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艾蓓
“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很多生態資源富集區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近年來正在秦巴山區的安康市逐漸變為現實。絲路源點、秦巴明珠、中國硒谷已成為安康最亮麗的三大名片,而勾畫出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微笑曲線”的“畫筆”正是生態富硒產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富硒產業發展,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到因地制宜做優做強有機、富硒等區域特色產業,省發改委將富硒產業納入陜南綠色循環發展產業支持體系。省農業農村廳也將安康富硒產業納入“3+X”產業建設體系。按照“大產業、大配套、全產業鏈”思路,相繼出臺《安康市富硒產業總體規劃》《安康市富硒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富硒產業發展組織保障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未來,我市將建設全國著名的硒療養生基地、全國最大的富硒產業聚集區和富硒產業標準化示范區,培育“世界硒源地”,打造“國際健康城”,力爭到2020年實現富硒產業產值千億元以上。這是6月21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的發布會獲取的消息。
首位產業有“錢”景,連續6年實現30%左右的高速增長
“十二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富硒產業作為加快追趕超越、實現綠色崛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首位產業”來抓,按照“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思路,突出以“硒”為媒、以“硒”興業、以“硒”富民,持續在科研支撐、基地建設、品牌打造、標準設立等方面聚焦聚力,全市富硒產業實現產值600多億元,其中富硒食品產業連續6年實現30%左右的高速增長,對規上工業貢獻率達到30.5%,居全市六大支柱產業之首,以富硒產業為主的安康生態友好型產業占GDP比重超過65%,富硒產業已成為安康發展的新引擎和增長極。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0%以上來自富硒特色種養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富硒產業脫貧。在保持安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省第一方陣,全省目標責任考核“四連優”中居功至偉。
市委、市政府敏銳地洞察到了富硒產業的發展前景,充分利用安康土壤含硒豐富的優勢,轉變農業發展觀念,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單純求量”變為“按需求質”,通過品牌打造、政策激勵和保護開發,引導農民群眾們在“硒”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
抓龍頭擴主體,891個農業園為富硒產業鋪平臺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園區作為加快發展的平臺和載體,推動資源集約、產業聚集、循環發展,打造追趕超越增長極。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各類現代農業園區891個,其中省級園區36個、市級園區338個、縣級園區517個,園區總數是2012年(154個)的5.8倍,市級園區數量是2012年(16個)的21倍;建成富硒產業基地520萬畝,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86處、面積73.39萬畝,認定有機農產品基地15處,其中,生豬規模養殖場和科技水平全省第一;富硒茶94.6萬畝,全省第二,是2012年(48萬畝)的1.98倍;富硒魔芋40.2萬畝,面積、產量、加工能力均占全國十分之一、全省第一,是2012年(15萬畝)的2.68倍;富硒核桃186萬畝,全省第二,是2012年(89萬畝)的2倍。
同時,我市被全國魔芋協會認定為“全國富硒魔芋產業第一市”,富硒魔芋“安康模式”在全國推廣;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富硒礦泉水生產基地,年產富硒礦泉水27.4萬噸,我市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魔芋之鄉”“全國富硒茶之鄉”“全國富硒產業基地”。省糧食局在我市漢陰縣、嵐皋縣分別建立富硒油菜、富硒大米標準化種植基地,安康國家級高新區被國家工信部認定為全國首個國家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
我市通過政策引領、優化環境、搭建平臺、金融創新等措施,全力支持各類富硒產業企業做大做強、創新發展。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9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41家,市級18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90個、職業農民8169人,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總數是2012年(78家)的2.9倍,省級是2012年(26家)的1.6倍,市級是2012年(51家)的3.6倍,合作社是2012年(650個)的3.5倍。
為了讓富硒產業更多元,相關企業還開發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糧油、富硒果品、富硒礦泉水等富硒產品70多個品系,全市培育富硒食品生產加工物流等規模企業234家,實現富硒食品產值478.7億元,是2012年(94.34億元)的5倍。特別是以富硒魔芋為原料開發生產的富硒魔芋精粉、魔芋系列食品遠銷日韓、俄羅斯、歐美、港臺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占全市出口總量的2/3,已成為陜西僅次于蘋果的第二大出口創匯農產品。
科研創特色,用“硒+”推介安康新名片
打造“中國硒谷”,讓人類家園因“硒”幸福安康。市政府堅持將科技創新作為加快富硒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初步構建了“國家級首席專家+地方學科帶頭人+科研推廣單位+現代經營主體”協同創新產業發展體系,持續提升科技對富硒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和貢獻率。
依托安康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先后與中國農科院、西北農大等科研院校合作,全面啟動“安康市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建設,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富硒產品開發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級富硒產品科技創新孵化器等4個“國字號”創新研發平臺落戶安康,組建了17個富硒科研創新團隊,實施富硒產業重大科技項目46項,申請專利6項,轉化科研成果10余項。
目前已成功孵化富硒產業企業46家,培育富硒產品品牌34個,研發出富硒速溶茶粉、絞股藍籽油、魔芋新型膳食纖維飲品等富硒新產品80余個,其中中國農科院茶研所恢復創新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安康秦漢古茶。組織申報農業農村部行業標準5類38項,其中天然富硒茶標準已獲得農業農村部標準,填補了我省在該領域無國家標準的空白。
持續推進產品品牌建設,“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成功注冊,“平利絞股藍”和“紫陽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目前,全市有效注冊含“硒”商標41件,涉硒相關產品商標1200件,農產品注冊商標236個,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等產品共402個。
按照工業、流通、金融的理念,全產業鏈系統推進,做大做亮富硒產業的“五個月亮”(即生豬、茶葉、魔芋、核桃、生態漁業農業五大特色產業),構建融合發展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富硒產業已成為全市最具成長性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在資源循環利用上,我市“豬沼園”生態循環、林下種養立體循環等發展模式在全省推廣,農業五大特色產業規模、產值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在鏈條循環延伸上,大力發展富硒產品精深加工,從單一生產向多元開發延伸,富硒茶從注重綠茶到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多點開花,并大力開發茶食品、茶飲料;富硒魔芋從單一精粉到已經開發了20多個品種。在產業循環發展上,通過做優“硒+農業”、提升“硒+工業”、開發“硒+養生旅游”,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德亨人壽醫療養老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即將全產業鏈落戶安康,未來安康大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光明。
同時,我市先后成功舉辦五屆“硒博會”、兩屆以“富硒”為特色的“中國創新挑戰賽”、首屆國際富硒魔芋經貿洽談會、紀念硒發現200周年高端論壇、中國(安康)富硒產業發展高端論壇、陜西(安康)秦漢古茶“一帶一路”國際發展大會等重大活動和“三年百市百店千點”送健康等系列富硒特色產品招商推介活動。2014年,在武漢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安康富硒魔芋得到時任副總理汪洋的稱贊;2015年,安康“真硒水”成為“莫迪總理訪華第一瓶水”;2016年,安康富硒茶閃耀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的第二屆絲綢之路國家商品展上,安康富硒產品搭乘上了“一帶一路”的快車,“中國硒谷”已經成為安康的地域品牌和城市名片。
近期,我市還將頒布《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確立富硒產業的獨特地位,進一步有效保護硒資源合理利用,推動安康富硒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