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蘇
1984年12月,石泉縣池河鎮農民譚福全在沙土里淘金時無意發掘了一枚來自漢代的鎏金銅蠶,它的出土為有關蠶桑的史書文獻提供了實物的佐證,更直接證明石泉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開始養蠶。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農業支柱,華夏文明在千百年的時空里離不開蠶桑的滋養,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伴著蠶桑務農而展開的。到了漢朝時期,蠶桑產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以黃河流域為中心鋪排開的蠶桑業遍布全國各地,成為推動中原文化走向鼎盛的核心動能之一。且隨著人們生產技術的提升,以蠶絲為主的絲綢織物有了多種花樣,成為貿易市場上的“軟黃金”。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帶著大量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出使西域,走出了那條聞名千古的陸上絲綢之路,打通了與歐亞大陸之間的經貿往來。千百年來,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折射著民族文化拓達四方的光芒,且一直影響至今。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提到了從石泉出土的這枚鎏金銅蠶,文明的鑿空之旅基于此有了重新出發的前提。絲路源點的石泉縣搶抓機遇,于2017年在蠶桑產業重鎮——池河鎮,高起點、大手筆啟動中國·金蠶特色小鎮建設,以“蠶桑特色產業+康養休閑旅游”產業為支撐,以“鎏金銅蠶·絲路之源”特色文化為內核,推動形成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工旅融合和“三產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造國家級高質量發展示范鎮、國家級特色小鎮和國家級文化旅游名鎮,努力建成絲綢之路源點的國際名片、中華文明進程的歷史地標、陜西產鎮融合的發展典范、陜南三生一體的創新模板,力促“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縣域振興”。
金蠶之鄉 且歌且揚
為了讓鎏金銅蠶文化通過多樣化的表現方式傳播出去,增強石泉縣的影響力,石泉縣委縣政府按照金蠶小鎮文化建設“六個一”(即一組“金蠶之戀”主題歌曲;一個鎏金銅蠶文化公園;一本故事集、詩集或長篇小說;一部影視劇或電影;一個文化研究院;一臺大型情景。┑墓ぷ魉悸,為其量身打造了推動蠶桑產業振興,縣域經濟發展的文化名片。
在10月25日,第一張音樂名片歷經一年時間的廣泛征集和精心打磨后嶄新出爐,以“鎏金銅蠶為主題的音樂專輯“絲路之源·十美石泉”在西安絲路藝術劇院正式發行。六首歌曲分別為《鎏金銅蠶》《蠶織天下》《金蠶緣》《金蠶之戀》《金蠶故鄉》《世紀金蠶絲路夢》,不僅有國內知名樂團黑鴨子合唱團、國際首席愛樂樂團的傾情加盟,更有楊君、侯鴻霖、由美等歌手用不同的演唱風格將鎏金銅蠶的意蘊融入詞曲中,為人們帶來了一場音樂的視聽盛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石泉形象“主題曲”。這張屬于金蠶小鎮的音樂專輯目前已在QQ音樂平臺及各大門戶網站上線,且其中的《鎏金銅蠶》《蠶織天下》兩首歌在主創團隊的努力下,成功進軍KTV歌庫,傳播渠道更加廣泛多元。
6首歌曲的MV畫面里,穿插著石泉明清古街、石上清泉、“萬畝桑海”、楊柳秦巴風情園、后柳水鄉、中壩大峽谷、燕翔洞、熨斗靈雀山、子午銀灘等眾多石泉的景區景點,以鏈接古今的鎏金銅蠶文化為主線,走近“鎏金銅蠶”故鄉,傳承“一帶一路”精神,集中展示了“鎏金銅蠶·絲路之源”的人文與自然魅力,聽眾在雄渾大氣的音樂中,體驗鎏金銅蠶文化獨特內涵,領略“絲路之源·十美石泉”的無窮魅力。
蠶桑之村 旅游新景
鎏金銅蠶深埋在地底下逾千年之久,從漢朝到如今,歷經23個朝代的風云變幻更改了大地上的一切,而地底下的沉寂之物卻替人們保留下了曾經的歷史,只待重見天日的那一天把所有故事娓娓道來。由此我們得以知道,在今天的石泉縣,為何會有連綿成片的千畝桑園,大山深處會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金桑樹搖曳林間。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未忘記把蠶桑產業延續下去,即便農耕文明已經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被沖擊得零散稀薄,養蠶繅絲已經可以大規模、工廠化、機械化作業。但這里的人們,依然執拗地保留著從古至今的生活習慣,把桑樹種滿房前屋后,把密密麻麻的蠶種喂養成透亮金黃的蠶,把興桑養蠶作為陜南農家本分,直至瑩白的蠶繭堆滿房屋,累積出一家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
做什么,不做什么,發展什么,不發展什么,是資源的選擇,是一個地方要素、稟賦的選擇。石泉多年來“富不丟桑”,已成為安康乃至陜南最后一個驕傲話題。時代催生出的力量推動著石泉縣闊步前行的步伐,使他們堅定不移地圍繞蠶桑產業的發展,注入文化創新的魂,讓古老的蠶桑產業重新散發出科技和文化交相輝映的光芒,裂變出了食品、保健品、工藝品等眾多的蠶桑產品,其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品附加值顯著增長。
走進今天的池河鎮明星村,“萬畝桑海”在當地人看來早已不僅僅只是蠶的糧食,更是他們致富興業的希望。按照石泉縣發展“蠶桑特色產業+康養休閑旅游”,進而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總體規劃。池河鎮的桑園通過規劃設計,修建出了人行步道、觀景涼亭等基礎設施,內部花樹夾雜,果木叢生,每到春夏,紅花碧樹自成鄉村一景。與此同時,石泉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啟動民居改造工程,將周圍的房屋打造成為特色的農家樂、農家民宿和手工作坊,游客來了以后,不僅可以觀桑海、游桑園、體驗采桑養蠶,還能嘗到特色的蠶桑宴,購買到桑葉餅、桑葉茶、桑葉涼粉、桑葚酒等特色產品。
在“一片桑葉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蠶助推縣域振興”的愿景下,以蠶桑產業為主的明星村正逐步成為一個園區,為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實施和“中國金蠶小鎮”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開發文創 產業振興
從石泉出土33年后,鎏金銅蠶為池河鎮帶來了新的榮光,在發展全域旅游,打造三宜石泉的契機下,蠶桑文化和鬼谷子文化、漢水文化并駕齊驅,成為驅動區域經濟增長,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借助國家對“一帶一路”的建設發展,石泉縣對蠶桑等旅游文化品牌不遺余力地提煉、打造、宣傳和推介,在今年四月掛牌成立了金蠶小鎮文化研究院,通過文化搭臺,先后與中國蠶學會等1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在全國聘請了24名研究員,縣內聘任理事44名,組織文藝社團開展采風活動2場次,包括籌備舉辦了首屆中國·石泉鎏金銅蠶絲路文化國際高峰論壇。與此同時,加大文創開發力度,面向全國開展“金蠶之戀”歌曲、鎏金銅蠶主題建筑、金蠶文化主題公園三大征集活動,目前規劃建設中國蠶桑文化博覽園已見雛形。通過實施金蠶小鎮VI形象設計,開發了系列鎏金銅蠶工藝品、食品及特色產品,并先后開展了2次學術研討會,收集論文100多篇,將歷年蠶桑研究成果匯編成書,積極創辦《鎏金銅蠶文化研究》?,第一期現已編輯出刊。
下一步,研究院將圍繞“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文化應用研究,發揮自身作用,拓展挖掘整理鎏金銅蠶地域名人故事、歷史事件、絲路之源人文精神,匯編文化研究成果,開展精品文藝作品創作。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經濟合作,每兩年常態化舉辦鎏金銅蠶絲路文化國際高峰論壇,打造全國蠶桑文化研究基地。同時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通過實際的產品和精品文藝節目,多方面凸顯蠶桑價值,提升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把蠶桑文化資源等優勢轉變成旅游經濟優勢,助力石泉向秦巴漢水生態重要旅游目的地邁進。
(許兵、孟少猛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