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2月1日,以紫陽縣雙安鎮鬧熱村返鄉創業能人黃壽遠為原型的紫陽民歌劇《鬧熱村的熱鬧事》在西安市易俗大劇院精彩上映。該劇一經演出,就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民歌愛好者熱烈追捧,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劇已納入省委宣傳部2018年度陜西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并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5月6日至8日,該劇首次在安康展演。
劇中原型黃壽遠青年時代離開故土,務工求職,立業后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30年來,他經歷了徘徊與篤定、守護與出發的兩難抉擇,最終找到心中的答案,回到家鄉回報桑梓。
通訊員 唐波 朱爍旭
暮春四月,草木葳蕤。站在紫陽縣雙安鎮鬧熱村的高處,極目遠眺,山峰林立,流水蜿蜒,煥然一新的村容村貌,集體經濟的壯大發展,昔日貧窮滯后的村莊正在發生華麗蝶變,而對此最有發言權的,當屬黃福明、黃壽遠、黃永華一家祖孫三代。幾十年來,他們帶領村民致富,致力于鄉村發展,接力奏響了讓人感動的鄉村振興曲。
黃福明:老支書半個多世紀的傳承
1936年出生的黃福明已過耄耋之年,人生海海,歲月悠長,在漫長的時光里,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鬧熱村的振興服務。
黃福明是鬧熱村4組人,1956年參加工作,在前梁社(鬧熱村前身)擔任大隊會計,1986年擔任鬧熱村村委會主任,1989年擔任黨支部書記,自此,一干就是19年,直至2008年退休。
修公路,建學校,興教育,調矛盾,在鬧熱村的老少心中,黃福明就是一塊為人民服務的“金字招牌”,再難搞的事情都能搞定,家長里短的也都愿意給他說。
泛黃的獎狀一一攤開,每一張都是他的“赫赫戰功”:2007年6月獲得安康市“黨員致富帶頭人”,2006年7月獲得紫陽縣“優秀共產黨員”,2006年5月獲得紫陽縣“捐資助學先進個人”稱號……
良好的家風鍛造人的品性。黃福明有7個后人,兒女都各有建樹,所取得的成就都與黃福明的教育息息相關。“人要心懷大愛,眼光長遠,多做善事。”這是黃福明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一輩子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這句話不僅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深深影響著他的兒孫們。
走進黃福明的居室,隨處可見精致古樸的桃木色家具,家具全部出自黃福明之手,細致的紋路,精美的做工,在時間的沖刷下,更加彌足珍貴。
青年時期的黃福明對木匠感興趣,自學成才,多年來,木匠手藝一直沒丟。上世紀70、80年代,木工非常吃香,黃福明經常在空閑時間義務幫親朋好友做木工,卻從不收工錢。“我做木活只是為了給大家帶來方便,圖個心安理得。”黃福明說。
木匠的手藝越來越精湛,越來越多人拜他為師,雙安鎮雙河口村的儲召兵就是其中一個。1987年儲召兵初中畢業拜師黃福明,跟著他學習木工活。儲召兵很感謝師父手把手教給他的過硬手藝。如今,他在新疆伊犁地區工作,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逢年過節,儲召兵經常帶著家人回到鬧熱村看望黃福明。
黃壽遠:從跳出“農門”到回報桑梓
秦嶺連片山區,目之所及,皆是層巒疊嶂的山峰,或是九曲連環的山路。然而,行至紫陽縣雙安鎮鬧熱村,眼前的幾棟建筑小區映入眼簾,在蔥翠的青山之間,顯得整潔明亮,那是鬧熱村第一安置社區。“亮”的不僅是搬遷社區完備的基礎設施配套,更是其超前的搬遷理念。
黃福明的二兒子黃壽遠便是該安置小區的發起者和實踐者。
今年60歲的黃壽遠在28歲時獨自外出務工,經歷了寧陜伐木、甘肅開礦、鳳縣辦廠。年過半百之后,黃壽遠越發想回報桑梓。
“手頭上有點錢后,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為家鄉做點事,建設一個搬遷小區,把鄉親們從山上搬下來,讓他們也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黃壽遠說。
說干就干!黃壽遠將想法給鄉親們說后,得到了廣泛支持。他立即與專業評估隊逐戶對山區舊屋進行評估定價,將老屋與新居價值沖抵,農戶最多補幾萬元,最少補幾百元,就可以住進搬遷小區。家庭狀況極度困難的農戶,甚至不掏錢,便可以住進新居,房屋所補差價在搬遷小區務工報酬中分期充抵。
2009年,小區正式投建,前后耗時10年時間,平整了300多畝土地,投資1.1億元,用工5萬人次,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建設過程中,黃壽遠為了盯工程質量和進度,有時一天只睡幾個小時。
如今,小區主體工程及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完工。兩幢公寓樓共56套,每套100多平方米。每戶住戶免費配套一個儲藏室,面積有20平方米,里面可以存儲農具或者停放車輛;小區廣場公共區域還建有籃球場,健身設施一應俱全。53歲的馮大山是最早一批從鬧熱村4組搬遷至新居的農戶,如今他在鬧熱村第一安置社區已生活了8個年頭。“現在搬遷小區樓房很舒服,小區還有公共娛樂設施,我們過得日子比城里人還要幸福。”馮大山喜滋滋地說。
目前,黃壽遠與鬧熱村全組52戶群眾簽訂搬遷協議,200余人已搬遷入住新居。
為了穩得住、能致富,黃壽遠還在山上修建了近萬立方米的水塘,并在水塘四周整理出300余畝良田,發展短、平、快的經濟作物。為解決良田用肥,他還在水塘堤上建起養豬場。
提及未來,他還沒有停止發展的步伐,準備在鬧熱村發展養殖業和生態旅游。“完成整個項目區的建設任務,大約得用5年時間!”黃壽遠說,“到時候,鬧熱村的絕大部分村民都將變成產業工人,過上‘居住在社區、工作在園區’像城里人一樣的新生活。”
黃永華:“白領”到“綠領”的華麗轉身
“我不是城市里的‘白領’‘金領’,我是扎根農村的‘綠領’。”黃永華說。
黃永華是黃壽遠的二兒子,雖為“富二代”,但黃永華沒有貪圖享樂,說農事、干農活,并不比老一輩差。2010年,黃永華以父親礦業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身份回到家鄉,協助父親修建移民搬遷小區。
枯燥乏味的監工生活并沒有讓他覺得空虛,反而磨煉了他的意志,每天7點起床前往工地,和工人們同吃同住,晚上天黑才收工。“那些日子,現在想起來雖然辛苦,卻也很美好,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黃永華說。
搬遷小區主體完工后,黃永華把眼光放在產業發展上,他深知只有將村里的產業發展起來,才能留得住人,否則,修建再漂亮的高樓都是枉然。
經過反復調研,最終決定發展養殖業,2015年,他以均價9000元的價格買進80頭牛,成了一名“牛倌兒”。
鬧熱村是出了名的富硒村,土地含硒量高,土質肥沃,草質肥美,養牛用的都是純天然農家肥,自然肉質鮮美,不愁銷路。牛糞還可以當成天然肥料栽樹。牛群遍地,綠樹成蔭,形成了循環產業,農村的就業自然解決了,“空殼村”問題也就得到了緩解。
“黃老板給我們提供了就業崗位,生活上也很關心我們,實在是太感謝他了。”鐘秀芳是黃永華聘用的工人,也是鬧熱村的貧困戶,每天負責放牛、給牛喂食,每個月有3000元固定工資,這對鐘秀芳來說是一筆不菲收入,既不用外出打工,還能照顧家里,因此干起活來很賣力,黃永華也很放心。
如今,牛已經發展到140余頭,口碑和市場都好,前來購買牛肉的人絡繹不絕,黃永華長舒了一口氣,“當初的決定沒有錯!”
養牛產業成功運營嘗到甜頭后,2016年,黃永華在鬧熱村開起了農家樂,但前期火熱期過后,生意平平,僅僅開了4個月就關門大吉。這次創業失敗給了他當頭棒喝,也讓他開始深思農村創業路子。
年輕就是資本。黃永華身上有股不服輸的勁頭,也有超越同齡人的淡定和沉穩。和父輩一樣,他也將眼光放在了旅游和產業發展上。“鬧熱村山清水秀,交通便利,資源豐富,未來要建設更多的游樂場所,發展適宜當地的養殖產業,讓更多的城里人來這里感受自然風光、淳樸鄉風,讓更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建設家鄉。”黃永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