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兵 通訊員 李俊
2018年10月以后,安康高新區四檔村黨支部書記王貴龍總感覺“頭上懸著一把劍”——村務公開、項目發包、財務支出等等事項背后,都有一雙“眼睛”盯著,一環不過關就會被提醒,甚至有被問責的風險。
那是一把很有“鋼火”的劍。2018年10月,高新區紀工委在轄區內遴選了49名包(聯)村干部赴49個村擔任駐村紀檢監察員。不到一年,立案26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8人。
如果說鄉鎮紀檢監察組織是直面群眾監督執紀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從鄉鎮延伸到村可謂是打通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最后一米”。“監督是最好的防腐劑和護身符。”當習慣被監督,體會到監督的好處后,王貴龍轉變了心態:“有監督才有自由,知底線守規矩,干事創業才踏實。”
把“探頭”裝進“神經末梢”
早在2018年9月,高新區黨工委、紀工委主要領導就萌生了村級監督全覆蓋的想法。“村這一級雖不是國家機關,但離群眾最近,直接影響黨和政府政策執行的效果。”但實際工作中發現,上級監督遠、本級監督軟、群眾監督難在村一級普遍存在。
“有些村不按規矩辦事,項目要上馬,村干部把胸口一拍,隨便找個人就開始做。”過去在鄉鎮工作時,高新區紀工委委員、監察審計局局長鄧立偉甚至見過村主任與村委會簽合同承包工程的事。
安康高新區近些年開發進程不斷加快,隨著大量資金涌入,各類糾紛頻發,村級監督勢在必行。但這項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高新區監察審計局全部職工加起來才12人,哪里有人力做這個?
高新區紀工委認真研究后將目光投向了包村干部。“隨著國家取消農業稅、二孩政策放開,包村干部收農業稅、搞計劃生育兩項最主要的工作職權淡化后,工作量越來越小。”高新區監察審計局負責同志說,“很多成了跑腿的,把鎮上的文件帶到村上,把村上的報表送到鎮上。離家近的,到村上‘蜻蜓點水’晃一下,就不見蹤影了。”
2018年10月,經過深入研究、反復溝通,高新區紀工委、高新區監察審計局聯合高新區社區管理局、臨空經濟區管理辦公室印發了《安康高新區向各村派駐紀檢監察員實施方案》,決定擇優從包(聯)村干部中選出一批政治素質硬、工作能力強、群眾威信高的干部擔任駐村紀檢監察員。
方案規定,監察員由高新區紀工委審查確定,統一研究任命,經過培訓持證上崗。明確監察員與村監委會主任合署辦公,人事關系不變,業務工作受高新區紀工委直接指導。具體到每個監察員身上,就是要發揮好村級事務監督員、問題線索報告員、社情民意調查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政策法規宣傳員這五大職能。
讓“微權利”在陽光下運行
劉志杰是四檔村的包村干部、紀檢監察員。在村委會大門口,寫著他姓名、電話、職責的公示牌掛在顯眼處,一旁就是線索舉報信箱,村支部活動室的墻壁上張貼著駐村紀檢監察員工作規則。這些都提示他不再是個簡單的包村干部,過去“幾頁紙”的年度總結就能“應付”的包村工作,現在工作日志的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寫著一名駐村紀檢監察員的履職故事。
今年年初,四檔村爭取到一個68萬元的自來水項目。因為群眾用水需求緊急,村支書王貴龍建議:“找個施工隊直接干”,話音剛落就被劉志杰回絕:“不合規的事,咱可不能干。”
在他講清利害后,最終該項目嚴格按程序實施。先是村三委開會研究,再召集各組組長討論具體事項,之后邀請招標,綜合研判后選定了一家綜合實力強、口碑好的施工隊,整個過程陽光透明。今年2月該項目全面開工,6月份竣工并投用。
施工過程中,項目進度怎么樣、質量是否過關、資金使用合規與否,劉志杰都要過問。項目竣工后又組織驗收、決算,最后交由高新區監察審計局進行審計。全部事項完成后,劉志杰又督促村上將工程各環節及收支情況公開公示。“過去村上搞建設,總有人背后議論‘他們(村干部)肯定又整錢了’,現在大家心悅誠服,好評接踵而至。”
“村干部何以接受監督?”
“因為我們監督員手中有‘實權’,比如重大項目建設、重大村務決策、村兩委換屆等事項必須有監察員在場方可進行,村財務單筆支出超過500元,監察員就得把關審核,與村監委會主任一同簽字后才能支用。另外,村上有違紀違規線索,監察員也可隨時上報。”
“包村干部兼任紀檢監察員,工作量在增加,積極性從哪里來?”
“我們制定有《駐村紀檢監察員量化考核辦法》,明確考核細則,每季度對紀檢監察員履職情況進行量化打分,年終依此確定考核等次,對表現優秀的報請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表彰獎勵,對履職不力的不予評優,對工作出現重大偏差、玩忽職守造成不良影響的嚴肅問責。同時,駐村紀檢監察員原單位對個人的考核,也會充分吸納紀工委、監察審計局的考評意見。”
面對記者的疑問,高新區監察審計局負責同志一一解答。
寬嚴相濟,環環相扣,一個規范、有序的村級紀檢監察網絡漸成氣候。截至目前,高新區所有駐村紀檢監察員累計組織村組干部開展學習350余次,接待群眾信訪95起、化解矛盾糾紛91件,提出村務公開、財務管理等方面意見建議31條,受理問題線索29件、立案26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28人。
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中
自2018年4月當選高新區宋家營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宋仁坤沒過上一天安生日子。“整天有人告狀,頻繁應對各種調查,為民服務的熱情都被消磨掉了。”苦于無處申訴,他的工作狀態越來越差,村支部也因為信訪矛盾突出被社區管理局黨委評為軟弱渙散黨組織。
咋回事?宋家營村紀檢監察員申杰今駐村調查后發現,自2015年起,村上一個王姓的退休教師,暗中“運作”村干部,非法倒賣土地,以此牟利。2018年4月,村上換屆選舉,原兩委班子因缺乏民意支持而落選。王某等人的非法行徑得不到現任村干部的支持,就開始肆意捏造證據舉報、上訪,同時煽動其他村民和基層組織對立,企圖以此“搬倒”對方,培植新的勢力。村支書宋仁坤首當其沖,成了圍獵目標。
今年3月份,接到問題線索后,高新區紀工委隨即研究成立了工作專班,由高新區法庭、監察審計局、城管局牽頭組建三個督察組,對申杰今反映的問題進行詳細調查核實。兩個月后,所有問題水落石出:王某等人非法倒賣土地1.87畝,涉嫌謀利80.8萬元。高新區紀工委隨即對王某的違法行為予以立案審查。關于宋家營村的惡意舉報自此銷聲匿跡,非法倒賣土地的風氣也被徹底剎住。
從風暴中走出來后,宋仁坤湮滅的熱情也重新被點燃。他決心從黨建抓起,重振士氣、凝聚人心,早日摘掉“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
對于駐村紀檢監察員發揮的作用,高新區紀工委委員、社區管理局局長杜少軍深有體會:“村干部知道上面有人‘盯’著,自我約束強了,不僅要干事,還要干凈干事。老百姓反映的問題線索有人受理,矛盾糾紛有了出口,干群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
在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紀工委書記汪光林看來,駐村紀檢監察員就是全面從嚴治黨延伸到基層的高清“探頭”,可以幫助紀檢監察部門“看”得更深、更遠,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我們就是要不斷延伸監督觸角,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管住‘微腐敗’,讓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在基層扎根。”汪光林說,這與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提出的要“持續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把增強對公權力和公職人員的監督全覆蓋、有效性作為著力點,把法定監察對象全部納入監督范圍”的要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