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楊遷偉 張昊
盛夏時節,烈日炙烤著大地。安康市平利縣西河鎮女媧山安置區原社區工廠一樓大廳內卻書聲瑯瑯,清涼一片。伴隨著孩子們清脆的“葉老師好!”“李老師好!”的問候,退休教師葉世平、李照瓊夫婦的身影,再次出現在講臺前。
消息如同山風,迅速傳遍了溝壑縱橫的女媧山。“葉老師、李老師回來了!”西河鎮鎮長錢飛感慨道:“村里不少家庭,兩代人都曾是他們的學生。他們不僅是女媧山的活教材,更是鄉親們為人處世的標桿。”
女媧山村地處偏遠,距縣城40余公里。村里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假期教育和安全成為一個突出問題。鎮政府調研了解到村民訴求后,決定騰出安置區閑置的房屋開辦“暑期興趣課堂”,桌椅、黑板、空調一應俱全。然而,臨近暑假,合適的輔導老師卻遲遲未能找到。
就在錢飛焦急之際,一個電話帶來了轉機——葉世平主動聯系,表示愿與妻子李照瓊一起義務執教。“葉老師電話里非常干脆,說如果要辦,他和李老師愿意來,分文不取。”錢飛回憶道,語氣中滿是感動。
銀發丹心映講臺 書聲浸潤女媧山
7月15日,烈日當空。
講臺上,李照瓊正聲情并茂地講述《孟母三遷》,引導孩子們思考環境與成長的關系。講臺旁,葉世平默默地為每個孩子的水杯添滿開水,細心晾溫。門外,不少村民駐足觀看。
李照瓊在給孩子們講《孟母三遷》
西河鎮干部吳蕊也在人群中凝望。作為葉世平曾經的學生,眼前熟悉的身影瞬間勾起了她的回憶。“葉老師還是那樣細致入微,笑臉盈盈。”吳蕊輕聲對身邊的家長說,眼中閃著光,“‘勿以善小而不為’,為人要樸實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他常教導我們的。”大學畢業后,吳蕊選擇報考“三支一扶”,投身基層。“當年葉老師在我心里點燃的那盞燈,一直照亮著我服務他人的路。”
明亮的玻璃門隔開了外界的炎熱,清晰地映照著兩位老師樸素的身影和慈愛的目光,他們親切的話語如涓涓細流,浸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也讓旁觀者肅然起敬。
隨著眼保健操輕柔的音樂結束,葉老師一聲“下課”,孩子們瞬間雀躍起來,四散開來尋找自己的快樂天地:三五成群圍坐棋盤,黑白對弈間眉頭緊鎖;羽毛球在空中劃出歡快的弧線,引來陣陣喝彩;跳繩翻飛,伴隨著輕盈的跳躍和銀鈴般的笑聲……
看著眼前充滿生機的場景,錢飛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正是我們辦暑期課堂的初衷,”他介紹道,“課內側重用國學經典浸潤心靈;課外則通過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們動起來、玩起來、樂起來。”錢飛強調,“暑期興趣課堂”主打“陪伴”二字,既引導孩子們暫時遠離電子屏幕,更在實踐中把“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落到實處,讓山里的娃娃們身心都能健康成長。
“兩位老師在女媧山教書育人超過40年。孩子們喜歡,家長們放心,他們也牽掛著這里的娃娃。”女媧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廖琴介紹,為了這半天的課程,葉世平夫婦每天清晨從縣城驅車趕來,下午再返回,風雨無阻。
這天的課堂迎來意外的饋贈,前來做調研的陜西師范大學幾位老師,聽聞葉世平夫婦事跡,當即提出給孩子們上一堂特別的課。
悠揚的歌聲瞬間打破了課堂的寧靜,清澈的童聲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唱《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稚嫩的歌聲飄出窗外,在山谷間回蕩。孩子們圍坐一圈,小臉上洋溢著新奇與專注,有的跟著節奏拍手,有的小聲哼唱。這突如其來的音樂課,如同山間拂過的一縷清風,為樸素的課堂注入了別樣的生機與色彩。
課后,一位陜師大的老師握著葉世平夫婦的手,動情地說:“這個地方我們還會再來,會組織更多的同事,來給孩子們上音樂、美術課。讓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藝術的熏陶。”這不僅是承諾,更是兩代教育者對山村孩子共同期盼的回響。
四秩春秋守燭光 燃燈照路護新芽
時光回溯到1983年。19歲的葉世平高中畢業,被安排到女媧山深處的黎明小學任教。彼時山村教學點遍布。幾年后,他與同在山區執教的李照瓊相識相知。共同的理想——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大山的熱愛,讓他們在簡陋的校舍里結為夫妻。
“那時條件艱苦,打報告領個證就算結婚了。學校就是家,一起教書、做飯、照看娃娃。”李照瓊的回憶簡單而溫暖。他們視學生如己出,手把手教寫字,耐心講解難題。寒冬,他們早早生好爐火,燒好熱水;孩子沒帶午飯,他們就張羅飯菜,安排午休。對留宿的學生,李照瓊更是悉心照料:“晚上招呼洗臉洗腳,哄睡了才休息,半夜還要起來看看。”她忘不了那個深夜:“一個住校娃發高燒,喂藥后我守在床邊,一宿沒合眼,心一直懸著。”
最讓葉世平揪心的是孩子們的上學路。“冬天,天不亮孩子們就提著用鐵絲拴著的炭火盆上路了。路特別難走的,我都要去接。放學后,一定送到山頭,看著家長接走,喊答應了才放心。”那微弱的炭火,不僅驅散了山路的寒涼,也映照著這對年輕教師守護未來的決心。
廿六學子牽襟懷 一諾千金守青山
時代的變遷給深山教育帶來挑戰。2011年,撤并女媧山鄉,葉老師所在的任家埡小學劃歸平利縣老縣鎮,后又劃歸城關鎮,教師陸續調回縣城。2016年,學校再劃歸西河鎮時,僅剩3名教師,其中兩人申請調往城關鎮中心小學。時任負責人的葉世平面臨抉擇:去城區條件更好,但若離開,剩下的26個孩子恐將失學。
正當他猶豫之際,幾位家長找上門來,言辭懇切近乎哀求:“葉老師,您可不能走啊!您走了,這學校怕就沒了,我們的娃……可就沒地方念書了!”
家長們的期盼沉甸甸地壓在葉世平心頭。他幾乎沒有猶豫,做出了決定:說服在女媧山景區小學任教的妻子李照瓊,調入任家埡教學點。從此,夫妻二人成為這所深山小學僅有的教師,用雙肩扛起了26個孩子的讀書夢和整個村落的希望。
葉世平、李照瓊夫婦在整理教室
“山里的孩子家境普遍困難,小小年紀去十幾公里外的鎮上、幾十公里外的縣城上學不現實。”葉世平夫婦的話語樸實卻堅定,“我們就是大山里的人。我們走了,孩子們怎么辦?在哪教書都是育人,不如留下。”
最令葉世平夫婦欣慰的,是看著孩子們如小樹般抽枝長葉——從手把手教一個二年級孩子洗臉洗澡的生活點滴,到聽聞他今年考上大學的喜訊;從任家埡小學走出去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努力向上,綻放著自己的光芒。“這不是我們教得好,”夫婦倆謙遜地說,“是山里的孩子懂事得早,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更懂得感恩大山的哺育。”
青山不語證初心 蒼樟猶記育苗人
7月15日上午課程結束,送走最后一名孩子,葉世平夫婦帶我們前往他們曾堅守多年的西河鎮任家埡小學去看一看。
在崎嶇的山路顛簸二十余分鐘,半山腰一處綠蔭掩映的小院映入眼簾——這便是曾經的任家埡小學。下車后,葉世平深情凝視著校門口一棵枝繁葉茂的香樟樹。它郁郁蔥蔥,繁茂的樹冠已遮蔽了小小的校門。他緩步上前,撫摸著粗壯的樹干感慨道:“這棵香樟樹,是當年任家埡小學建校時我親手栽下的樹苗,你們看,現在都臉盆粗細了!”
“學校撤并后,葉老師、李老師依然操心這里。前不久,大風掀翻了學校屋頂的瓦片,還是他自己摸黑上來修好的。”廖琴補充道。
葉世平推開一間間空置的教室,斑駁的墻壁、吱呀作響的門窗,黑板上整齊的漢語拼音板書像是剛剛寫上去的,仿佛都在訴說著他與李照瓊在此傾注的半生心血,每一處都記錄著感人的故事,每一處都承載著深厚的記憶。
站在校門口抬眼望去,女媧山層巒疊翠。四十載風雨堅守,此刻化作一句平靜而有力的誓言,在山谷間回響:“如果讓我再做一次選擇,我依然會選擇留在這里。留下,為了孩子們走出去的希望。”
【記者手記】
扎根山野 點亮希望
近日,平利縣西河鎮退休老師李照瓊、葉世平夫婦,再次回到女媧山下守護留守兒童的故事引發社會關注。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育敘事,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大山贊歌,是對“教育振興”最生動的詮釋。
在繁華都市的誘惑面前,他們選擇了堅守。山區條件艱苦,生活清貧,教學資源匱乏,他們克服交通不便,克服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到極致,為孩子們搭建起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他們可能沒有豐厚的薪資,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但他們擁有的是一顆火熱的心,一份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這種忠誠,比任何物質獎勵都更顯珍貴,也更具感染力。
在當今社會,我們不乏追求名利、注重個人發展的聲音。然而,李老師和葉老師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浮躁的心靈。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真正的價值,常常隱藏在平凡之中;真正的力量,源自內心的堅定。他們的“扎根”,是對“詩和遠方”的另一種解讀——那“遠方”,可以是山那邊的世界,也可以是孩子們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未來。
他們的堅守,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書育人,更是對山區孩子們的精神滋養。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品格,激發他們的夢想。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們,即使身處困境,也要心懷希望,努力奮斗。他們的存在,讓孩子們看到了未來的可能性,讓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價值。
他們的堅守,是對國家教育振興戰略最樸素也最深刻的響應。他們是散落在山區的“星星之火”,用微弱的光芒,點燃了無數孩子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澆灌著希望的種子;他們的每一次講解,都播撒著知識的芬芳。
兩位老師的故事,是無數扎根山區教育工作者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奉獻,什么是愛。他們是山區教育的“守望者”,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護著孩子們的夢想,點亮著山區未來的希望。
誠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選擇“扎根”山區,但我們應該向李老師、葉老師這樣的教育者點贊。這不僅是對他們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社會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們應該思考,如何為這些扎根山區的老師們提供更好的支持,如何讓他們在堅守中不孤單,如何讓山區的孩子們也能享有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基于此,我們應該向李老師、葉老師夫婦們致敬,向所有扎根山區教育的老師們致敬!同時,我們也應該行動起來,為山區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更多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讓他們能夠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