感受。
什么是群眾?
群眾是會上和你激烈爭論的老頭,是路上親切的那聲招呼;
群眾是載你下村的摩托車,是傍晚村委會的廣場舞;
群眾是老孫家的兩個獅頭柑,是老曹家的一碗酸菜面。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這一路走得很辛苦,山間田頭的奔跑,鄉村院落的茶話,嚴寒酷暑的執著,漢江河畔的歡樂,脫貧致富的微笑,都是路途美麗的風景,讓人生出彩,讓青春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