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一場大雨過后,安康市寧陜縣山間霧嵐裊裊,整個小城宛如仙境。這里,農村人均林地面積達50余畝,是全省的2.7倍、全國的4.5倍。
“今天不用去巡山,就在地里給種的中藥材除除草。”記者一行到達時,城關鎮月河村村民楊停學正在地里忙活,“現在的好日子是享了政策的福。日子有奔頭,我這心里很踏實!”
楊停學一家三口人,原本靠著勤勞的雙手,日子還算過得去。2011年,兩份診斷報告,如同晴天霹靂落在這個家庭:楊停學的妻子和兒子先后被確診為腎炎。巨額的治療費很快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把這個家庭逼向貧困的邊緣。2015年,楊停學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楊停學家享受到一連串政策帶來的福利:妻兒看病住院的費用按醫療政策標準進行報銷;無息無抵押的5萬元“脫貧貸”貸款用以支持發展天麻、豬苓和食用菌種植;2016年12月,他還被聘為縣上第一批生態護林員,這是縣里安排的扶貧公益崗位,一年工資收入7000元。
從昔日的伐木工到現在的生態護林員,這一戲劇性的身份轉變讓楊停學頗為感慨。
寧陜縣域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0.2%,歷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俗話說,“靠山吃山”,寧陜縣人則是“靠林吃林”。20世紀90年代,整個寧陜縣有林場108家,從事木材加工等相關行業的人員最多時達4萬余人。“‘向上要票子,上山動刀子’是全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寧陜縣林業局局長盧益建回憶說。
楊停學就曾是伐木大軍中的一員。年輕時,楊停學一天能伐木4立方米,算是村里數一數二的壯勞力。“村里的青壯年都去山上伐木,一年辛苦到頭才能賺3000元。”楊停學說,靠伐木吃飯的日子并不好過。
為了增加收入,不少村民就地發展椴木香菇種植。樹干橫豎搭起來層層堆放,需要20棵樹的主干才能做成一個香菇架。楊停學說:“一畝地大約長100棵樹,每家做50架香菇,就需要砍10畝地的樹。
一架香菇的利潤約50元,如果種成功了一年能收入2000多元。菌種不好或者養護不當,還要虧錢。”
伐木給生態帶來的破壞日益顯現。在楊停學的記憶里,山洪、塌方、泥石流暴發的頻率逐年上升。2002年6月8日和2003年8月28日,是寧陜人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強降雨造成山洪暴發,損失逾億元。
1998年,國家作出天然林禁伐、限伐的決定。“木頭經濟”難以為繼,群眾斷了生路。寧陜縣利用山里豐富的稀有金屬礦資源,走礦產加工的路子。當時,全縣有60多家采礦點,進入“石頭經濟”階段。
200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寧陜縣集重點林區、主體功能生態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于一身,生態保護的責任重大。
在新的發展要求下,作為貧困縣,寧陜人再次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經濟轉型升級,打出四張牌:“生態+政策”“生態+就業”“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針對貧困群眾,寧陜縣特意出臺生態公益林補償和護林員補助政策,保障每戶貧困戶至少享受其中一項。
巡山、防火、防獵、防盜伐……砍了半輩子樹的楊停學,現在的任務是守好這片山林。做好這份工作,他每年能獲得生態補償金2000余元、生態護林員工資7000元。像他這樣的生態護林員,寧陜縣共有844名。
為了讓群眾掌握致富技能,寧陜縣生態護林員崗位要求每人必須掌握一門林業致富技能,還要把不低于40%的工資用于發展林業產業。按照縣里研究制定的“山上建園、空中養蜂、林下種藥”的產業發展思路,楊停學也好好謀劃了一下自家的產業脫貧方案。
2015年,楊停學通過“脫貧貸”貸款5萬元,種下白芨、重樓、豬苓等中藥材。他虛心向林業技術隊學習技術,認真細致地管理,中藥材長勢喜人。
坐在屋門口開闊的水泥院壩上,楊停學向記者算了一筆賬。藥材3年為一個收獲期。今年,他家種的2.5畝白芨、1畝重樓、0.5畝豬苓全部賣掉,大約收入20萬元;40余箱中蜂收獲的蜂蜜,收入約3萬元;賣生漆收入約4萬元;再加上各類生態補助9000元,今年楊停學家大概有近28萬元的收入。
如今,特色干果、林下藥材、苗木花卉、林麝養殖和森林旅游5大林業產業已經成為寧陜縣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從2008年到2018年,全縣林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48%提高到75%以上。通過生態保護和建設激活釋放生態紅利,目前,全縣林業產值突破14億元,貧困人口發展林業產業總收入達247萬元。
2017年年底,楊停學一家順利摘下貧困帽。今年年初,他還花了10多萬元購置了小轎車,方便帶家人看病。因林而美,因林而富。綠水青山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擺脫苦日子,迎來了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