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思成 實習記者 李瑩
觀音河鎮位于漢陰縣城西北,觀音河自北向南縱貫全鎮,岸邊淺山丘陵相伴,紅磚白墻的民居星星點點綴在其間。初秋時節,記者一行踏訪在這片土地上,看到了青山綠水,看到了淳樸民風,更看到了家家戶戶產業興。
近年來,該鎮以減貧脫困增收、建設生態經濟強鎮為目標,圍繞“生態立鎮、產業興鎮”,聚焦基礎設施改善、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招商引資、經濟增長點培育、干部隊伍建設五大重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致力于推進新民風建設,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贏”格局,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
抓生態:優美環境引鳳棲梧
從漢陰縣城向北沿著藥漢公路行駛,不一會兒便能看見觀音河水庫。水庫如翡翠般鑲嵌在觀音河中部,水面微光瀲滟、清亮透徹,倒映著兩岸青山。不時有成群魚兒在水面輕啄,泛起陣陣漣漪。遠處樹梢上,幾只朱鹮亭亭而立。
水庫負責人張祖富正在進行日常清掃工作,這位55歲的河南人經親戚介紹,已經在水庫工作了14年。“剛來的時候這水烏黑烏黑的,這幾年來,鎮上加強生態保護,禁止釣魚,水質慢慢好了起來。”張祖富說,以前多的時候有上百人在庫區釣魚,污染環境不說,還破壞了庫區生態平衡。
同行的觀音河鎮黨委書記李揚告訴記者,觀音河水庫是國家一級水源地保護區,為保護好這片水源地,鎮上積極開展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不斷探索保護長效管理機制。“除禁止在水庫釣魚、開展垃圾分類收集和控制面源點源污染之外,我們在合心村、進步村、水田村修建三處污水處理工程,鋪設污水收集管網3800米,涵蓋周邊農戶690戶2400余人,年處理污水86650立方米,保證了源頭污水治理。”李揚說。
沿著庫區公路繼續前行,人煙漸漸多了起來。家家戶戶門口都安放著垃圾桶,且每隔一段距離,路邊都會放置一個垃圾轉運箱,路面干凈整潔,看不見任何白色垃圾和污染物。
“我們與漢陰縣博元實業有限公司合作,推行‘扶貧+環保’公益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全鎮實現垃圾清運公司化,成立了漢陰縣綠保環保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全鎮垃圾清運保潔工作,實現垃圾定點清運、集中處理。”李揚說,目前鎮上已經配備保潔人員73名,購置垃圾轉運車3輛、垃圾集裝箱體79個、垃圾桶810個。同時,在全鎮推行垃圾分類,鼓勵村民將不同垃圾分類包裝。聘請生態護林員35名,進行巡山護林,在促農增收的同時也維護好這片綠色森林。通過日常保潔、不斷宣傳,村民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物。
走進合心村垃圾分類置換站,生活用品、學習用具一應俱全,公示牌里標明積分兌換標準和細則,有三五村民正在用可回收垃圾換取積分兌換想要的物品。“我們都很支持鎮上搞垃圾分類,不僅環境變好了,還能將可回收垃圾拿來換東西,降低我的日常用品支出。我就經常來這里用垃圾換取洗潔精、香皂之類的生活用品。”村民張道富說。
李揚說,立足生態為觀音河帶來了綠色優美的生活環境,目前全鎮森林覆蓋率近80%,已有20多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在此定居。
抓生態就是促發展。好環境為觀音河營商環境優化添磚加瓦,為招商引資添油助力。2018年該鎮實現招商項目資金60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00萬元。目前已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1個,其中農業公司15個、農民合作社11個、家庭農場65個,建成股份經濟合作社7個,成功培育市級農業園區4個、縣級農業園區4個、種養殖大戶18戶。
興產業:生態經濟促農增收
沿著彎彎曲曲的盤山步道,走進位于觀音河村3組的漢陰縣思源現代農業園區,從半山腰涼亭向下俯瞰,青山綠水盡收眼底。在遠處修著圍欄的山林里,幾十只黑豬正在地上覓食。園區主人孫發明已經69歲了,他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園區按照“生態養殖、立體生產、循環發展”的思路,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我們在林下養殖的同時還進行苗木花卉紫薇、石楠、木瓜、果樹等培育,兼顧休閑觀光和臘肉加工,推動農旅融合。”孫發明說,目前園區共流轉土地280畝、荒山800余畝,年出欄生態黑豬1000頭、羊500頭、土雞4萬余只,鮮雞蛋2噸,實現年銷售收入500余萬元。吸納20余戶貧困戶長期在園區務工,先后帶動200余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從中坪村到義興村,沿路走來隨處可見架著白色“T”字桿的獼猴桃園。中坪村支部書記羅杰告訴記者,目前該村種有獼猴桃350畝,“獼猴桃生長周期長,3年后才開始掛果,在頭兩年我們就采取以短養長的方式,在獼猴桃地里套種黃豆、玉米等農作物,為村民發放黑烏雞、黑土豬,目前已發放了4700多只黑烏雞、220頭黑土豬,畜禽糞便做成養料,真正實現了生態綠色發展。”
在義興村7組,獼猴桃種植戶劉美全正在和六七個村民一起采摘獼猴桃,村民在獼猴桃架下來回穿梭,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我一共流轉了20余畝土地來種獼猴桃,今年首次掛果3000斤左右,陜西供銷福地牧業有限公司以每斤5.7元的價格收購。在采摘期,我以每天120元的工錢請人來采摘,這樣下來,不僅自己發展了,還帶動了別人增收。”劉美全說。
作為水源地保護區,觀音河鎮產業發展類型受到一定限制。該鎮堅持生態循環發展理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因地制宜推動林下經濟發展。按照“花為底、林戴帽、畜禽半山腰”的發展思路,全年發展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大戶3戶、100頭以上養牛大戶1戶,培育林下養雞大戶15戶、出欄1萬只以上的大戶8戶。
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發展林下種植天麻350畝、魔芋3500畝,培育食用菌繁殖點2個,年產食用菌15萬袋;發展金絲皇菊580畝、獼猴桃450畝、漆樹套種魔芋2500畝、油用牡丹300畝、花椒2100畝、脆李1100畝、拐棗1600畝、密植桑園500畝等。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共帶動560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目前全鎮已成立產業專業合作社7個,將527戶貧困戶納入產業鏈中,入社資金共計263.5萬元,通過充分發揮集體經濟及能人大戶的帶動作用,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通過園區帶動、發展特色產業、合作社分紅,觀音河鎮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真正實現了“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增收”的可喜局面,為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增收脫貧注入了不竭動力。
樹新風:民風向善助力脫貧
走進進步村,家家戶戶門口懸掛的家訓牌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內容多以睦鄰、守禮、尊長愛幼為主。村支書湯文榜告訴記者,這正是進步村推行的“微家訓”,通過家訓規范村民行為,推動民風“自治”。

“咱們漢陰縣有‘三沈家訓’,我們從中學習,推行‘微家訓’,每家每戶都有,既規范了自己,也和睦了鄰里關系,村民們都很支持。”湯文榜說,除此之外,村上規范運行“一約四會”,推進新民風建設。針對請客送禮鋪張浪費現象,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制度作用;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堅持按季度召開道德評議會,由全村黨員、村民代表共同評議。
觀音河鎮鎮長李志鵬告訴記者,新民風建設啟動以來,觀音河鎮7個行政村全部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內容融入其中,限定紅白喜事隨禮金額、操辦標準。“2018年至今,全鎮共開展道德評議活動30余場次,并在‘紅黑榜’進行公開晾曬,一些反面典型礙不住面子,自行向好轉換。我們還集中開展集體升學禮活動,目前全鎮范圍內未出現違規舉辦升學宴的情形,有效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李志鵬說。
除此之外,該鎮通過開展文藝活動、理論宣講、技能培訓等,宣傳扶貧扶智和新民風建設工作。通過召開院落會的方式,提高群眾參加會議的積極性,2019年共召開群眾會、院落會80余場,實現所有住戶全覆蓋。規范使用愛心超市,把道德評議、扶貧扶志典型、產業獎補等創評、獎補納入愛心超市積分動態管理,引導和激勵村民以行動掙積分,以積分換實惠。激發群眾“比著干”“爭著干”的內生動力,讓思想引導和物質獎勵共同推進扶貧“扶志扶智”落地落實。
談起新民風建設以來自己的感受,家住進步村7組的龔高慶笑得合不攏嘴。“多虧了新民風建設,讓我們少送了很多禮、節省了不少開支,我們一家人都支持!”龔高慶說,自從新民風建設開展以來,鄰里關系近了、經濟壓力小了,日子越過越好。
新民風吹進千萬家,帶來的不僅是民風民俗的改變,更帶來了脫貧致富的自信底氣。李志鵬說,通過產業扶貧、智志雙扶,貧困戶發展產業持續增收的信心有了,向美好生活不斷奮斗的精氣神也有了,脫貧底氣也足了。目前,全鎮總人口3145戶1017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91戶3057人,已脫貧526戶1779人,預計2019年底可高質量實現整鎮脫貧。
從生態保護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再到推進新民風建設,觀音河鎮正不斷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勁動力,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