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領了2800元的工資,順路接了在“兒童空間”玩耍的小女兒,又去菜市場買了新鮮的蔬果和肉,生活在白果社區的貧困戶葉緒和正打算給孩子和丈夫改善伙食。
葉緒和一家居住的白果社區,是陜西省平利縣在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建設的。葉緒和一家5口,除去政策補助,只用了不到1萬元就住進了新樓房,這對曾經在山里住了大半輩子危房的他們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
2011年以來,平利縣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生活在條件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易地搬遷安置。全縣先后啟動建設集中搬遷安置區112個,累計2.8萬余戶、8.3萬余人告別了深山大溝,搬進政府統一建設的安置區,集中安置率達到9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想方設法為搬遷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平利縣正是把就業創業、招商引資和易地搬遷等方式結合起來,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興辦社區工廠,引導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探索出了“社區+工廠”的扶貧新模式。
目前,該縣已在11個鎮、25個社區累計布點建廠47家,吸納搬遷群眾就業3000余人,人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
富聲電子科技公司創建人張富濤,自2013年落戶平利以來,先后建立社區工廠兩家,解決就業80余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3人。“在家鄉創業,得益于縣里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保姆式服務。”張富濤告訴記者,政府不但幫忙注冊公司、辦理營業執照,還幫著社區工廠招工、培訓,同時還提供房租減免、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一系列幫扶制度和優惠政策,使平利縣的社區工廠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宏堯制衣廠老板也是在外務工時,“被縣政府大力優惠的政策吸引,決定返鄉創業。”
針對不同情況的貧困戶,政府采取了三級布點措施:總部建在園區,工廠建在社區,車間放在村莊——不僅關照到了需要就近照顧家庭的貧困戶,也為不同地區的貧困戶提供了相同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全縣扶貧事業的同步推進。
對弱勞動力、半勞動力貧困戶及五保老人,平利縣實行兜底保障政策。根據貧困情況,進行不同補貼安置:五保老人貧困戶,由政府進行衣食住行醫的全面補貼保障;未能達到五保老人標準,但在今后有變成五保老人趨勢的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貧困戶,政府為其提供安置房,同時根據具體情況提供多種就業形式——可繼續依托原有生產資料工作,也可在農業園區、公益性崗位或社區工廠就業。
安置小區后面的菜園里,貧困戶還擁有自種地。鄰居們一起分享種出的蔬菜,勞動之余也讓大家獲得了生活的滿足感。這樣的集體居住,還促成了鄰里之間的相互照顧、個人衛生習慣的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社區工廠模式,讓搬遷群眾離土不離鄉、掙錢又顧家,既促進了群眾就近就業,又解決了農村留守和社區管理問題,找到了一個搬遷與就業、脫貧,農民與企業、政府之間恰到好處的支點。”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認為,易地搬遷實現了二次人口紅利,這樣的“平利模式”凝聚并激活了各種生產要素的內生動力,實現了農民、企業、政府的共贏。
目前,易地搬遷衍生出的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模式已走出平利縣,在陜西省各地蓬勃發展,成為秦巴連片特困地區可復制的、就近就地就業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