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清泉 劉淑雅
每天一大早,是鄧昌蘭最忙碌的時候,喂完嗷嗷待食的小雞仔,便和丈夫寶貝似的拾掇起那塊標記有姓名的“三分地”。
“種點晚四季豆,正好趕上茬。”對土地的深厚感情讓老兩口對這塊來之不易的土地格外珍惜,盡量讓它們發揮最大價值。
今年65歲的鄧昌蘭是白河縣冷水鎮全家村5組人,除老伴外,還有一個智障的兒子,一家三口住在離村道五六里的山上,山高路陡屋漏,日子過得很凄苦。
“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國家扶貧政策的實施徹底扭轉了鄧昌蘭家的狀況,去年11月,一家三口不花一分錢就住進了75平方米的安置房,屋內水電齊全,生把火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
“剛搬下來時,我們擔心沒有地種,以后吃啥?”“現在好了,村上給我們每戶搬遷戶劃了一塊地,不僅可以種菜,還免費建了豬圈,平時種種菜,和鄰居聊聊天,日子過得比以前舒心多了。”鄧昌蘭感嘆著生活條件的改變,無比幸福地說。
為了讓他們比學趕超,自食其力,在每塊地前,還豎了一塊指示牌,上面清楚地標記了各家的家庭情況,并針對性地寫上“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鼓勵的話語。“這樣讓大家互相有個對比,從內心激發大家的動力。”全家村駐村第一書記何秀波說。
在冷水鎮,像鄧昌蘭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大多數是無勞動能力或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家中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在家種地自給自足,如何讓搬遷后的他們有持續生活能力?該鎮從解決群眾最現實的需要入手,在有條件的搬遷安置點流轉土地,按照人均1分地的標準為搬遷群眾劃分菜地,讓他們有房住、有地種,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目標。
“有了土地以后,人變勤快了,鄰里矛盾也少了。”該鎮人大主席黃勇介紹,土地不僅解決了群眾的現實需求,還成為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有效載體。
家住興隆村的皮國寶,整天游手好閑。自從在安置點有了地后,皮國寶就像變了個人,成為鄰居眼里勤勞的“代言人”。一有時間,他就泡在地里,“春季種四季豆、辣椒,秋季種蘿卜、白菜,只要經營得好,平時足夠我吃了。”皮國寶說。現在他每天的要緊事就是給他的菜地除除草、施施肥,讓地里的莊稼長得更旺一些。
過上了新生活的皮國寶除了種菜外,還有一個大目標,“以前游手好閑,給別人的印象很不好。現在政府大力推進新民風建設,表彰‘自強標兵’,我要勤奮努力,爭取在全村受表彰拿大獎。”
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生活有保障?“我們多方探索,因地制宜地在分散安置點以‘我在安置點有塊地’的模式,就近流轉土地,按照人均1分的標準免費分給搬遷群眾,并根據他們的現實需求,統一新蓋豬圈、雞舍等養殖場所,讓他們住上新房‘挪窮窩’,種養結合‘進富窩’,毫無后顧之憂地過上后搬遷時代的幸福生活。”該鎮黨委書記黃治波說。
目前,該鎮已在全家、興隆、紅椿等村流轉土地40余畝,讓132戶400余名搬遷群眾過上了“我在安置點有塊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