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俊 李靜 吳單 實習記者 李瑩
“峰有千盤之險,地無三尺之平”的紫陽縣,有一處水土豐沃、地勢較為開闊的地方,就是擁有3萬多常住人口的蒿坪鎮,被稱為“紫陽縣城副中心”。
蒿坪河自西而下縱貫整個集鎮,與北溝形成近30公里的川道,蒿坪鎮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不斷發展具有本地印記的特色產業。產業一興百家旺,他們用產業振興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為鄉村振興提底氣。
騰籠換鳥,向地要效益
記者來到紫陽縣蒿坪鎮采訪聽到的第一個故事,就是紫陽綠安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把“富硒小蒜頭”做成“扶貧大產業”。
“富硒蒜這種農產品,生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潤就越高。利潤高了,就會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到種蒜隊伍中來。”綠安公司負責人唐少林說:“大蒜畝產2000多斤,我們以每斤3.6元的價格來收購,一畝地就能讓一個人脫貧。”他們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工作模式,帶動農戶種蒜增收。
綠安公司是從外引進的企業。蒿坪鎮和富硒茶產業園區領導意識到,不斷提高土地和勞動生產率,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
綠安公司所在的紫陽硒谷工業園區,小有名氣,是全省首批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素有“硒源地”之稱的蒿坪,要將硒特色和產業規模結合起來。唐少林說:“園區非常支持我們種植富硒蒜,鮮蒜都是免稅的。”綠安公司近年來借助蒿坪鎮珍貴的硒資源,形成了一整條富硒蒜加工產業鏈。
將農民放在產業鏈上,能夠有效帶動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綠安公司已落實在冊貧困戶515戶種植富硒大蒜,種植面積750畝,并帶動周邊大蒜種植農戶2810余戶,年增收2100余萬元。除此之外,還吸引年輕勞動力到廠務工,進行大蒜除草、發酵等基礎工作,每月收入能到2500元左右。
綠安公司的“鄰居”,紫陽富硒食品有限公司也通過這種模式,帶動貧困戶種植魔芋增收。公司通過訂單農業、土地流轉、股權收益分紅、吸納務工等措施助農戶多渠道增收。與貧困戶簽訂種植面積1223畝,去年年底以每斤3.6元的價格收購商品芋656噸,還向幫扶的630戶貧困戶發放分紅收益105萬元。
在該公司大廳里,魔芋干、魔芋掛面、魔芋膳食纖維等富硒魔芋產品琳瑯滿目。產品主要通過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蒿坪鎮各個村在各黨支部指引下,通過土地流轉和“三變”改革等多種方式,將土地資源集中整合起來,開展招商引資轉讓給企業經營,讓農民端上了“租金+薪金”的金飯碗,實現了穩定增收,探索出一條“支部+園區+農民”的產業發展之路。
筑巢引鳳,企業大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蒿坪鎮善謀市場之勢,利用城鎮平臺下足產品銷售功夫,利用農村平臺做足產品供給文章,各自發揮優勢,讓一切產業要素充分涌流,以新思路謀求全鎮產業高質量發展。
蒿坪鎮森林村將800畝集體土地和700畝農戶承包地集體轉讓給神農富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用來種植花椒苗;黃金村建起了2000畝櫻桃園,積極創建全國旅游扶貧村;王家河村在做大做強“真硒水”產業同時,還發展1000余畝菊花,辦起了菊花產業園區等。
走“支部+園區+農民”產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為企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利益聯結,又為農民提供增收渠道。兩年時間,蒿坪通過招商引資發展了7個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發展走上快速軌道。
山上的農民搬進了城鎮,再加上從陜南避災移民到扶貧脫貧移民,一大批農民離開了原居住地,搬到了村安置點和集鎮移民社區。發展中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園區產業所提供的工作崗位非常有限,當大量農民從山上搬進社區,如何解決更多農民的就業問題?另外,作為勞務為主要收入的地區,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老人、孩子無人照顧,夫妻長期兩地分居等。回鄉創業,在家門口就業,成為廣大外出務工人員的熱切期盼。
近年來,蒿坪鎮招商引資圍繞富硒生物、生態旅游、循環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新引進硒谷麗苑房產開發、光宏富硒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綜合開發、興隆久旺養牛等項目,新建項目策劃包裝招商項目5個,完成招商引資總投資額2.52億元,全力擴大就業范圍、增加就業崗位。
產業為媒,農民得實惠
“蘇陜協作”是西部地區的新機遇,對于鄉鎮來說,更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蒿坪鎮認識到這一點,并且抓住了機遇。
2017年年底,全市第一家毛絨玩具文創企業——安康愛多寶動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在蒿坪鎮雙星社區建成投產。采訪中,記者又聽到了一個從“首家”向“首強”的奮斗故事。
“從洽談到投產僅用了15天,你可能要問我為什么這么快?答案就是‘一拍即合’,水到渠成。”愛多寶公司負責人王亮告訴記者。
原來,對于企業來說,一方面起步階段希望得到更多的扶持以及產業投資優惠政策;另一方面社區里大量的閑置勞動力也是毛絨玩具行業所需。而對于城鎮社區來說,招來生態環保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是首選。
“愛多寶”這個名字因為“首家”的特殊性載入了安康經濟發展史冊。那一年,安康毛絨玩具文創產業發展迅速,一個新的毛絨玩具文創產業之都逐漸崛起。
記者在愛多寶公司里看到,整個工廠共兩層,按生產流程分手工區、刺繡區、縫紉區、充棉區等,工人們正在各自崗位忙碌著。端坐在二樓縫紉區的40歲女工曾慶菊正在給玩具老鼠的前爪縫邊,面對記者的采訪,她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兒,一邊縫制一邊說,如今的生活讓她真正享受到了家庭團圓的美滿。她家離工作地僅幾分鐘路程,有更多時間來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她說:“家庭團圓才是最好的生活。”
“工人的手法熟練了,收入自然也就跟著增加。現如今,這里的員工都有不錯的收入。”愛多寶生產管理廠長范自強介紹,公司有員工225人,其中貧困戶67人,月產毛絨玩具20余萬只,年產值800余萬元。
作為愛多寶公司負責人,王亮對公司發展前景充滿信心,這個年輕的帥小伙兒告訴記者,企業遇到問題黨委政府會立刻解決,從來不拖延時間。愛多寶公司在蒿坪的分廠已經開到第四家,公司項目二期8000平方米的總廠在蒿坪鎮的支持下建成。近日公司將位于北京的總廠和研發中心一并遷往蒿坪鎮。王亮說:“公司有動力也有信心保持在全市毛絨玩具企業的第一方陣。”
蒿坪鎮黨委書記秦宗道說,通過黨組織引領、園區帶動產業發展、產業聯結農戶的“支部+園區+農民”的模式在蒿坪鎮開花結果,破解了后移民時代大片農村土地由誰來種、怎么種的問題;破解了后務工時代,廣大農民如何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增收的難題;破解了城鄉怎樣融合發展鄉村如何持續振興的難題。騰山興產業,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民富、村強、鎮美就不遠了,鄉村振興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