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巖 李靜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5月中旬的水稻插秧時節,在白河縣西營鎮蔓營村的稻田里,不時能看到農戶赤腳踩在水田,彎腰插秧的勞作場景。不遠處,機器轟鳴聲打破了白房青田的寧靜。雖然傳統插秧方式仍延續至今,但白河縣的機械化插秧也在這里得到了充分孕育發展。
“一臺小型插秧機進行機械化插秧,可節省8-10個勞力,與人工插秧相比,機械化插秧深淺一致,讓秧苗更易返青提苗提高產量。”江正奇介紹道。
江正奇是白河縣職業農民協會副會長、高級職業農民,曾獲全市十佳職業農民稱號。現年42歲的他,在河北做過石板生意、山東挖過金礦,多年外出務工生活讓他獲得創業的第一筆資金。看上了家鄉山美水肥的特質,幾經思考,他決定回鄉創業,2014年出資80萬元成立白河縣正旺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談起合作社成立初期,江正奇眉頭緊鎖。萬事開頭難,土地流轉成了首個難題。很多農民不信任,看不到市場前景的農民不愿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他。他沒有放棄,為了土地成規模連片,他多次登門向群眾講解產業規劃,做群眾思想工作,終于為合作社流轉到成片土地。
解決了土地問題,新的困難又接踵而至。由于前期缺乏調研,又不懂技術,合作社種植的水稻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導致產量少,連工人工資發放都成了問題。正在一籌莫展之際,白河縣農業農村局和職教中心為他送來了職業農民培訓的機會,并提供技術支持,規劃產業發展藍圖。在多方努力下,蔓營村的田園得到了合理規劃,并且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江正奇本人也通過參加培訓,懂得了技術,還獲得了高級職業農民的稱號,為合作社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合作社示范帶動下,蔓營村水稻種植水平得到整體提升,2018年通過質量認證檢測,成功注冊“蔓營荷香”稻米商標。目前,正旺生態養殖合作社已建標準化核桃園與柿子園800余畝、蓮菜100畝、水稻100畝,實施稻鴨共養,養殖麻鴨3000余只。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園區務工,帶動貧困戶60戶1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