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謝恩
擁有百萬人口的漢濱區,是安康的中心城區所在地。
盡管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但貧困人口有10萬之多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漢濱,多數農民住在山區,能否順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直接影響著全市脫貧攻堅的成敗。同時,作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從漢濱區穿城而過的漢江水,擔負著向京津冀豫10余座大中城市、數千萬群眾輸水的重任。
面對保護與發展的雙重壓力,該區立足新一輪退耕還林,唱活“山林戲”,實現了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適應、促進、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發展之路。
“從2014年至今,退耕還林達到29.552萬畝,占全市任務量的二分之一。推動全區建成富硒茶、核桃、木本油料等林產基地128萬畝,建成萬畝基地鎮17個、強村大戶526個,創建省市級現代林業園區36個,林業綜合產值達37.2億元,農民林業生產人均收入3852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51.7%。”
漢濱區區長范傳斌說,為提高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質量與效益,漢濱區搶抓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機遇,堅持“生態為本,民生為上”理念,精心謀劃、精細組織、精準落實,創新探索出“政府包抓、企業(合作社)包建、園區包聯”工作機制,山當田種,林當園管。同時積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激發出巨大的生機和活力,使退耕還林工程成了名副其實的富民工程和扶貧工程,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政府包抓:林業產業奠定產業脫貧基礎
“全村297戶1058人,貧困戶92戶384人,全部靠退耕還林發展林產業脫貧致富!”
瀛湖鎮東坡村臨近瀛湖,但土地貧瘠,群眾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生活艱難。第一書記李萌介紹說,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后,東坡村根據當地實情,1389.88畝退耕還林全部由漢濱區東興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上了拐棗。
今年52歲的貧困戶曹文成,2017年將自己退耕還林后的18畝土地,以“三變改革”的方式,入股到合作社,每畝地按收益的30%分紅。
“新一輪補助每畝1200元,今年每畝兌現500元,18畝就是9000元。他跟老婆都在合作社務工,一年至少有1.5萬元工資。另外,他還是生態護林員,一年工資5000元,就這幾項算下來今年就有3萬元的收入。”李萌扳著手指算賬,“拐棗5年左右進入豐產期,合作社今年在林下套種艾葉,他今后每年每畝地生產的艾葉有30%的收入。等拐棗進入收益期,每畝地又有30%的收益。”
站在一旁的曹文成“嘿嘿”笑著,布滿皺紋的臉上,因為笑意無比生動。
曹文成因家里窮,身體又不大好,直到47歲才討了個精神上有問題的老婆,生了兩個孩子,大的5歲,小的2歲。“房子的問題政府給幫忙解決了,可我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老婆又有病,孩子這么小。如果不是退耕還林,我去年脫不了貧!”
新一輪退耕還林,東坡村群眾共享受國家直接補助1667856元。2000畝土地發展的特色產業,每畝地每年又有30%的收益。退耕還林后,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像曹文成一樣到合作社務工,“又多了一筆工資性收入”。更重要的是,當地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曾經遇雨就渾的小溝里的河水清得捧起來就能喝。今年,整村脫貧。
在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看來,山區脫貧,關鍵在產業。貧困地區要擺脫低水平的脫貧,最終走上現代化道路,必須要根據當地比較優勢,結合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發展特色產業,確保農民近可脫貧、遠能致富。漢濱區山地資源占86%,優勢在山、潛力在林、出路在產業。
昔日荒坡,今日茶園,洪山鎮退耕還林成效顯現。
為此,該區以脫貧攻堅總攬統籌推進退耕還林,出臺相關制度措施,精心謀劃、精細組織、精準落實,實施區級領導分片、區直部門駐村分級包抓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工作機制。同時所有項目向脫貧攻堅聚焦,計劃任務向主導產業傾斜,區財政每年配套落實2000萬元資金,按照統一要求落實退耕還林任務目標。每年召開退耕還林推進會,與鎮辦政府簽訂責任狀,建立區、鎮、村三級退耕還林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實行退耕還林進展報告制度、政策兌現跟蹤制度、造林季節督查制度、責任領導約談制度等,確保工程建設規范化和常態化。
該區以退耕還林工程為契機,結合實際,堅持政府引導、項目引領、園區承載,制定出臺中長期規劃和政策意見,積極爭取年度任務計劃,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區域化布局和板塊化推進的工程布局原則,圍繞“北山核桃,南山茶葉”,強力推動退耕還林產業發展。
為推進工程建設,該區大膽探索,推行部門包抓、企業包建、合作社包聯、帶動群眾發展的“三包一帶聯戶退耕”工作機制。出臺激勵獎補政策,打造良好營商環境,通過“以獎代補”調動市場要素向退耕還林聚集,形成“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園區”,促進退耕還林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化發展。放活農民“三權”,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退耕還林項目建設,讓經營業主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與退耕農戶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勢深度融合。
莽莽群山成為生態產業的“第一車間”,萬千林農成為現代林產業的“產業工人”。截至目前,全區建成11個核桃產業示范鎮和9個茶葉基地鎮,成功打造2個核桃產業長廊和3條茶葉產業帶,形成“兩廊三帶雙百園”的退耕還林產業發展集群。建成經濟林基地128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37.2億元,帶動貧困戶2.65萬戶、9.49萬人,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穩定脫貧。
業主包建:林下經濟開啟山區創富密碼
在漢濱,因發展林特產業走上“富豪榜”的人比比皆是。
2012年,牛蹄鎮外出創業能人陳榮堂返鄉,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成立安康市京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土地5000畝,建成高標準示范茶園3400畝,建成高標準寬幅石坎梯地2000畝,配套噴灌2000畝,建成茶苗繁育圃300畝,特色花卉基地200畝,建成茶葉加工廠3000平方米。園區先后被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省級茶葉標準化示范園”、“市級山林經濟示范園”。公司通過“三變改革”,帶動牛蹄鎮655戶貧困戶1640名貧困人口增收1936681元,戶均增收2956.76元,人均增收1180.90元。公司去年營業額達到114萬元。
位于瀛湖鎮天柱山村的安康市瀛天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是當地政府2012年招商引資進來的一家集綠色富硒核桃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民營科技企業。
公司法人潘建龍說,公司將土地流轉過來后,全部按照現代化標準建設核桃產業園。截至目前,建成瀛天核桃示范基地3600畝及聯營基地2萬畝,安置當地貧困人口100余人就業,戶均增收25000余元,先后帶動天柱山村50余戶貧困戶脫貧。現如今公司固定資產達到2000余萬元,是安康目前唯一的省級核桃示范基地、唯一一家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富硒核桃產業省級龍頭企業。公司去年收入達到560萬元。
在雙龍鎮新華村任職28年的黨支部書記羅先印,從2012年牽頭成立村級合作社,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流轉土地1500畝發展油茶,以“黨支部+”模式,輻射帶動264戶貧困戶1100多人。2018年,合作社購置了一套80多萬元的茶油加工設備,年收入達到100多萬元。
漢濱區林業局局長楊佑金介紹說,上一輪退耕還林,全區完成工程建設50.79萬畝,建設后續產業項目基地21.8萬畝。2014年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后,五年總任務達到29.552萬畝,占全市1/2。如何讓新一輪退耕還林實現經濟社會效益多贏?漢濱區的做法是以黨建+系統思維為指引,以“三變”改革和林產改革為契機,撬動社會資本,激勵培育退耕還林經營業主包建,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鏈結到經濟組織上,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即:企業流轉農戶土地實施規模化退耕還林產業建設,村委會牽頭組建合作社成建制聯戶退耕還林,扶持返鄉創業人士創辦家庭林場承包退耕還林。通過企業流轉、合作社聯戶和大戶承包三種退耕體制,解決了退耕地管護和后續投入問題,利于鞏固建設成果。所有退耕還林產業基地由業主包建,所有產業都由園區承載,為生態旅游、生態經濟和生態治理發揮示范作用;優先將貧困村和貧困戶納入退耕還林,大力實施“千村千處”“千村千園”扶貧工程,采取“退耕還茶”“退耕還果”技術模式,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產業,發展一批市場前景好、見效快、帶動力強的致富產業。
據統計,新一輪退耕還林,中央投資4.73億元,加上地方配套1.03億元,該區撬動社會資本82.8億元、166家企業建設發展產業園區,368家林業合作社茁壯成長。新一輪退耕還林涉及248個村,由業主牽頭的達235個,占95%,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管護率都達到規定標準以上,經濟林已全部產生效益。目前,陜茶一號、瀛湖枇杷和山楂、楊梅、拐棗、油茶、油用牡丹等特色產業已形成規模,成為了全市乃至全省退耕還林產業的靚麗名片。
合作社包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茨溝鎮王莽村海拔高達1500米,土地貧瘠,屬全省深度貧困村。2012年8月20日,原本在西安從事花卉生意的徐武玲來到王莽村,看中了該地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核桃。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徐武玲成立漢濱弘禾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先后投資1818萬元發展核桃產業園。發展至今,核桃基地總面積達5000畝,其中核心區2300畝,園區覆蓋王莽、二郎兩個村。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常年在園區務工的貧困戶百余戶,帶動周邊農戶種植優質核桃基地達1萬畝,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200多人,因為核桃,當地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
現在走在王莽村道上,公路兩旁種植著的核桃樹,像列隊的衛士樣整齊劃一。在綠意的襯托下,刷白的房子顯得格外耀眼,生機勃勃,再也無法把它跟“貧瘠”關聯起來。
王莽村黨支部書記王遠志說,為發揮最大經濟效益,林下種植有土豆、魔芋、油葵。同時依托5000畝核桃園及紅色革命景區資源優勢,村里正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前來旅游的人逐年增多,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該區以產業園區發展帶動,變單一林業為復合林業,鼓勵適度、適量、適當開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采集加工,樹頭摘林果、樹下種林藥,最大限度地挖掘林業資源利用空間。
正是這一系列創新作法,新一輪退耕還林為漢濱區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五年來,該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0.16萬平方公里,年均優良天氣達327天,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二類飲用水標準。推動全區建成富硒茶、核桃、木本油料等林產基地128萬畝,建成萬畝基地鎮17個、強村大戶526個,創建省市級現代林業園區36個,林業綜合產值達37.2億元,農民林業生產人均收入3852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51.7%。新一輪退耕還林完成中央投資4.73億元,投入地方配套資金1.03億元,覆蓋貧困戶2.65萬戶,貧困戶戶均增收7850元。
楊佑金坦承,經過多年的潛心培育,林產業已成為全區群眾脫貧的“民生產業”,但與貧困群眾脫貧的迫切期盼相比,與林業蘊藏的巨大產業優勢、政策機遇相比,林產業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仍有巨大的潛力空間,做強生態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林業高質量發展,漢濱區依然任重道遠!
晏壩鎮陜茶一號育苗基地。
果農豐收,退耕還林初見成效。
貧困戶在林產業基地務工。
王莽村萬畝核桃產業園。
環境美,百姓富。
核桃長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