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俊 吳蘇 通訊員 沈沙沙
盛夏時節,記者一行走進坐落于石泉縣東北部的迎豐鎮,入目便是滿眼的蔥蘢,山上林木繁盛,枝葉葳蕤。山下的耕地種植著種類繁多的莊稼,被農作物包圍的農家小院,在悠長的山丘起伏線上顯得古樸而安寧。這是石泉迎豐,村居和大地緊密粘連,人與山鄉互為補給,藍天浩蕩,碧水流淌,一個個有關自然生態、有關產業發展的故事正串聯起迎豐鎮人追求美好生活、努力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篇章。

全鎮總面積160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城鎮社區,林地198707畝,耕地16505畝,水田4042畝。46個村民小組,2915戶7288人,共有貧困戶915戶2456人,2014-2018年脫貧592戶1946人,2019年預脫貧218戶395人。在山大溝深、林密路彎的村莊深處,這些數據背后一半是絕佳的自然資源,一半曾是困守在內的貧困面孔,但所幸,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隨同鎮干部的腳步,記者深入迎豐鎮的種養合作社、農旅規劃區、產業聚集端,詳細了解了迎豐鎮政府數年來圍繞脫貧攻堅,努力實現差異化追趕超越路徑上的種種作為,并在石泉縣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縣的過程中如何利用生態資源與自然稟賦,推動迎豐鎮的綠色經濟發展、農旅產業融合、實現鄉村業態的升級與嬗變。
歸隱田園桃花島
在迎豐鎮的梧桐寺村,200畝桃林連綿在萬家寶水庫的一側,桃林空隙間,艷麗的格桑花肆意招搖,開的燦爛奪目。而林邊的水庫因處于池河的上游,水質極為清冽,目前在鎮政府的規劃下正準備打造成為集戲水泛舟、垂釣休閑于一體的親水區。碧湖流光的庫區,芳菲十里的桃林,宜居宜游的田園……正是石泉縣委縣政府按照全域旅游的發展方向為迎豐鎮量身打造的精品鄉村旅游目的地“桃花島”。
迎豐鎮歸隱田園“桃花島” 項目除景觀綠化外,統一只栽種桃樹。從2018年春初,鎮政府便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規劃,開始改造這片原本荒蕪的土地。為了響應號召,鎮機關干部率先帶頭,利用周末雙休,在桃花島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一株株樹苗在庫區邊昂然挺立,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按照面、片、點布局和“生態+旅游+扶貧”的模式,后續將分別補植栽種元春、探春等觀賞性桃樹和中蟠11、中蟠13、中桃紅玉高產新品種果桃500畝,如今的200畝桃樹最快明年就可掛果。周邊的農家院落也將圍繞“桃花島”,因地制宜改造成為具有濃郁特色的鄉村民宿。屆時,游客不僅能在觀賞到方圓十里的桃花與格桑,體驗戲水摘果的樂趣,還能在此住下來、慢下來,感受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
采訪期間,迎豐鎮鎮長武紹峰告訴記者:“桃花島項目通過前期的規劃和改造,其基礎設施已經趨于完善,目前正處于招商引資的階段。”具有良好生態稟賦和自然資源的迎豐鎮,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在發展產業的基礎上不斷推動農業+旅游的融合,在這里,一座“桃花島”所容載的既是富民增收的產業,也是能夠強化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景觀。
產業創收助脫貧
沿著村道一路往上,荷田稻穗在層疊的梯田上翻滾出深深淺淺的綠浪,辣椒、茄子、玉米等農作物將路旁的農田盡數覆蓋,阡陌之間,盡是農人忙碌的身影。“迎豐鎮除了生態環境很好,這里的村民也都是特別勤勞的,你能看到的有田地的地方,基本沒有一塊閑田,一年四季都栽種的有瓜果菜蔬,除此之外,還養蠶、養蜂以及家禽類。農民通過勞作,就能實現自給自足。”鎮長武紹峰邊走邊介紹。
因毗鄰蠶桑重鎮池河鎮,迎豐鎮人也慣于養蠶,且規模和名氣不小。在紅花坪村的蠶桑專業合作社,記者見到了正忙著在塑料簇上下繭的王枝梅,她家種了50畝桑葉,從嫁到紅花坪村的那一年開始,家里每年都要養30張左右的蠶,今年增加到50張。迄今為止,她已經是有26年經驗的養蠶高手了,靠著養蠶,她為兩個孩子掙來了學費,自家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除了王枝梅,該村還有很多依托合作社養蠶種桑的大戶,蠶桑業正成為紅花坪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截至目前,迎豐鎮大力發展桑蠶產業,先后成立紅花坪村蠶桑合作社及廟梁村、梧桐寺村2個小蠶共育點,實現跨村小蠶共育全覆蓋,年小蠶共育1600張,技術培訓82人次,既提高了全鎮養蠶技術含量,又降低養殖成本,增加蠶農收入,114戶貧困戶年底將通過蠶桑產業順利脫貧。
沿著村道依次深入,便會發現迎豐鎮下轄的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梧桐村的香豬養殖以綠色循環的生態養殖為特色,從2014年發展至今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在逐步發展中形成品牌,脫貧效益十分顯著。在三官廟村,獼猴桃種植合作社以打造“山上林帶帽、山腰果飄香、脫貧有保障、示范效應強”的生態脫貧合作社為目標,依托梧桐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對山、水、田、路、渠、塘綜合治理,種植黃花菜50畝,獼猴桃200畝,林下魔芋100畝,通過種植經濟效益高的作物提高土地附加值,推動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加快了農業的三產融合,使得農產業正成為該鎮興農、富農的重要抓手。
精準定位融農旅
在以壯大農產業為核心的發展路徑中,可以清晰地洞見迎豐鎮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建設體系,將生態資源與人本資源有機結合,在一定的空間維度中可形成持續發展的產業鏈。而將其放在整個石泉縣來看,在舉全縣之力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的大背景下,迎豐鎮除了產業的興旺,其背后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稟賦同樣不可忽視。這里不僅是子午古道重鎮,智圣鬼谷子的出生地、殘奧冠軍成姣的故鄉、“金蠶之鄉”的發源地,還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省級生態鎮和省級衛生鎮。
文化輝光對優良生態的加持,使得迎豐鎮注定會迎來自己的豐收時刻。村落里數個百年前的民居散溢著古老的文化氣息,時間留下的鄉情鄉味在鄉村旅游成為熱潮的當下更顯得彌足珍貴,子午古道、鬼谷子的文化研究更為其擴大知名度提供了厚重的人文基礎。
在采訪期間,迎豐鎮黨委書記鐘瑋告訴記者:“近年來,迎豐鎮圍繞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的發展戰略,在各個村合作社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助推脫貧攻堅,穩固群眾小康生活夯實基礎。目前,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的宏觀戰略,在對自身資源不斷挖掘的過程中,圍繞綠色產業、生態農業,培育鄉村休閑游、健康養生游、農業體驗游等農旅融合產業,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進而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把資源稟賦、人文歷史與區位特點結合起來,創新規劃理念,突出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提升競爭力、增強迎豐鎮走‘農旅融合’之路的核心吸引力,從而更好地解決迎豐鎮的三農問題。”
以綠色經濟為導向,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迎豐鎮,在牢固樹立“兩山理論”的發展基礎上,圍繞旅游開發的契機,加大產業振興的力度,逐步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美麗鄉村,為農旅融合、振興鄉村提供著優良的迎豐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