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青波 實習記者 翟本榮
“要和病人細心交談,把病人當親人一樣,在思想上給他安慰,了解病因,盡量為病人著想。” 年過九旬的熊正忠用樸素的話語總結自己的行醫之道。
熊正忠離休前是安康市中醫醫院內兒科副主任醫師,1989年離休后的三十余年間,仍然繼續從事醫療工作,開設熊大夫診所,服務于秦巴山區的群眾。
從醫七十余載,他全身心為患者服務,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幾乎把這一生與中醫事業畫上了等號。
兢兢業業,攻堅克難,貢獻地方醫療事業
熊正忠出生于1928年,并于1948年在漢中市南鄭縣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后轉入昆明軍區第二醫療所擔任副所長。
1950年,位于中緬邊境的部隊,時常受到地方病的困擾,導致人員減少。熊正忠為了解致病原因、病理,詳細與病人溝通交流,深入田間地頭,歷時數月,終于尋找到一種當地的中草藥,進行研磨、沖水后內服,有效地預防了地方病。“當時這種方法還刊登在軍報上,受到了表彰,部隊還為我頒發了一個‘特功’獎狀。”熊正忠手握著已滿是歲月痕跡的獎勵證書笑著說。
1960年,在云南中醫學院學習的他,又被委派進行“鉤體病”的研究與治療。進入委派地區之后,看到患病老百姓的痛苦,作為醫務人員,他深知責任重大。為了解“鉤體病”致病原因,他時常進入“鉤體病”高發區,仔細查找緣由,最后發現是由于鉤體蟲進入人體,吸食人血,破壞人體免疫力,導致人體生病甚至死亡。
中醫強調的是“對癥下藥,辨證施治”。了解清楚病因后,怎么治療又成了一大難題。在物質條件匱乏的當時,幾乎沒有什么藥物,他只能依靠當地山區的中草藥。最終,他發現一種叫牛尾藤的藤類植物,在臨床試驗中,能達到將鉤體蟲殺死于體內并排出體外的效果。由于在預防治療“鉤體病”任務中成績突出,熊正忠受到了云南中醫學院委員會、云南中醫學院的獎勵。
1979年,熊正忠從部隊轉業進入安康地區二院(現安康市中醫醫院)內兒科。“小兒生病時,自己不能準確表達,只能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以及觀察小兒的癥狀來判斷他的病癥,有時還要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做到對癥下藥。”熊正忠說。
小孩子生病時常會出現咳嗽等病癥,處理好了病情會好轉,處理不好,就會引發哮喘等問題。進入內兒科之后,熊正忠不斷查閱中醫理論著作,最后發現麻黃、杏仁等中草藥對止咳平喘療效較好。由于中草藥煎制麻煩,為方便小孩服用,他又不斷改進,自己研磨配以輔糖,最終研制出了瓶裝的麻杏糖漿。自1982研發至今,中醫醫院還在臨床中使用麻杏糖漿。這種藥因價格低廉、效果好,廣受患者好評。
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努力提高醫療水平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為一名醫生,熊正忠深知醫學知識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提高醫療水平才能真正贏得患者的信任。在工作之余,他不斷學習,苦練基本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學習新知識、新療法,熟悉內兒科疾病發展的新動態,積累新經驗。
1948年,熊正忠就開始學習醫學理論,并運用于臨床。1962年,他從云南中醫學院畢業,跟隨昆明市名醫吳佩衡、戴麗三同志學習中醫理論。在部隊中,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他主動申請去北京學習進修。在治療小兒腹瀉、哮喘、腮腺炎時,他大膽創新,融合中醫中藥和針灸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現在,年過九十的熊正忠,依然堅持每日讀書,更新自己的知識,了解當前的醫療技術,不斷提高個人的醫療理論修養。
記者拜訪熊正忠時,他正在翻看《中醫雜志》。不大的診所里,放著厚厚一沓中醫典籍。“閑時,翻看一些書籍,來補充一些新鮮的醫療知識,從而更好地運用于臨床實踐。”熊正忠說。
醫學是一門實踐的科學,科學研究是對事物內在規律的總結和認識,有人把臨床和科研割裂開,他卻認為踏踏實實搞臨床就是很好的科研,對臨床工作總結的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在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他不斷分析總結,發表了數篇論文,科研工作又反過來為臨床工作起指導作用。
把病人當親人,不只是說說而已,作為一名醫生,熊正忠行醫70年,就是這樣用實際行動詮釋出了大醫精誠。
不圖名利,勤勤懇懇,他把患者當親人
工作中的熊正忠踏實認真,待人真誠,勤勞樸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什么時候,他都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在病人中收獲了良好的口碑。直到現在,還有很多曾經的患者來找他看病。
1988年,即將離休的熊正忠還主動申請到鎮坪縣曾家壩指導當地醫務工作,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依靠熟練的專業技術,有效提升了當地醫療服務水平。
從醫70年來,他總是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遇到那種沒錢付醫藥費的患者,他還是堅持治病救人的原則,先治好病再說。
熊正忠經歷過戰亂,也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持服務群眾的理念始終沒有改變。或許是因為經歷過太多風浪,他把名與利都看得很淡,每天只想著如何為患者省錢,怎樣將中醫文化發揚光大。
“我現在已經是九十多歲的人了,吃穿啥也不愁,我已經很滿足了。”說話間,熊正忠把目光又轉向墻上掛著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只希望還能在這個崗位上再干上幾年,再多看好幾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