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元輝 張兆群)2月26日,旬陽縣呂河鎮灘祥合磚廠一派熱火朝天的場面,20余名貧困村民勞動正酣。
險灘村4組55歲的貧困群眾羅先禮在磚廠打雜,“月工資3000塊左右,就在家門口,錢掙了,也照顧了家。”羅先禮說,自己身體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以前只能待在家里干著急,現在好了,村上勞務扶貧公司給他介紹這個家門口的工作,心里踏實多了。和羅先禮一樣,村里還有21名貧困群眾在勞務公司的幫助下,在這個磚廠找到工作,燃起脫貧致富的希望。
這是今年以來旬陽在就業扶貧“春夏專項行動”中多措并舉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勞務扶貧促就業
“旬陽作為勞務大縣,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實現貧困戶就業全覆蓋,是就業扶貧的關鍵所在,做實做優村級勞務扶貧公司,做好精準對接、精準培訓、精準服務工作,促進更多貧困勞動力、富余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旬陽縣委書記梁濤的話鏗鏘有力。
建立村級勞務扶貧公司是縣上推動就業扶貧的亮點之一。旬陽人社部門圍繞貧困村建立和培育村級勞務扶貧服務公司,搭建起農村剩余勞動力與企業用工的供需平臺,強化外聯內擴,擴大就業總量。城關鎮兩岔河村的新富業勞務扶貧公司是旬陽村級勞務扶貧模式的點睛之筆。
2月19日,筆者走進兩岔河的新富業勞務扶貧公司,只見這里辦公用房寬敞,辦公設施齊全,配有電腦、打印機、傳真機等通訊設備,墻上掛著《新富業勞務扶貧公司工作職責》。既是村上文書又是勞務公司監事的羅祥正在給村民耐心地介紹著工作。
羅祥說:“村里建勞務扶貧公司,非常受歡迎。我們村干部熟悉每個村民的情況,300多個貧困勞動力誰有工作了,誰還沒有工作,我們都清清楚楚。這不,眼下,正是節后企業大用工、村里勞動力集中外出就業雙向需求的黃金時段,我們把招工信息除了貼在這里之外,還在公司的微信群發布了,這樣更方便大家選擇!”
通過扶貧勞務公司介紹和跟蹤服務,該村已有285名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增收。三組貧困戶羅功祿是按照弱勞分類,是勞務公司第一批介紹到縣城雷氏果品店的一名工人,并簽訂了用工協議,月工資2300元左右。這讓原本因家庭變故沒了生活勇氣的羅功祿表示,“有了這份工作,生活有了希望。”
在旬陽的169個貧困村,村村都有像兩岔河這樣的村級勞務扶貧公司,非貧困村也相繼建立了108個。縣創業就業局局長龔澤忠介紹說:“村級勞務扶貧公司把全縣剩余閑散勞動力分類組織起來,按照人崗相適的需求有組織地輸送到有需要的企業,讓農民有保障地掙到錢,讓企業也健康發展。”
據了解,全縣已建立了277個村級勞務扶貧公司,通過一方面收集剩余勞動力基本情況,一方面走出去找崗位。已與常州、西安、安康等地企業和縣內社區工廠、合作社等1358家用人單位合作,簽訂用工框架協議969份,征集用工崗位4.5萬個,實現外出派遣貧困勞動力1.8萬人,4251人實現就近就地穩定就業。勞務扶貧公司一頭緊連勞動力,不僅激發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的活力,還帶動了村鎮工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等發展,培育新就業扶貧基地10個、新社區工廠15個。
招聘會上搭“鵲橋”
2月17日,安康市“春風行動”啟動儀式暨蘇陜勞務協作大型招聘會在旬陽完美啟幕。76家用工單位提供超過1.8萬個用工崗位,3100多名城鄉勞動者進場求職,現場達成用工意向775人,有效緩解了用工難和求職難的雙重矛盾,實現了用人單位和廣大勞動者精準對接。
春節剛過,呂河鎮內漢水佳苑小區毛絨玩具廠工人柳選碧就回到了工作崗位,操作機器,穿針引線,游刃有余。這位從貴州畢節嫁過來的女子,去年還是呂河鎮險灘村的一位農民。家里6口人,兩個多病的老人,還有兩個娃上學,為了照顧一家老小,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令她欣喜的是,今年1月份通過招聘會,她在自家樓下的新社區工廠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月收入2000多元錢,工廠還給騰出時間接送孩子。柳選碧告訴筆者:“以前在外邊打工,經常牽掛家里的老人和娃娃。如今,住在樓上,樓下就業,不僅減輕了丈夫的負擔,還能天天和父母、娃娃在一起,能在‘家門口’上班,我感到很幸福!”
“春風行動”是旬陽縣就業創業工作的開年“重頭戲”,已連續舉辦多年。為向更多的城鄉勞動者提供服務,充分發揮“春風行動”作用,服務內容不斷擴大、服務手段不斷創新。從最初單純的求職招聘到送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從單一的線下對接洽談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化求職招聘模式。
今年來,職能部門縣人社局以“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就業扶貧招聘會”等活動為載體,先后巡回21個鎮舉辦50場招聘洽談會,精準對接江蘇省常州市53家大型企業、安康高新區富士康等8家知名企業和縣內社區工廠等前來參加招聘,共收集就業崗位1.8萬多個,為剩余勞動力和貧困人口搭建服務平臺,全縣共有3589人現場達成就業意向。
技志雙扶挖窮根
“信心不足、觀念落后、無專業技能是脫貧致富的‘腸梗阻’。‘扶志’是基礎、‘扶技’是關鍵。”縣人社局局長曾勝昔說:“我們把‘技志’雙扶工程作為激發內因、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只有幫助貧困群眾長志氣、長本領,堅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鼓舞斗志,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對此,縣人社局堅持以扶志扶技推動扶貧,針對貧困戶不想出、不敢出、不知道出去做什么的實際,聯合扶貧辦、財政局、農業科技局、婦聯等單位,整合全縣各類培訓資源,實施《旬陽縣職業培訓助推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建立了旬陽縣勞務扶貧技能培訓中心,緊扣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需求,采取送培訓上門的方式,重點開展勵志、家政服務、特色品牌、新型職業農民、崗位技能提升、創業“六類”免費培訓。對轉移就業缺技術人員采取定向培訓等方式開展“美豪服務”“手足修復師”“旬陽建工”等訂單式培訓,提高組織化輸出程度;對無法離鄉且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貧困勞動力開展種養殖培訓,提高技術能力;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崗前培訓,提升務工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實現脫貧致富。在培訓方式上,根據貧困戶需求,利用農閑時間,既有中長期又有短期,做到白天掙錢、晚上“充電”。
大年初九,旬陽縣103名貧困戶在該縣梓宇培訓學校里參加手足修復師培訓,仙河鎮竹園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潘明愛也是其中一員。她家里4口人,丈夫在家務農,大女兒剛畢業,兒子正上高中,過去家里主要依靠種4畝多薄地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眼看著下半年兒子要上大學,學費還沒有著落。因在家照顧孩子上學,外出打工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種奢望。今年2月份,她在縣人社局開展的“大培訓”宣傳中了解到,像她這種情況可以參加免費技能培訓還包就業。得知培訓班開班的消息,春節剛過,潘明愛便第一個報了名。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她很快學會了這門技術,不僅沒掏學費,還享受到人社局“三免一補”政策,同時還享受1000元的培訓補貼。按照學校培訓的訂單,她從3月份起在縣城就業每月至少有3000多元的收入。潘明愛說:“不用花錢,學點技術,在家就能把錢掙,這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
自元月份以來,全縣共開展各類技能培訓21場次,培訓2457人,使736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就業,并為205名貧困勞動力發放交通費用補貼4.5萬元,以“漁”獲“魚”,長久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