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梁真鵬 通訊員 崔世耀
新建茶園1.16萬畝、絞股藍3.07萬畝,新發展生態豬5.1萬頭、富硒糧油3.86萬畝、中藥材3.58萬畝,新培育市級農業園區1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4家,又有一大批貧困戶摘下貧困帽……2019年,平利產業脫貧捷報頻傳。
碩果累累的背后,是平利縣把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今年以來,平利縣以“5個10萬”(10萬畝富硒茶、10萬畝絞股藍、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富硒糧油、10萬頭生態豬)為抓手,以貧困群眾穩步脫貧為目標,堅持長中短結合,建立和完善產業扶貧機制,走出了一條穩固長效的產業扶貧之路,形成了具有平利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
脫貧產業高標準規劃
61歲的王榮高,家住三陽鎮泗王廟村,由于缺乏資金,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脫貧攻堅打響后,幫扶干部針對他家具體情況,精準施策,為他規劃了產業脫貧計劃,即長期發展茶葉,中期鼓勵他種植魔芋、銀杏,短期建議他養殖生豬。
脫貧不服老,王榮高按照規劃發展產業,如今發展了4畝茶葉,全部由秦巴綠緣茶業有限公司訂單回收,種植了魔芋2畝、銀杏6.3畝、養殖生態豬4頭,年收入穩定在2萬元以上,提前實現了脫貧。
在平利,像王榮高這樣的群眾,在脫貧攻堅打響前還有很多,他們缺產業、缺技術,正因如此,該縣把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高起點規劃,按照“一村一品、一戶兩三業、長中短結合”的原則,扭住“5個10萬”產業發展目標不動搖,堅持鎮黨政主要領導抓點示范,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特色產業園,做到短期抓絞股藍、畜牧、富硒糧油,中期抓中藥材,長期抓茶葉,形成了當下能脫貧、中期穩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格局。
下大力扶持,縣委、縣政府在牢牢緊盯產業發展目標的同時,自“十三五”以來,逐年加大政策扶持和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每年制定下發《富硒茶、絞股藍、生態豬、富硒糧油、中藥材產業脫貧獎扶辦法》,安排產業扶貧專項資金3000萬元,累計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2億元,優先扶持以茶葉為重點的特色農業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政策和資金支持,有力推動了產業發展規劃的落實。
每年平利的秋冬季茶園建園都是重頭戲,記者獲悉,今年將放在城關鎮三河村,幾天后,由縣長、鎮長、局長以及技術干部、業主、群眾組成的脫貧產業大比武隊伍將在田間地頭展開角逐,比速度、比質量、比成效,為脫貧產業打基礎。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標準化茶園19萬畝,每年落實標準化絞股藍基地5萬畝、道地中藥材3萬畝,產業基地總規模達到27萬畝,實現了“人均1畝園,戶均增收1萬元”的發展目標。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使有產業發展需求和發展能力的12056戶貧困戶實現了中長期產業全覆蓋。
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寒露已過,連仙河兩旁,依舊綠意盎然,長安鎮雙楊村十二組陳封學的家,就處在那一片片綠色中。
養16頭豬,種絞股藍6畝,初步估算,年收入達6萬余元。五口之家的老陳,早在2017年就順利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盡管如此,幫扶干部依然為他建立了持續穩定增收方案,防范老陳脫貧后返貧。
為了建立穩定的產業扶貧工作機制,該縣成立產業脫貧工作指導組,深入到鎮村和經營主體督促指導產業扶貧工作,定期督導檢查、通報點評、傳導壓力、夯實責任,加大產業脫貧在各鎮年度目標綜合考核中的權重,有效促進了產業扶貧各項工作的落實,提高了產業扶貧精準性和實效性。為防范產業返貧風險,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壯大五大產業防范返貧風險十條措施》,計劃再用5年持續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每年縣本級財政安排產業扶持資金3000萬元,支持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有效防范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在此基礎上,全縣加大產業精準培訓力度,建立技術培訓服務網絡,成立茶飲、畜牧、富硒糧油、中藥材等產業服務專家團隊,每個貧困村安排2名、非貧困村安排1名產業技術指導員,充分利用農業技術服務“110”平臺,圍繞5大主導產業及特色“小眾產業”,采取集中培訓和上門服務等措施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精準培訓,確保每個有產業發展項目的貧困戶至少掌握1至2門農業實用技術。目前全縣共開展農業技術培訓355場次,培訓15645人次。
不僅如此,平利縣還探索了興產業、置家業、擴就業“三業”并舉的精準脫貧新路子,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匯聚強大動能。采取“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園區+農戶(貧困戶)”的模式,在貧困村和集中安置區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園區124個,讓貧困戶產業能發展、土地能流轉、就近能務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22家經營主體全面參與
秋雨綿綿,氣溫驟降。在廣佛鎮國盛園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百合加工廠棚里幾十名工人正忙著篩選、清洗、烘干、包裝,異常火熱,這些工人多數都是公司“特招”進來的貧困戶,他們不僅有務工收入,有的把土地流轉給公司,有的和公司簽訂有藥材訂單種植合同,有的還通過“三變”配股資金從公司獲得分紅收入。
據了解,公司常年解決貧困戶固定用工40余人、季節性用工370余人,并在廣佛鎮八角、鬧陽坪等村流轉貧困戶土地500余畝,與123戶貧困戶簽訂有卷丹百合訂單種植合同,能夠帶動貧困戶實現人均年增收2700元以上。
平利縣鑫旺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葉濤,一直忙得不可開交,合作社包幫120戶貧困戶發展生態豬產業,今年仔豬市場價格900元,他以200元的價格為貧困戶每戶賒借仔豬3頭,并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商品豬訂單回收,同時還全程免費負責生產指導和防疫免疫,當前生豬市場價格上揚,每頭豬可實現直接增收2000元左右,貧困戶個個樂得合不攏嘴。
像葉濤這樣的經營主體,平利有200多家。
平利縣田珍茶業有限公司采取向貧困戶預賒茶葉機械、生產資料和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服務等方式,解決部分貧困農戶產業發展中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問題,先后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建設了42個名優茶加工廠,支持貧困戶建設標準化茶產業基地500畝。公司總經理田珍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后在三鎮六村直接幫扶建卡貧困戶202戶631人,間接帶動農戶2000余戶,實現穩定增收。
為了激發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平利縣還印發《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考核獎勵辦法》,激勵市場主體主動參與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平利縣農村農業局局長劉天平告訴記者,2019年全縣共有222家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產業帶貧工作,累計幫扶貧困戶1.14萬戶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的目標,做到了每個貧困村有1項主導產業、建有1個縣級以上農業園區、落實有1家以上經營主體帶貧、安排有1名以上技術員指導。通過“市場主體+貧困戶”主體帶貧全覆蓋,牢牢將貧困戶嵌在了特色產業鏈中,有效解決了貧困村貧困戶有生產無加工、有產業無效益的難題,切實促進了產業發展、企業增效和貧困戶增收多贏發展。
如今,222家經營主體在女媧故里,用責任踐行使命,成為社會扶貧的重要力量。借助產業扶貧探索出的“第一書記扶貧超市”、長安鎮雙楊村“庖湯宴”消費扶貧和“三變”改革等舉措,正成為高質量脫貧的“平利路徑”,被越來越多的地方爭相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