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云 通訊員 譚海波 楊 卓
2006年前后,寧陜旅游全面起步。十多年后的今天,旅游已真實寫在這個秦嶺中部號稱“綠都”的版圖大縣、人口小縣。
盯住自身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可為即做大做強。“一切圍繞旅游轉”,建立全域旅游大體制,形成上下一盤棋的共識共動,十多年間一屆接著一屆干,不懷疑、不觀望、不自滿,力度始終不減,社會資本扎根、生枝、開花、結果,“十年”只做一件事,“十年”磨出一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利器。
堅持全域旅游引領,加快實施核心景區打造、服務體系標準化配套、全域風貌控制、全域產業融合、品牌宣傳提升、全域資源保護、旅游創建保障“七大工程”,旅游產業提檔升級了,旅游投入回報率提升了,旅游企業長足發展了,旅游富民夢想如期實現了,“旅游富民、文化興縣,”在寧陜風景這邊獨好。
把區域性戰略決策化為區域性產業布局,把產業發展與群眾發展緊扣一體,旅游開發與鄉村社區建設緊密結合,全縣即景區,全民即業主,全體即服務,全鏈條即效益,寧陜“四全旅游”盡顯自己的風采。
從鎮鎮都是風景區,到全縣是個大景區
“干土豆片,臘肉、豆腐干等土特產俏火的很,農家樂吃飯還要等,農家賓館還要提前預定,街上時不時還會堵車。”廣貨街鎮黨委書記陳華介紹說。
這是今年清明節廣貨街旅游接待的情形。采訪當地農家樂經營者,這樣的旺季景象已有多年。伴隨晴好的天氣,距離西安一小時車程的廣貨街鎮,靠著便捷的交通優勢和良好的資源優勢,憑借著秦嶺峽谷樂園、秦嶺四季滑雪場等景點,每天接待千余名游客。
廣貨街鎮紅火的旅游在全縣起步最早,已有十多年的長足發展,這成全縣抓旅游的一個縮影。2006年以后,寧陜縣旅游強勢推進、全面展開、重點突破、全面形成開放經營能力,2016年12月,在扎實的基礎上,向國家全域旅游和省級示范縣的目標大步邁進,加快實施“核心景區打造、服務體系配套、全域風貌控制、全域產業融合、品牌宣傳提升、全域資源保護、旅游創建保障”七大工程,帶動旅游產業全域升級發展。
吸引社會資本向核心資源聚焦,集中政策資金向關鍵基礎設施投入,寧陜圍繞核心景區打造,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集鎮,推進皇冠健康小鎮、筒車灣水藝小鎮、廣貨街旅游小鎮、江口民族小鎮、四畝地、龍王等6個鎮的建設,支持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功能配套、各具特色的集鎮,“玩在寧陜”漸入佳境。
在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方面,寧陜縣堅持市場化運作,引進29家企業投資開發建設38個旅游項目,先后建成了悠然山高山濕地、筒車灣親水樂園、上壩河森林度假、秦嶺峽谷樂園、皇冠朝陽溝等五大核心景區。2018年12月17日,寧陜縣悠然山度假區被確定為省級旅游度假區。至此,加上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度假區,安康市2家省級旅游度假區均落地寧陜。伴隨這些旅游目的地建設,“吃在寧陜”也同步形成氣候,吃綠色、吃特色、吃情懷、吃鄉愁,這些“口碑”撐起寧陜生態旅游、鄉土旅游大門臉。
如今,過境觀光游、休閑自駕游、美麗鄉村游、水上娛樂游、森林體驗游成為寧陜面向大關中客源市場的五大旅游亮點,使寧陜成為秦嶺片區最具魅力的休閑旅游目的地,西安等周邊城市鏈接成都、重慶等周邊大中城市旅游的重要節點,寧陜先后榮獲“中國天然氧吧”和“2018中國最美縣域”稱號。
“精準發力,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景區品質,加快推進旅游城鎮建設,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把旅游產業打造成強縣富民的主導產業,認準了、堅持做、不搖擺,用效果檢驗定力,用富民證明發展,這是我們必須有的智慧和擔當!”縣長鄭紅丹這樣總結十多年旅游發展感受。
從村村都是旅游點,到回到鄉愁老家
入夏,寧陜林草蔥蘢、綠意襲人。位于寧陜北部的皇冠鎮興隆村,駐村工作隊員集結貧困戶春季種下的千畝油葵,長勢喜人。
作為主要扶貧產業項目,打造花樣經濟,扮靚旅游笑臉,成為這個深山小村的干部群眾的共識。土地上種糧種菜,也可種花種草,市場需要啥就種啥。
“我們將在興隆村打造千畝蜜源花海基地,圍繞鄉村旅游實現群眾穩定增收。” 興隆村主任岳曉東說。
筒車灣鎮的七里村搶先一步,在2013年開始發展鄉村旅游,五六年間,七里村打造了垂釣景觀魚塘、桃樹觀賞采摘園,櫻桃觀賞采摘園,油用牡丹種植研學園等一批休閑觀光基地,以點成線,以線成面,逐步形成了七里村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觀光體驗旅游體系。
不僅僅在旅游鎮,作為非重點旅游鎮的龍王鎮,改變發展思路,圍繞“建設特色種養殖示范鎮”這一目標,把全鎮劃分為兩個區域,池河兩岸村蠶桑區域、溝壑內域村種養殖區域,建成牡丹園區、桑蠶園區、辣椒園區、桃花園區四個園區,大力發展生態養鵝、生態養豬、生態養蠶、生態養蜂等基地,還發展高粱酒生產基地,用農業的“特產”融入全縣旅游服務,讓農民依托旅游增收。
全域旅游“全域動、全員動、全資源動、全體制動、全機制動、全效率動”,這“六全”就是寧陜全域旅游的“六要素”,它來自實踐的探索和堅持。以旅游統領一產、融合二產、帶動三產,推進景區景點、現代農業、民俗文化、餐飲住宿等產業有機融合,促進旅游與精準扶貧、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美麗鄉村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業帶百業、百業促一業、合力促脫貧”的局面。
城關鎮八畝村依托悠然山景區,通過山上建景區、山中建園區、山下建社區,形成了“旅游景區+貧困戶”“安置社區+產業基地”的“社區型”發展模式,企業安排貧困群眾到景區務工,先后解決了八畝村200余名群眾就業問題;華鑫上壩河有限公司在太山廟鎮胭脂村流轉土地300畝,建藍莓基地,發展現代旅游觀光農業,使人口稀少的“荒村”成為景點;廣貨街鎮漫溝天城漁業合作社開發漫溝生態觀光園,村民變股民、變員工,開啟了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獨立開發旅游產品的先河。
“千規劃萬規劃,有助發展全域旅游的才是好規劃。”這是寧陜決策者們的認識。持規劃引領,寧陜縣對全縣、重點區域旅游開發進行科學規劃、深度規劃,堅持多規融合,以全域旅游規劃為上位規劃,近年因時因地制宜修訂城鄉建設、土地利用、交通網絡、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規劃,旅游發展始終占于主導地區,成為全域發展規劃的“強核”。
2018年以來,全縣創新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實施對貧困村“八改、四清、四化”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使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讓群眾精神變新了,讓村容村貌變美了,變出了鄉村旅游“道地味道”。干凈整潔的水泥路,窗明幾凈的房屋、優美宜居的庭院、熱情好客的民風民情、安寧康泰的社會人文環境,是寧陜美麗鄉村的“標配”,入村即入景,居村心情好。
從戶戶都是農家樂,到人勤地生金
“家里六口人,兩個孫子在上學,兒子常年在外打工,現在日子比以前寬裕多了。”參與旅游發展帶來好日子,寧陜縣筒車灣鎮七里村村民肖本娥說到這幾年當地旅游的發展,好心情溢于言表。2013年,村上開始發展鄉村旅游,搞起了美麗鄉村建設,當時想著開農家樂政府有優惠政策,肖本娥放棄了之前的袋料食用菌,她將自家兩層樓房進行了精裝修,開起了名為“靜水閑居”的農家樂。每年從春天到秋季都是旺季,全家人均增收近萬元。這些年來,還接待春節“下鄉過年”的城里人,“只要勤快,生意做不完!”
“現在生意比以前更好了,縣旅游局對房子進行了整體改造,修了停車場和乘涼亭子,農家樂環境比以前更漂亮了”,肖本娥高興地說,淡季的時候兒媳婦在村上社區工廠上班,到了旺季,兒媳婦便從工廠回家幫忙打下手,夏秋是收入最好的時節。
“美麗鄉村”建設讓七里村從土里刨出大幸福。村黨支部書記唐萬春介紹說,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192戶494人,5年前七里村開展美麗農家建設試點,鼓勵有條件的農戶裝修房屋,搞農家賓館和農家樂,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經過幾年的發展,村上農家賓館、農家樂從幾戶發展到15戶。“這15戶搞接待,農民地里種下的菜蔬瓜果大米包谷洋芋紅苕供應農家樂。種地也跟著值錢了!”
“隨著旅游開發的快速推進,我們越來越覺得單一的旅游方式滿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必須豐富旅游鏈,提升鄉村特色旅游的內涵。”筒車灣鎮鎮長鄭倫強說,把生態旅游產業放在首位的筒車灣鎮近年轉變發展思路,強化開放思維,先后引進多家市場主體,在海棠園村建成了林麝養殖觀光園,桅桿村建起了千畝魔芋園,將七里村打造成生態農業觀光園,許家城村打造成稀有菌類種植園,形成了市場主體帶動,園區引領驅動,農戶自主發展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格局,將農家樂和農家賓館、農蔬超市延伸到每個村,實現“能住、能吃、能購、能訂購能配送”,吃了玩了再帶點回城,“后備廂”經濟成為七里村一景。
旅游服務標準化建設,是后旅游時代的核心內涵,近兩年來,寧陜依據“環境生態化、居住文明化、飲食本地化、服務標準化、管理規范化”的五化要求,對新建成或改造提升的農家樂、鄉村酒店、家庭旅館進行星級評定,達到星級標準的按照2至5萬的標準進行獎勵和政策傾斜,先后支持 300余家農家樂、農家賓館進行改造提升,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確保全域旅游好上加優,激發可持續影響力。
從人人都是服務員,到全域都是服務
“民警同志,真是太感謝你們了,你們為我找包、送包,讓我太感動了!”面對失而復得的包,失主郭桂榮激動地說到。
2018年8月6日清晨,年近7旬的漢陰籍居民郭桂榮與昔日同學結伴前往皇冠旅游風景區游玩,不慎將自己隨手攜帶的包遺失。郭女士隨即向當地皇冠派出所求助,皇冠鎮派出所立即出警,很快找到了裝有身份證、手機、銀行卡及現金的包,并及時送到了失主郭桂榮手中,失主連聲感謝。
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服務。來寧陜旅游的游客,如果身體出現不適、發生意外等困難或者遇到旅游消費糾紛,隨時可以撥打報警電話,警察會第一時間排憂解難。近年來全縣建立健全新型“旅游警務”機制,為游客撐起快樂旅游的“安全傘”,把警力延伸到游客身邊、旅游現場、旅游過程;同時,寧陜縣成立了大蒿溝景區管委會、縣文化旅游綜合執法大隊、縣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隊、縣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縣市場監督管局旅游市場監管分局,在各個景區成立了旅游警察中隊,保持“保駕護航”24小時“在線”,讓“警務”服務“旅游”無縫對接。
“黨政主導、市場運作、各級聯動、全民參與”的旅游工作推動機制,極大強化了發展機制的功效,各鎮、各部門立足職能自覺服務旅游發展,喊響“人人都是旅游環境,人人都是旅游服務員”形象口號。縣旅游發展委員會組建十多年來,成為縣委縣政府抓旅游發展的工作專班,有職、有責、有權、有考核、有激勵,統攬統抓統落實的效果十分明顯。今年,縣旅發委已完成旅游標識體系二期建設工程;縣住建局已完成寧中地下停車場建設并投入使用;縣交通局實施了鐵文公路等重旅游道路改造提升;縣人社局舉辦了美食烹飪大賽;縣衛計局招募志愿者50名,義務導游20名;在縣直各部門的年度工作清單上,都有具體的旅游服務內容,剛性任務,不推不讓,納入全縣目標責任制統一考核。
十多年后的今天,寧陜全縣19個旅游重點項目有序推進,A級景區正在鞏固提升,區域交通網絡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在加快,旅游服務正在提升,這些都已經構成寧陜全域旅游強大發展活力和新時代新常態。山美,水美、空氣美,人美、境美、業態美,旅游讓“六美寧陜”持續保持著旺盛的發展動能。
“全域旅游是寧陜可持續發展的本源性產業,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抓深抓優。我們不好高騖遠,我們更不折騰,全縣人民都普遍歡迎的事,就是我們須臾不敢松懈的大事要事。寧陜全域旅游仍走在大發展、快發展的路上,還要做精做優,沒有止步的時候!這是我們這一屆縣委縣政府、人大政協的決心,我們也堅信是全縣人民的決心。”結束采訪時,縣委書記張益民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