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婧 通訊員 汪禮勝 杜波兒
在鎮坪,縣醫院的胡夢玲成了個不大不小的名人。老百姓去醫院看病,特別是生了大病、重病,想去安康住院的,或者是對自己現階段的治療不十分放心、想找專家求證的,都得先找這位親切溫柔的胡女士。
去年7月27日,鎮坪縣政府與安康市中心醫院簽訂《市縣緊密型醫療服務共同體協議》,鎮坪縣醫院成了市中心醫院的“鎮坪分院”。“分院”掛牌,意味著優質資源下沉,聯絡員胡夢玲就成了這下沉過程中的關鍵人物。鎮坪縣衛計局(現鎮坪縣衛健局)在致全縣人民的一封信中,公開了她的電話和微信,并這樣承諾:“胡夢玲女士全天候為您提供會診聯絡和專家預約等服務。”
這樣的服務,很有鎮坪特色。山高路遠的鎮坪,一直受到交通條件的限制,老百姓出門看病的成本高、難度大,接觸到優質醫療資源也更難。
沿著盤山路到鎮坪,能看到正在修建的平鎮高速,那是鎮坪人心心念念的一條路;而在健康扶貧的路上,優質的醫療資源已經通過緊密型醫共體這條“高速路”,來到了鎮坪老百姓的身邊。
“就這么一會兒時間,相當于去了一趟安康。”
5月9日,記者來到鎮坪縣醫院。胡夢玲坐在分級診療和協同門診窗口。辦公室門口,貼著她的私人電話號碼。
“我現在的工作是為大家提供方便,特別是那些看不起病的、文化程度比較低的老百姓,出去看病甚至連方向都找不到,他們真的需要我。”當上聯絡員不到一年時間,胡夢玲最大的感觸是,“可以不錦上添花,但一定要雪中送炭”。
說話間,胡夢玲的電話響了。
“你好,哦!會診啊,病人在哪兒?好的,我馬上弄!”
掛掉電話,她立刻聯絡市中心醫院,并啟動協同門診的設備。這是一個便攜式的遠程會診終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視頻通話,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移動到門診。
這次來會診的是一位蕁麻疹患者。很快,中心醫院皮膚科的醫生到位,患者也在主治醫師的陪同下來到了協同門診辦公室。中心醫院皮膚科胡大夫詳細問了患者的發病時間、用藥情況、年齡,通過視頻看診,明確了診斷。進一步問了血液化驗的結果之后,又給了一些用藥建議。
“就這么一會兒時間,相當于去了一趟安康。”胡夢玲說。
會診的間隙,胡夢玲還幫助一位骨折患者聯系了曾家鎮衛生院,幫他辦好了下轉手續。緊接著,又叮囑一位準備上轉到市中心醫院的患者家屬,“中心醫院是安康最好的醫院了,我們會跟他們接洽好,你去了安康還有啥找不到的就給我打電話……你這是慢性病,自己也要配合,按醫生指導吃藥。”
或許是因為之前做護士時養成的職業素養,胡夢玲說話很親切,待人接物不急不躁,來找她的患者都愿意多跟她聊兩句,她也就順便把醫共體可以提供的服務以及分級診療的理念“廣告”出去。
對于偏遠山區的群眾來說,看病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情,這不僅僅是費用問題,還涉及到缺乏健康常識、文化程度低等客觀因素,這都導致他們看病求醫時花費更大的成本。利用網絡、電話、移動設備幫助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接觸到優質醫療資源,就是胡夢玲的工作。她打開自己的微信,都是與中心醫院各個科室、醫生聯絡的記錄。用鎮坪縣衛健局局長陳俊才的話來說,她就像以前電信局的“接線員”。
知道胡夢玲的人越來越多,可她還嫌自己不夠“有名”。
“其實我可以幫忙做很多事情,比如做核磁共振,病人可以在我這里預約,到時間去安康做,結果還能快遞回來。這樣就只用跑一趟,放在原來,至少要跑兩趟,來來回回,加上路費、陪護,要花不少錢。”胡夢玲說,“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我,知道這些服務,這樣大家都可以省時省力省錢。”
縣醫院成為就醫首選
胡夢玲之所以能夠扮演好聯絡員的角色,是因為她的背后有緊密型醫共體的順暢運行。
近十年來,鎮坪縣醫院與市中心醫院的對口支援協議一再續簽,緊密型醫共體的成立讓兩家醫院的關系更進一步。如果說從前是“支援”,那么現在就是“共同體”。以前常常靠師生關系,屬于友情幫扶,現在就有了機制的支撐,屬于官方合作。
緊密型醫共體運行遵循“五五一”的原則,其中五不變:即機構性質、人員身份、資產關系、享受政策、投入體制不變,確保穩定性、公益性;五調整:即人才招錄方式調整、農合支付制度調整、醫療隊伍市縣調整、健康扶貧方法調整、信息化建設方案調整,促添活力、破除瓶頸,從而建立起一個“市、縣、鎮、村”四級緊密型的醫共體,實現90%患者在縣內得到有效醫治的醫改總目標。
去年醫共體成立后,市中心醫院派駐20名專家常駐鎮坪,再加上“蘇陜協作”常州鐘樓區派駐的5名技術骨干,充分利用互聯網,形成了“先會診,再轉診”的雙向轉診就醫新格局,確保了有序轉診。
在鎮坪縣醫院內科的住院患者夏某,因硬膜下出血,血小板低,手術風險極高。輾轉多家醫院治療后,放棄了手術,回鎮坪進行保守治療。與市中心醫院協同會診3次后,在專家的建議下,2018年11月13日,夏某到市中心醫院接受了手術治療。“太感謝你們了,本來從西安回來‘基本就沒救了,后事都安排好了’。”手術成功后,患者家屬熱淚盈眶。
除了這樣的協同會診,市中心醫院的專家還經常到鎮坪來上門服務。
4月9日晚上10點多,為了給一位高齡患者做髖關節置換手術,市中心醫院骨科專家陳陽斌駕車來到鎮坪。
“以前我們邀請專家來,主要是利用周末,患者等待的時間比較長,但是現在成立了醫共體,只要患者有需求,他們都可以來。有一些特殊的手術,也可以請他們制定手術方案,遠程指導。”鎮坪縣醫院骨科主任易朝暉介紹,如果患者自己去安康做手術,治療費用就要多花好幾千,這還不包括陪護成本和路費,做完手術還要住院兩周,花費就更多了。
第二天一早,陳陽斌主刀完成了這臺手術,匆匆趕回市區。而易朝暉和他的同事“在旁邊看著能夠提高理論水平和對疾病的認識,這是書本上難以學到的”。
今年3月,市中心醫院婦科主治醫師李國鑫來到鎮坪,作為新一批常駐鎮坪的專家,他和同事將在鎮坪開展為期一年的工作。
“我們業內有一句俗話,把功血(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看好了,婦科門診基本上就妥了,而這種病人很多都需要做宮腔鏡檢查,以前只能去安康,一坐車就3個半小時。”李國鑫在鎮坪除了手術、門診,還承擔著學科建設的任務,他說,“鎮坪整體的醫療水平比較落后,比如婦科的腔鏡基礎幾乎為零,所以我現在就在這里帶他們做宮腔鏡,再逐漸開展腹腔鏡,這樣即使以后高速路通車,交通方便了,患者也能把縣醫院作為自己就診的第一選擇。”
健康扶貧更有靶向性
“《‘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計劃》指出,爭取到2020年,個人衛生支出占比降到28%左右。這個看起來很容易,如果按照住院報銷比例,大多數貧困群眾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但是要看怎么算賬。”接受記者采訪時,鎮坪縣衛健局局長陳俊才說出了鎮坪現階段健康扶貧的主要思路,“作為醫療單位,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不光要考慮到貧困戶的治療費用,還要考慮到其他費用,比如路費、陪護費。讓貧困戶少跑路,這是衛生管理部門必須承擔的職責。”
正是在這樣的服務理念下,緊密型醫共體應運而生。無論是脫貧摘帽后的鞏固提升,防止群眾因病返貧,還是在更大范圍內服務全縣老百姓,讓90%的患者不出縣就能看好病。
與此同時,之前已經成熟的“三快三早”機制依然在有效運行。包括家庭醫生、駐村工作隊干部在內的微信群讓群眾患病的信息快速靈通早發現;縣財政專門為家庭醫生配備的電動摩托車讓他們快速反應早診斷;縣財政預撥的50萬元周轉資金可以達到快速治療早好轉的目的。
目前,鎮坪整體摘帽之后,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但因病返貧還是最大的風險。當針對貧困戶的醫保回歸理性,要控制增量,就需要家庭醫生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健康教育、科學指導上繼續發揮能量。
在鎮坪縣衛健局包聯的曾家鎮魚坪村,有一個因病致貧患者,患有肝硬化,為了治病,拍的CT就有好幾十張。
“別的不說,這幾十張片子就要花一萬多。”陳俊才告訴記者,“我們通過深入了解,很多群眾因病致貧,主要原因還不是治療費用太貴,而是患者對治療的預期過高,亂投醫,聽到別人說有什么偏方,一包草藥好幾百也要買,最后只能是花不少冤枉錢。”
“這個事情不怪老百姓,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怎么樣才能少花錢,少跑路。”陳俊才說,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科學合理指導是最最重要的,這是群眾在求醫問藥之前,更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9年,陳俊才在鎮坪電視臺進行公開承諾:不僅僅是貧困戶有家庭醫生,還要讓50%的居民有家庭醫生。
脫貧摘帽后的鎮坪,健康之路已經越來越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