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何祥光)日前,國家發改委在《“十三五”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政策指引》(第35期)印發專刊,推廣白河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融入提升六大行動經驗。
近年來,白河縣扎實推進人崗精準對接、服務精準對應、權益精準保障,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融入提升六大行動和配套措施,全面提升“實際入住率、穩定脫貧率、舊宅騰退率和搬遷融入度”。在每個移民社區配套建設“一個服務中心、一個文化廣場、一所小學、一個幼兒園(托兒所)、一個衛生室、一個新社區工廠、一個便民超市、一條公交線路”。引導工商企業、高校畢業生、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0多家,帶動發展木瓜14萬畝、核桃8萬畝、茶園6萬畝,生豬16萬頭、家禽60萬羽,并探索出“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的天寶模式。深入開展創業就業、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1.76萬人次,發放創業貼息貸款1.09億元,年勞務輸出6.5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3.3萬人。
該縣編制全縣《生態扶貧避災移民搬遷土地綜合利用專項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方案》,制定《舊宅基地騰退復墾項目實施管理辦法》,明確到2020年完成3.3萬戶2.6萬畝騰退任務,2018年可完成7000余戶4000多畝騰退任務。積極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017年已向安康高新區流轉380畝,收益3112萬元。2018年在自然資源部備案1285畝跨區域交易指標,可實現收益3.86億元。將收益重點用于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配套和智慧社區創建。大力開展以“誠孝儉勤和”為主要內容的新民風建設,做到“好人好事有人贊,歪風邪氣有人管”。按照村改社區、村管社區、集鎮社區、園區社區、聯建社區5種類型設置移民社區,構建以黨支部為核心、居委會為主體、物業服務為依托的“三位一體”管理服務機制。全面推行社區“黨建+”模式,充分發揮“網絡黨支部”作用,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落實群眾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提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能力,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