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興福 唐波
“手中有了米,不愁雞不理。村上把資源盤活了,產生了效益,老百姓嘗到了甜頭,他們才相信你愿意跟著你干!”27歲的紫陽縣毛壩鎮干沙村村委會主任蔣元培說。該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亂攤子”,班子軟弱渙散,群眾頻繁上訪,發展陷于停滯。長達五年選不出村支書,不得不由鎮黨委委派干部兼任。
沒有集體經濟,組織動員群眾就缺乏號召力。依托蔣元培領辦的萬豐農業合作社,村里將75萬元互助資金和80萬元的收益扶貧資金投放到中蜂養殖和中藥材種植業,帶動66戶貧困戶增收,村民每年還可享受6%的固定分紅。這兩年給蔣元培感受最深的是老百姓比以前“聽話”了,家家戶戶都比著發展產業。
國務院今年6月印發《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近年來,紫陽縣毛壩鎮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貧困村脫貧“摘帽”的硬指標和強村富民的“金鑰匙”,在盤廂河流域5個村探索試點,盤活閑置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著力打造鎮域產業集群,實現了農村組織基礎和經濟基礎雙鞏固、雙提升。
“死資源”變成“活資產”
陜西省檔案館珍藏著一張清光緒三年紫陽貢茶信票,信票明確規定紫陽當年貢茶數目,其中“盤廂河春分茶十四斤、白茶二十斤”。據有關專家考證,盤廂河貢茶區核心產地就在今天的岔河村。
雖然頭頂“貢茶”的光環,但岔河村1000余畝茶園卻一直閑置荒蕪。本村青年龍倫增放棄大城市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回鄉成立紫陽振農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廢棄茶園投資建廠。他采用生態種植方法,生產的茶葉實現零農殘,經檢測符合歐盟標準,在深圳市場銷售火爆,高于市場價1.5—2.5倍。兩年實現茶葉銷售收入200余萬元,村里100多戶群眾因此受益。2018年村兩委換屆中,他當選村支部委員,被鎮黨委列為村級后備干部。
沖著貢茶的名頭和優良的品質,今年6月,陜西綠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動找上門來談合作。經商議,該公司出資360萬元,振農公司500畝茶園折資25萬元、岔河村委會1000畝閑置荒坡茶園折資115萬元,三方合作成立紫陽玉錦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茶葉產業。龍倫增算了一筆賬:按照約定,開墾荒山茶園每畝補助300元管理費,僅此一項就是30萬元,全村300戶群眾戶均可增收1000元。
盤廂河流域縱深21公里,是毛壩鎮一核三軸多點布局發展規劃中的重要一軸。該鎮經過調研認為,盤廂河流經的干沙、岔河、腰莊、觀音、溫家坪的這一軸最有可能實現率先突破。
通過清產核資,摸清了盤廂河5個村的家底,該區域共有耕地28035畝、林地95096.5畝、茶園1500畝、灘涂水域318畝、閑置房產3450平方米。借力“三變”改革,5個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產權明晰了,資源流動起來,為鄉村的加速發展提供了條件。村黨組織牽頭抓總,積極探索“村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盤活土地、茶園、閑置的村級活動場所等資源資產,通過茶園和土地流轉、資金入股、資產收益、訂單收購等多種合作形式,讓閑置的資源資產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貧困群眾逐步富起來。
該鎮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捆綁投用,把過去的“撥款”改為“投資”,根據各村貧困戶數量按400—700萬元的標準,以獎代補投入村產業點,發揮“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投資本金由村級經濟合作組織持有,收益歸全體 村民共享。收益后,首先保證貧困群眾分紅,剩余部分留給村集體,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用于擴大產業再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推動“輸血”與“造血”同步。據統計,該鎮三年累計在盤廂河流域捆綁投入資金2700余萬元,引進培育市場主體17家,5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集體經濟“清零”目標。
能人回歸形成“雁陣效應”
“來觀泉山莊觀光旅游的人太多了,9個包間和10間民宿幾乎天天爆滿。”陜西良香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友平 指著河邊剛剛搭建好的涼亭介紹說:“定不上包間的客人,可轉移到這20多個涼亭就餐。”
“百里盤河十八彎,七十二道腳不干。”九曲十八彎的盤廂河一盤一景、一彎一景。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期,當地群眾挖山鑿洞修壩建成的梯田、明清江南移民古院落龐家院子等景點遠近聞名,游客絡繹不絕。原本在四川成都做航空食品的唐友平回鄉投資,看中的的正是盤廂河豐富的旅游資源。首期投資600多萬元建成觀泉山莊,還計劃沿河依次建設山林采摘區、親水休閑區、農耕體驗區、農業游覽區。 2018年8月,公司首次給土地入股的觀音村28戶農戶發放了3萬多元分紅。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為吸引外出創業能人返鄉創業,該鎮將毛壩籍在外優秀人才納入人才資源信息庫。鎮領導巧打“鄉情牌”,時刻關心關注在外務工成功人士,增強他們的家鄉情結。同時,給予返鄉創業的能人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和最堅實的保障,吸引他們回鄉投資發展,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
陳華友,本是瓦廟鎮人,2015年返鄉組建合作社,定向生產加工電商產品,2016年轉戰毛壩鎮觀音村組建欣硒旺合作社,帶領農戶發展電商產業。目前,他正在籌劃兩件事情,一是同紫陽文旅公司、西安小雞快跑公司合作打造抖音視頻拍攝基地;二是利用村民閑置房屋開發民宿“媽媽的小院”,為城市會員客戶提供免費住宿,集鄉村旅居、農村休閑游、農耕體驗、農村風味自助烹飪于一體,打造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
優良的發展環境催生生產要素的“洼地效應”。據統計,近年來,盤廂河流域累計吸引外出務工能人20余人返鄉投資,其中4人經過組織培養,進入村兩委班子任職。
在毛壩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眼里,盤廂河的兩條路徑正在匯合:外出務工能人帶回技術、資本、經驗,為當地產業發育注入動力;新產業發育成熟了,將吸引更多出去的人回來,共同努力促進家鄉發展鄉村振興。
著力打造鎮域產業集群
“這些恐龍毛絨玩具是出口到美國的,前面已經運走了兩批。”岔河村扶貧車間里,53歲的貧困戶鄧支春忙得不亦樂乎,正加班加點為毛壩鎮迪鑫毛絨玩具新社區工廠趕制訂單。前不久,該廠同世界500強企業美國密蘇里州BigLots公司簽訂400萬元訂單。依托迪鑫毛絨玩具,該鎮在岔河村和腰莊村布局兩個扶貧車間。40多名留守婦女像鄧支春一樣,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月平均工資達2000元以上。
一村一品一主體,該鎮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確定產業發展思路,宜勞則勞、宜林則林、宜藥則藥、宜旅則旅,宜茶則茶。
“艾草市場前景好,可有效利用荒山荒坡栽植,一次栽植、多次收割,使貧困戶快速增收,是適合本地發展的一個短、平、快致富項目。”紫陽縣華會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人王華說。王華通過流轉村民土地打造艾草基地,每畝純收入突破2000元,幫助當地180戶群眾增收72萬元。投資500余萬建成的艾草加工廠7月11日試生產,可生產艾條、艾絨、艾柱和足浴包。王華的艾草版圖還在逐步擴大,計劃3年內新發展艾草2000畝,覆蓋毛壩全鎮11個村。
該鎮積極發展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盤廂河流域五個村累計發展1000畝花椒、1000畝油用牡丹、1000畝中藥材、1000畝香椿、1000畝果樹、1000畝艾草、1000桶蜂蜜、1000畝訂單農副特產,“八個一千”產業格局已初具規模。產業做起來了,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了,五個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60戶3573人,已脫貧547戶2100人,今年計劃脫貧563戶1702人。
從“小規模單業發展”向“大規模多業共進”,毛壩鎮“一核三軸多點”規劃中盤廂河這一軸已率先突破,正逐步向全域拓展,鎮域產業集群正加速形成。
采訪手記
□ 余興福
“百里盤河十八彎,七十二道腳不干。”因為工作緣故,我曾多次走進神奇美麗的盤廂河。但這次深入盤廂河采訪,這里的人和事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同行的毛壩鎮領導興奮地介紹探索壯大集體經濟的成效,以及未來幾年的構想。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年輕人往回走、土特產品往出去的故事,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撲面而來。返鄉的年輕人用行動證明:農村廣闊天地可以大有作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期,地處盤廂河的聯合公社,挖山鑿洞修壩在亂石橫臥的河灘修田造地千余畝。盤廂河的壯舉掀起了紫陽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多次獲得省地表彰。嗣后,陜西一些縣曾提出:“遠學昔陽,近學紫陽”“北學吳堡,南學紫陽”的口號。
如果說過去那個特殊的年代,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苦干蠻干的烙印。那么,今天的盤廂河,更多的則是實干巧干。在村級黨組織的引領下,能人回歸領辦經濟實體,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
當前正值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階段,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盤廂河串起來的五個村跟其他地方相比,并無明顯的優勢。這里的干部群眾從零起步先行先試闖出發展集體經濟新路,通過發展產業實現人才、資金、技術、知識、資源回流和集中,“空殼村”重現生機活力。盤廂河的實踐告訴我們,“農業產業化”是破解“農村空心化”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