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思成 于延琴
漢濱區作為我市貧困人口占三分之一、全省唯一貧困人口過10萬人的縣區,在脫貧攻堅“百日決戰”響鼓重錘、攻城拔寨的最后沖刺階段,其脫貧成效和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全市脫貧大局。
近日,記者一行來到漢濱區脫貧攻堅三大主戰場之一的早陽鎮。所到之處,辣椒、烤煙、魔芋等各色產業發展興旺,到處是一派豐收喜人的景象。
早陽鎮黨委書記席鴻冰告訴記者,早陽鎮由原包河鄉、丁河鄉、前進鄉、共進鄉、早陽鄉5鄉先后合并組成,總人口3萬余人,在冊貧困戶2363戶7908人,“如期脫貧沒有問題,我們的底氣在產業!”
今日早陽,明日朝陽。在席鴻冰看來,產業發展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抓好了產業發展,就抓住了脫貧工作的關鍵。圍繞管長遠穩脫貧的大產業,早陽鎮近年來作了有益的探索。立足鎮村實際,盤活各類資源,激發增收活力,按照“高山興煙芋、淺山興果蔬、科學環保興畜禽、一村一品”布局,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子,優先發展具有市場潛力的特色產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變“輸血”為“造血”,帶動貧困戶實現高質量脫貧。
辣椒“紅透”半邊天
8月19日,秋風送爽,艷陽高照。在高舉村青蔥翠綠的200畝辣椒產業基地里,村民們三五成群忙著采摘紅透了的辣椒。
“采摘一斤四毛錢,我和老婆一天各摘600多斤,70歲的母親一天能摘300多斤,一家人一天能掙700多元。”家住高舉村14組今年50歲的貧困戶唐德寶告訴記者,因夫妻倆身體都有病,沒辦法出門務工,只能守著幾畝薄田過日子,自從村里發展了辣椒產業,家里就再也不愁零用錢了。
高舉村是早陽鎮一個典型的貧困村。村里有400戶1632人,在冊貧困戶121戶400人。村黨支部書記陳宏貴介紹,村里以種植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為主,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村內留守的是老人、兒童、婦女。為破解群眾發展產業穩定增收難題,該村結合實情,依托“三變改革”,根據市場需求,引進了安康市秦葉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辣椒產業,通過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實現“今年整村脫貧”目標。
在早陽鎮高躍、田莊、代坡等村,辣椒也是一片連著一片,業主和群眾實現了雙贏。
代坡村2組的貧困戶曹向波說:“苗子是公司免費給我們的,如果年景好,保守估計每畝地能產辣椒2250公斤,除去每畝地600元的農資款,3畝地我能凈賺1萬元,今年脫貧沒問題!”
安康市秦葉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韋小川說,“農戶白天采摘,晚上分裝,第二天一大早辣椒就運到了重慶、貴州、四川、湖北等地的菜市場。我們在做這項產業的時候,已經把銷售網絡建好,再加上產品質量好,市場供不應求。”
品質標準化,產業鏈條化。目前,全鎮以“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成辣椒示范基地300畝,高舉、田莊、高山等6個村訂單種植1200畝。公司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育苗、統一指導、統一收購,并全部按照每公斤1.8元的保底價統一收購。目前,已銷售辣椒2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20余萬元。帶動120戶貧困戶通過園區務工、土地流轉等實現增收。
正是基于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優化布局,積極推進土地規模流轉,該鎮“高山興煙芋、淺山興果蔬、科學環保興畜禽、一村一品”的發展路子越走越寬。建成高躍、大溝河等烤煙專業村14個,店子溝、田莊等魔芋專業村6個;打造沿江沿線東灣、石灣、臺竹等核桃、拐棗基地3萬畝;積極推動“豬沼菜”循環發展模式,力爭全鎮畜禽飼養量達到10萬頭(只)。同時,大力發展高山露地蔬菜等新興產業,形成長短結合、科學配置,確保貧困戶發展產業全覆蓋。
產業鏈上百姓富
今年56歲的高躍村四級煙農唐國交,和老伴在自家堂屋笑臉盈盈地分撿著烤煙。看著金燦燦亮晶晶肥厚光滑的煙葉,唐國交自豪地說:“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唐國交從1998年開始種植烤煙,每年都有可觀的收入。今年種植30畝,預計有10多萬元的純利潤。
作為漢濱區第一烤煙大鎮,烤煙產業一直是早陽鎮的支柱產業,收入高、見效快,不少貧困戶因此脫貧致富。
大溝河村10組1973年出生的貧困戶艾詩盈,依靠發展烤煙不僅于去年脫貧,更發展成為產業大戶。“我去年種植烤煙50畝,產值達20余萬元。今年繼續種了50畝,純收入大概有10多萬元。”
為讓烤煙這個短平快的產業提質增效,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該鎮各村均成立了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對煙農提供一系列的跟蹤服務。
據介紹,煙苗育苗由合作社負責,再分發給煙農種植,在土地深翻上,合作社也有相應的補貼。同時,合作社還免費提供質保、烘烤等服務。在烤煙生長期,有專業技術員對煙農進行病蟲防治上的指導,保證烤煙的正常生長。在烘烤期,每個集群點都配有一名專業的烘烤師,煙農只需要把烤煙運進烤房,其余的都由烘烤師完成。“一條龍”的服務,既保證了煙葉的質量,也減少了煙農的勞動量。烘烤完畢后由煙葉站負責收購,徹底解決了煙農的后顧之憂。今年,該鎮共發展烤煙6000畝,保守估算戶均收入達3萬元左右,為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依靠主導產業脫貧致富,還有不少貧困戶在產業鏈條上就實現了脫貧增收。
今年46歲的唐杰,家住高舉村12組,早些年在煤礦務工,身體落下病根。今年初知道村里有了辣椒產業園便留了下來,他告訴記者:“打包分裝活不重,上個月我就掙了近4000元。”
通過抓產業鏈,以特色產業為依托,把貧困戶嵌到產業鏈條上,用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穩定脫貧。
在實施過程中,該鎮堅持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帶動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來抓,通過“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和“扶、引、培”思路,依靠“三變”改革,從農村留守人員中挖掘人口紅利,產業發展倒逼技術下鄉、資本涌入。引進陜西悠源食品有限公司、安康榮泰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企業前來投資發展。成立專業社50多個,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能人大戶80戶。引導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實現了保底收入、分紅收入、打工收入的多元化,精準扶貧逐步由“輸血”向自我“造血”突破。截至目前,產業脫貧1034戶4098人,依靠產業脫貧的貧困戶占多半。
脫貧產業再升級
席鴻冰說,“無農不穩,無產業不富,這是農村發展的壓艙石。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合作共贏是大農業源動力。”2016年鎮黨委、政府多方努力,引進陜西悠源食品有限公司前來發展建設魔芋基地,輻射帶動全鎮發展魔芋4500畝。
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民營科技企業。公司依托安康當地綠色生態富硒農產品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先導,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積極開發富硒豆制品和魔芋系列新產品,成功推出了“悠源”牌富硒魔芋系列休閑食品,年生產能力5000噸以上,產品已覆蓋安康全市,銷售渠道已延伸至西安、浙江、山西、北京等大中城市。
早陽鎮鎮長余尚坤說,魔芋產業已成為全鎮脫貧攻堅中的又一支柱產業。“公司通過給貧困戶統一種子、統一地塊、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保底價,把合作社人培訓起來,讓合作社去帶動貧困戶,讓所有的貧困戶加入到合作社里面。公司跟合作社實行利益聯結機制,簽訂了保底價收購合同,還有一部分合作社采取了入股合作的方式。這樣一來,就把貧困戶‘捆’到合作社上,把合作社‘捆’到企業里來,然后多方機制就連到一塊了,整個就形成了一個共同體,多方共贏。”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貧困戶致貧原因多種多樣,精準扶貧不光是指路子,更要解難題,創新路。早陽鎮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還積極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結合鎮域實際,通過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逐步盤活農村資源要素,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不斷拓展農業功能,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從而實現持續提質增效。
為了保持特色產品品質,該鎮在良種培育、病蟲害防治到規模化種植、精品園培育上沒少下功夫,并堅持圍繞主導產業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提升貧困戶增收能力。在此基礎上,拓展產業鏈條,樹立品牌新形象,鼓勵合作社注冊商標,向“加+銷”環節延長產業鏈。目前該鎮東寧魔芋、成存養豬、山里源養羊、遠安養雞等特色農產的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成為帶動貧困戶持久有效脫貧的朝陽產業,更為全面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