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承喜)在五里工業園區機器聲隆隆的廠房里,貧困戶周云新正在面粉加工流水線上聚精會神地忙碌著;在百盛公司流水鎮田心社區食用菌基地,59歲的王龍云老漢在創業孵化園帶動下看著4棚香菇收獲在即而綻放笑顏;在喧鬧的校園里,漢濱新建職中慈善扶貧班67名同學生活費有了著落,學習勁頭更足了……30家社區工廠,64個扶貧車間,建立56個種養基地,125家專業協會,直接帶動貧困人口就業 2189人,94家工業企業與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累計捐款捐物183.50萬元,帶動2140戶實現穩定脫貧。這一系列喜人的變化,正是漢濱區鼓勵和引導工業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帶來的可喜成果。
“我們就是要發揮工業企業作為產業建設的主要載體和平臺作用,全力把工業打造成脫貧攻堅的支撐極!”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的講話擲地有聲。2017年漢濱轄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實現286.4億元、增長20.8%。在不斷做大“工業航母”的同時,該區積極打造工業+模式,引導工業企業投身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提升貧困人口素質,捐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發展等方式參與扶貧,趟出了一條工業企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漢濱路徑”。
讓貧困群眾搭上工業“快車”
夏至時節,漢濱區早陽鎮兩河村土地整理的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正在修建石坎梯田的王全銀說:“我主要砌石坎,一個月掙4000多。媳婦給工程隊做飯,一月2000塊。19畝地一年流轉費2850元,比出門打工劃算多了。”今年49歲的王全銀,全家四口人,由于要照顧身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夫妻倆不能外出務工掙錢,家庭一度貧困。自從去年10月安康榮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駐兩河村建設種植基地以來,王全銀一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和王全銀一起在本村打工賺錢的村民還有100余人,他們在家門口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家庭,而且收入相當可觀。
榮泰公司是一家以面粉加工、儲備、銷售為主的企業,2017年掛牌上市后,公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在早陽鎮兩河村、興勝村流轉土地650畝、荒山1100畝,全力推行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帶動兩村117戶523名貧困群眾投入富硒蕎麥、小麥種植生產基地,參與生態觀光園區建設,讓貧困群眾嘗到了家門口創收的甜頭。
和榮泰農業一樣,做食品起家的安康大運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在漢濱區洪山鎮天池村,按照“土地入股,合作分紅”“三變”改革模式,發展油茶7000畝、拐棗2000畝,帶動貧困群眾474戶1111人。
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突出產業接環補鏈,延伸產業鏈條,漢濱不斷將工業鏈條向一產、三產融合延伸。區長范傳斌在多次調研中強調,要緊緊圍繞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產業園區等重點,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做長工業鏈條,嵌入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脫貧關鍵在產業,產業關鍵在工業,漢濱區緊緊抓住位于產業鏈頂端的農產品加工和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工業企業+模式,把工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建設種養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第三產業,工業+模式帶動2.76萬戶貧困人口嵌入特色產業鏈,搭上工業“快車”。
“扶貧車間”好就業
4月8日,揚州儀征哈哥寶工藝品有限公司毛絨玩具松壩扶貧社區工廠首批毛絨玩具成品下線。從2月27日項目簽約,僅用一個月時間,這個總投資1000余萬元,提供300個就業崗位的招商引資項目就“落地開花”。
而在去年底,安康奮達服飾有限公司在漢濱區恒口鎮雷河社區開辦的扶貧社區工廠隆重開業,100臺機器設備投入運營,200名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
在大竹園鎮七堰社區,社區電子廠寬敞明亮的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碌地工作,展臺上擺滿了各式電子元器件。
“扶貧車間建在了家門口,上班顧家兩不誤。” 貧困戶蔡代霞春節后就來到電子廠上班,他對自己的這份工作十分滿意。因家中人多地少,父母年邁多病,兩個孩子尚幼,夫妻雙方無法外出務工,只能在周邊打點零工賺錢補貼家用,如今在扶貧社區工廠上班后,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境況。
近年來,漢濱區積極以“工業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鄉村閑置房屋創辦就業扶貧車間和新社區工廠,幫助貧困人口就業創業。
為實現由農民到工人的徹底轉變,漢濱區組織開展精準培訓工程,在摸清貧困對象年齡結構、文化程度、就業技能、就業愿望等基本情況后,圍繞用工需求和產業特色,為貧困群體“量身選定”培訓項目。讓技能培訓走進家門口,把培訓專業與市場熱門需求結合,精細開展月嫂、電子裝配工、縫紉工、維修電工等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扶貧對象培訓后的就業率。培訓結束后,給合格人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并輸送到園區企業就業。
結合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多的實際,招引企業或能人大戶在鄉村興辦廠房式、居家式“扶貧車間”,引導貧困人口從事農產品加工、來料加工等業務。全區已有25家社區工廠掛牌,打造“扶貧車間”64個,涉及電子、服裝、鞋業、毛絨玩具等行業。按照“教室在車間,師資在一線”原則,通過“企業+院校”、“培訓+基地+車間”等培訓形式,培訓各類貧困技術人員894人。通過與精準扶貧有效鏈接,全區工業企業(社區工廠、基地)累計解決1185戶、2189貧困勞動力就業,發放工資性收入2882余萬元,896戶 2513人實現脫貧,使貧困群眾成為“產業工人”。
“百企幫百村"贏得百姓心
整潔的街道、時尚的民居……這是安康天寶實業公司結對幫扶的茨溝鎮西溝村。“住的條件好了,周圍環境美了,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這是村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村里來了大企業,就像飛來了‘金鳳凰’,我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該公司幫助村上建立了核桃烤煙種植合作社和生態旅游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共同發展核桃、烤煙、旅游產業。“百企幫百村”行動啟動后,安康天寶實業公司成了西溝村的定點幫扶企業。幾年來,安康天寶實業公司累計投入50多萬元,幫助西溝村修建“柿園基地”農家旅游景點。在幫扶企業和包聯部門的支持下,累計投資400余萬元,改造民居49戶、建31盞太陽能路燈;建設核桃園2800畝、發展烤煙398畝、勞務60余人。如今,西溝村已經變成一步一景、一戶一特色、產業明顯的脫貧樣板村。
作為深度貧困縣區的漢濱區,有貧困村231個,貧困戶38572戶116251人,占全區人口的 11.51% 。面對脫貧重任,漢濱工業企業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早在攻堅戰打響之初,漢濱工業就在謀劃自己的舉措。
該區經過摸底發現,全區有規上工業企業145家,有19個基層商會, 1個行業商會,會員人數達 4500人;有非公企業4642個;個體工商戶40144戶,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151.78億元,非公經濟占據了全區經濟總量的 52.2%。如果將這支力量號召起來助力脫貧攻堅,將會很好地激活農村經濟,引領貧困戶永久脫貧。
結合脫貧攻堅總體部署,迅速制定出臺《漢濱區工業企業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和《漢濱區工業企業助力脫貧攻堅獎勵辦法》。2016年漢濱區啟動680家企業參與幫扶 210個貧困村,通過土地入股、定單銷售、進園務工、扶貧資金入股等形式,實現了企業結對幫扶貧困村全覆蓋。
為了激發民營企業的幫扶熱情,區上對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符合信貸條件的各類企業給予貼息信貸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自主設立扶貧公益基金,用于開展扶貧幫扶工作;支持廣大企業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助教支醫、文化下鄉、科技推廣、創業引領、愛心捐贈、志愿服務等扶貧活動,實現帶強一批產業、帶優一批項目、帶活一批商貿、帶建一批基礎設施、帶動一批就業、帶來一批捐贈。
如今,越來越多的漢濱工業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勞動就業、生產基地、入股分紅、創業孵化、黨建帶動等多種類型和方式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全區 94家非公企業、商會組織結對幫扶 94個貧困村,實施項目120余個,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83.5萬余元。相關企業還積極出資,用于結對村的通村公路、村委辦公場所、人畜飲水、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貧困村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讓貧困群眾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很多企業還大力援助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努力幫助貧困群眾從思想上“拔窮根”,從而保證精準脫貧的持續、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