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英,1987年2月出生,2018年市婦聯選派擔任漢陰縣平梁鎮清河村第一書記。克服家中孩子僅一歲的家庭困難,堅持吃住在村,全年駐村達234天。銜接、落實了道路硬化項目、油翻砂項目、管網修復項目等共計300余萬元的基礎設施項目。鼓勵本村能人成立公司,流轉土地建設花椒示范園800畝,21 戶48名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和勞務增收。引進鑫源米業公司發展訂單水稻300畝,發動能人種植葛根50畝。指導成立土蜂養殖合作社,帶動7戶養殖土蜂80箱。對村40余名留守婦女及貧困勞動力進行為期20天的集中藤編培訓,18名學員掌握了藤椅編織技術,戶均增收1000元。推進村產業發展基金、內置金融組織等工作,幫助貧困戶獲得分紅8.7萬元。解說了全縣鎮園產業聯盟現場推進會、全縣半年亮點工作巡查觀摩,主持了全村2018貧困退出民主評議大會、合療收繳工作安排會、危改民主評議會。大力開展“培樹好家風 建設新民風”活動,表彰了群眾公選的21個先進典型,樹立美麗家園示范戶6戶,舉辦首屆弘揚新民風集體升學禮,幫助該村建立了“愛心超市”。清河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在全鎮2018年目標考核中位列第一。

徐長娣,1964年8月出生, 2017年嵐皋縣佐龍鎮人民政府選派擔任佐龍鎮佐龍村第一書記。徐長娣上任后,把抓黨建作為頭等大事。她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起村支部辦公樓,解決村支部沒有辦公場所的困境。組織村里的黨員代表到四川閬中學習香椿種植技術,到臨近的朝陽村學習魔芋種植技術,邀請縣農林科技局技術人員到村開展產業培訓技術指導,讓黨員開闊視野、學習經驗。在村黨支部設立扶貧幫困、矛盾調解、村容整治等12個崗位,讓黨員“十二員”管理得到有效落實。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定期組織開展道德評議會,規范紅白理事辦理流程,激發了群眾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和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全村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為了幫助貧困群眾實現產業脫貧,她多次召開院落會議,宣傳產業發展政策,講解園區建設的重要性。在全村流轉土地600余畝,建立了獼猴桃、香椿、茶葉、中藥材四個園區,讓佐龍村率先啟動“三變”改革試點,讓全村的土地、林山資源變成了資金入股園區,農民成了股民。村成立了股份合作社,407戶1267人成為股民,村集體經濟組織得到發展壯大。

張 赟,1963年1月出生,2016年嵐皋縣佐龍鎮人民政府選派擔任佐龍鎮正溝村第一書記。一到村里,張赟就與其他幫扶隊員一起逐戶逐人摸排貧困戶信息,分門別類謀劃脫貧方案。半個月的時間,她就帶領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到貧困戶家中面對面落實幫扶計劃,真正做到底數清、問題清、任務清、對策清。自駐村以來,張赟白天泡在農戶田間地頭,晚上回到村活動室完善村上的軟件資料,很快貧困戶就和張赟交上了心。為了村上能按期脫貧,她舍小家,顧大家,在村工作時間每天都是超額工作,周末也都是為村上的事情奔波,跑項目、要資金,幾乎沒有閑暇。為了抓好教育扶貧,她挨家挨戶宣傳政策,鼓勵貧困學生好好學習,改變家庭的貧困面貌。同時多方聯系,利用自己的資源為正溝小學爭取到昆山微愛公益助學資金1.9萬元,使學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張赟同志勤奮、踏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群眾的認可,當地的群眾對張赟贊不絕口,齊夸黨給他們送來了一個好干部。村民羅其財說:“張書記在整個村子跑,還教會了我們許多實用技術,給我們引來了建設資金,為貧困學生解決了上學難的困難,這樣的第一書記我們喜歡”。

牛娟娟,1980年4月出生,2017年鎮坪縣殘聯選派擔任曙坪鎮和平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一年來,爭取項目資金8萬余元,改善了村基礎設施;爭取部門幫扶,建設產業路4.5公里,治理涵洞3處,建設水塔1處,新建渠道2000米。協調企業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進行產業和就業扶持,實現貧困戶都有一項產業,居家穩定脫貧。該村也創建為產業紅旗村。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殘疾人”模式,為21名貧困殘疾人解決就業增收問題。加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和平村常態化開展“脫貧示范戶”“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庭院”評比系列活動,每季度評選10名典型人物;成立和平村紅白理事會,革除陳規陋習,幫助該村形成團結和諧、健康向善、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良好精神風貌。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營造“好事大家傳、壞事大家管、歪風大家糾”的濃厚氛圍,弘揚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