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袁慶 鄒奇
2018年10月31日,安康市助力脫貧攻堅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表彰大會上,共有92家非公企業、90名企業家因扶貧工作成效顯著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沉甸甸的獎章寄托著安康人民的心聲:非公企業無私的付出將永遠鐫刻在秦巴大地上。
近年來,市委組織部、市委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工委按照“融入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以“黨建引領、助力脫貧”活動為載體,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為抓手,充分發揮“兩新”黨組織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作用,把“兩新”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
產業幫扶引領新希望
在漢濱區農產品推介展銷會的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各貧困村包聯的非公企業代表當起了推銷員,為包聯村的農副產品代言。一大批綠色、健康、富硒的農產品相繼售罄,特色產業已然成為貧困群眾快速致富的“香餑餑”。
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黨建引領、助力脫貧”主題活動,引導612家非公企業黨員職工與建檔立卡貧困村結成對子,先后投資1.5億元新建產業基地312個、孵化基地60個,成立各類合作組織1290個,幫助1.2萬余戶貧困戶厘清了發展思路,拓寬了增收渠道。
在具體幫扶過程中,各非公企業黨組織依托合作組織、社區工廠、產業基地、農業園區等多種平臺,大力推行“企業+X+貧困戶”發展模式,著力搭建企業發展與貧困村優勢產業互促共融的雙贏平臺,形成了“非公企業負責產業前端種植保障和后端加工銷售、村支部負責產業中端實施管護、貧困戶參與入股分紅”的良性合作。
待村級合作組織發展壯大后,非公企業保股讓利逐步退出,確保企業在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與貧困村的實際需求有效結合,切實做到優先流轉貧困村、貧困戶土地,優先收購貧困村、貧困戶農產品,讓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種植、參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實現持續增收,有效激活了貧困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初步實現了“企業農戶連手、黨員群眾連心、扶貧產業連建”的大好局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旬陽寶通除了向聯系村捐贈物資幫扶發展外,還根據全縣貧困戶實際,開展技能培訓,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提供實習崗位,采取師傅帶徒弟等形式,培訓電焊工100余人次,幫助30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陜汽集團旬陽寶通專用車部件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黎宗全如是說。
根據用工需求常態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這是我市非公企業推動精準扶貧的又一有力抓手,旨在讓貧困戶能夠在培訓中練就一技之長,把體力型勞動力變為技術型勞動力,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增強貧困戶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力。
近年來,為更好地促進農村貧困人口轉移就業,我市結合“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組織非公企業優秀黨員職工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通過“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讓貧困戶近距離了解非公企業選人用人標準,提升了貧困戶對企業的職業認同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群眾投身脫貧攻堅的昂揚斗志。
相對于其他幫扶組織,非公企業開展培訓形式更為靈活,可以根據農村需要和市場需求,結合當地群眾意愿,為貧困戶提供培訓、就業一站式服務,是對政府開展貧困戶技能培訓的一大補充。對于暫時不愿在企業就業的,非公企業黨組織通過資金投資、貸款擔保、創業培訓等多種形式開展綜合性幫扶,進一步拓展了貧困戶就業渠道。
此外,我市每年舉辦1場“兩新”組織人才招聘會,引導180家非公企業進場集中招聘,招錄員工時把“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貧困家庭成員”作為特定要求,為貧困群眾就業打開綠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市非公企業累計開展各類培訓3萬余人次,向貧困地區提供就業崗位1.4萬余個。
讓公益成為精準扶貧的第三種力量
安康巴山雪飲食有限公司黨支部發起“喝一瓶巴山雪,捐一分扶貧款”愛心公益活動,建立巴山雪愛心扶貧基金,用于貧困村精準扶貧、慈善愛心和生態環保事業,按季度將募集的善款繳存專用賬戶管理使用。
安康博元公司黨支部組建“博元公益”,策劃組織公益活動800余場次,投入公益資金600余萬元,在漢陰縣11個水源地所在貧困村,聘請100余名貧困群眾做“御源軍”,支付每人每月1000元勞務費,既凈化了農村水源環境,又實現了貧困戶就近務工脫貧。
陜西睿智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總支對紫陽縣最偏遠的全安村包聯扶貧,組織捐款7萬元,為該村43戶貧困戶購置了洗衣機、電視機等生產生活用品,為29名貧困學生捐助2.86萬元,解決了他們的生活燃眉之急。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多年來在紫陽縣全安村,高新區黃石灘村、雙泉村、洪家溝村,漢陰縣雙乳村、東關村、陰坡埡村,平利縣馬鞍橋村等多個貧困村累計捐款捐物超過300余萬元。
“給這些貧困戶送點米、油和慰問金,雖然東西不多,但卻代表了公司和我個人的一片愛心,希望通過愛心傳遞,讓他們感受到社會正能量,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安康鈺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濤說出了他熱心公益的初心。
近年來,我市動員和組織有實力的非公企業黨組織結成“愛心公益聯盟”,累計開展愛心捐助、志愿服務、對口支援等社會公益活動800余場次,捐贈物資2000余萬元。
公益扶貧說來簡單,難的是持之以恒地堅持與付出。在各級黨組織的引領下,我市非公企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推動自身闊步向善、向美、向大愛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