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勇當脫貧攻堅主攻手
——陜西省勞動模范 劉和興
我叫劉和興,男,1966年1月生,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人。2017年,我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我的家鄉白河縣倉上鎮天寶村,曾是大巴山北麓大山深處的一個貧困村,我為了生存,約著與自己年齡相近的李自有、李自言一起走出天寶、走出大山,開始我們的外出務工創業之路,帶領鄉親們組建了“白河民工隊”,開始承包壘砌擋墻、回填土石方等很小的一些土建工程,憑著務實肯干、誠信待人、質量過硬的良好口碑,贏得了老板和工人的信賴。我的民工隊也成了三秦大地上響當當的“信得過工程隊”,一起打拼的工人由最初的30幾人,壯大到近500人,每年創收過千萬元。
在外苦苦打拼了二十年,我也攢下了些“家業”,過上了殷實富裕的日子,我也成為家鄉人眼里的“有錢人”。而我每次從外面回來,看到的是家鄉的窮山荒嶺,鄉親們住的還是破舊的石板房,一年到頭都換不了一身新衣裳,仍然為解決溫飽而掙扎,我深有感觸,憐憫之心仍不減當年,改變家鄉面貌成為他的一個心結。多少個夜晚,他徹夜思考,輾轉難眠……
自黨中央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以來,我作為一名省級勞模,在縣委、縣政府號召下,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部署要求上來,踴躍投身全縣脫貧攻堅主戰場,發揮勞模引領作用更是我的一份責任,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我的主導下,將家鄉的耕地2000余畝、林地6000余畝進行流轉,把山上的群眾搬遷到山下建設生態社區,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我對所流轉的2000畝耕地進行了整理,不用一塊磚,不用一包水泥,不用一根鋼筋,就地取材,僅憑過硬的土建技術,用石頭壘砌石坎坎80余萬方,累計長度達到70多千米,土地整理后,發展以花卉苗木為主、特色種養植(殖)為輔的生態觀光農業,種植苗木花卉1500余畝、油葵等特色種植業1000多畝,年養殖生豬5000頭、烏雞40000羽,年均贏利300多萬元。將搬遷群眾吸納到園區就業,探索出了一條“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的“天寶模式”。家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土地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外,道路交通、安全飲水、網絡通信、群眾住房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不可想象的改變。園區也于2011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陜西(天寶)現代農業園區”,2012年被市政府命名為“現代農業精品園區”,被省水利廳命名為“水利風景區”,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高山農業園區。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我始終牽掛著群眾,把鄉親們增收致富當成自己的事,從提供就業崗位、做慈善公益事業等多方面力盡所能。我把原來通組路建設群眾集資的20余萬元主動承擔下來,悉數退還群眾已交的集資款;將建設園區流轉土地的群眾和鄰村、鄰鎮的近200名群眾吸納到園區從事種植、養殖和基礎建設,讓他們失地不離地,從農民變為產業工人,都能有3-10萬元的穩定收入。同時,通過高山園區平臺,主動與群眾協商,簽訂種養植(殖)訂單341份,幫助貧困群眾開辦農家樂10家,年均發放籽種3000多公斤,帶動周邊10余戶群眾開辦家庭農場,形成“園區+農場+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得知家鄉學校建設存在資金困難時,主動先后為學校和困難學生捐款86萬元。
我已立下了愚公移山之志,用自己的決心和意志,徹底改變家鄉的面貌,幫助和帶動了近千個家庭增收致富,我組織搬遷的群眾都住上了洋房、一半的家庭開上了小車,成為當地人人敬仰的“種地人”。下一步,我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縣脫貧攻堅工作部署,發揚勞模精神,助力脫貧攻堅,帶領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