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 郭颯 實習記者 陳楚珺
記者從全市衛生系統公布的數據獲悉,截至2018年底,全市2576名在崗村醫,漢濱區有902人,而其中,像本文主人公譚英森這樣60歲以上依舊在崗的,有315人。另外,全區還有退休村醫約1630人。
“向大夫”父女的喜和憂
60余平方米的住宅房改造的村級衛生室,是向茂青工作了十多年的地方。盡管現在衛生室已經搬到社區集中安置點,有了更大的空間,更完善的設備,但向茂青還會時不時沿著新修的道路走上來看看。
當了40多年村醫,也想過離開,最終卻選擇了堅守,還將女兒向富麗叫回來接班,對于向茂青而言,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情懷。
漢濱區吉河鎮礦石社區,2015年由礦石村與炭溝村、海螺村合并而來,向茂青從前就是炭溝村的村醫。1974年,年僅19歲的向茂青參加了吉河鎮衛生院的培訓,成了炭溝村唯一一名村醫。雖然距離城鎮不算太遠,但是交通不便,經濟落后,村上連衛生室都沒有,更別說基本的醫療設備了。向茂青每天的工作就是背著藥箱,翻山越嶺給村民診治一些常見的疾病,給村里的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也成為向茂青村醫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那時候打疫苗提著電壺都是挨家挨戶跑!”向茂青回憶著,“早些年沒有固定的場所,也沒有保冷設備,村民住得也比較分散,有時候一天才能走兩三家。為了讓疫苗在低溫環境中保存,只能將疫苗裝在電壺里面。”向茂青常常遇到害怕打針的孩子,怎么哄都哄不住,他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親身示范。“我拿針管往自己胳膊上扎讓娃們看,看到我給自己打針,他們就不害怕了。”這些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但是向茂青依然歷歷在目,雖然現在的孩子可以到鎮衛生院統一打疫苗了,但是“給自己打針的醫生”卻成為那些年孩子們心中一個深深的印記。
一個人,一個藥箱,走遍了村里的溝溝坎坎,翻遍了村里的大山小山。不管白天黑夜,只要鄉親們喚一聲,他就丟下手中的活,跑去給鄉親們看病。沒有工資,靠著當時每次2元的診療費和藥品15%的差價,向茂青勉強養活了一家人。也想過離開,也想過改行,但是每當聽到鄉親們喚他“向大夫”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應該擔好這個責任。
2002年,炭溝村將一個住宅房改造成了村衛生室,向茂青終于有了一間像樣的“辦公室”。60平方米的地方,有了藥品置物架、冰箱冷柜,還有專用的診療室,讓向茂青心里也有了萬分的光亮。然而也就在這時,向茂青感到了力不從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也大不如前,想找個人來幫忙,要么就是不懂醫,要么就是嫌不掙錢,難啊!”
這一年,未滿20歲的女兒向富麗從漢濱區衛職校中專畢業,在向茂青的反復動員之下,第二年她回到了炭溝村,給父親“打下手”。“剛開始就想著一邊幫父親減輕負擔,一邊積累一點經驗,以后好在大一點的醫院去找個穩定的工作。”這是向富麗最初的想法。然而,她卻在這一干就是十幾年,并在2017年正式從父親手中接管了衛生室。“以前條件那么艱苦都堅持過來了,現在條件好了就更要好好為鄉親們服務。”
如今,向富麗在礦石社區也安了家,看著父親一天天老去,孩子一天天長大,她的內心喜憂參半:目前除了診療費和藥品補助,還有一部分國家公共衛生補助,她的收入與父親當年相比,算是好了很多。但是與公立醫院的醫生相比,差距還是很大。而且全天值班、無節假日、一人身兼多職,找不到人來接手和幫忙,讓她也感到力不從心。但其實她最擔心的,還是自己“醫非醫、農非農”的身份和養老問題。“像我父親他們那一輩的老村醫,退休每個月就只有300多塊錢的補貼,連吃飽穿暖都是問題,不希望過幾十年后我們也如父輩他們一樣。”向富麗說。
“譚醫生”父子的心頭事
一邊不能放下村醫的工作,一邊還要照顧年初突發腦溢血至今行動不便的妻子,今年63歲的譚英森,精力所剩無幾。
從18歲至今,他已在漢濱區紫荊鎮新民村做了45年村醫。之所以被叫做“老譚醫生”,是因為在隔壁沙壩村還有一位名叫譚忠明的“小譚醫生”,今年39歲,正是譚英森的小兒子,也已當了5年村醫了。因為兩村相鄰,父子二人在工作上也總是互相幫襯,在當地,就有了“老譚醫生”和“小譚醫生”兩個親切的稱呼。
“累是累,還是有成就感。我小時候親眼見我爸救了一個誤吃老鼠藥的小孩兒,覺得他很了不起。雖然經常不著家,但我知道我爸那是在治病救人,那以后,我就覺得醫生是很光榮的職業。我三個女兒,以后就想送一個去學醫。”在去為村民做慢性病隨訪的路上,小譚醫生這樣講述著他當村醫的初衷。“我是2014年回來的,當時沙壩的老村醫已經過世一年多了,我爸跟我說了好幾次,‘沙壩不能沒有村醫,回來吧,外面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就這樣,和妻子在成都開著小超市的譚忠明回到了沙壩村,靠著跑診療、做服務每年掙的兩三萬塊錢,支撐家用。然而漸漸地,小譚醫生發現這份工作遠沒有他想的簡單。除日常診療、全村人健康檔案維護、慢性病及特殊人群回訪等工作外,自己有時還得送病人。“上次平安村朱昌安家孩子半夜發高燒,其實我能處理,但家長怎么都不放心,我就開著面包車,送他們去了大河醫院”。
“1974年新民大隊的會計選我去大同衛校培訓學習,回來以后誰家有了病人,一喊就得走,經常拿半天的工分,只算半個勞力。后來80年代做防疫工作,種一顆痘才五毛錢,家里日子也緊。2004年村里在老學校旁建了一間衛生室,這才不用到處跑。這么多年,家里的事老伴兒從來不讓我操心,我現在就想把她照顧好,補償她。” 說起多年的從醫經歷,老譚醫生一直在說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說自己的歉疚。
2014年新民村在村委會樓下建了新的衛生室,自從漢濱區推進智慧醫療以來,衛生室的硬件設施不斷升級,但做檔案、傳系統這些工作,老譚醫生做起來很費力,很多時候得兒子在一旁手把手教。再加上妻子年初突發疾病,至今行動不便,身邊離不開人,自己實在有些心力交瘁。現在這份工作還能堅持做多久,老譚醫生自己也不知道。
隨行的紫荊鎮衛生院副院長、責任醫師團隊團隊長張金省,也有著自己的擔憂。“責任醫師團隊中,村醫是最后一環,他們最熟悉村情和村民的患病情況,如果沒有村醫帶路,山大溝深的,最怕來回跑耽誤時間。現在國家規定的四種慢性病每年隨訪不少于四次,一個村一千多人,而且慢性病病例還在不斷增加,這樣的工作量,人手真的不夠。”
記者從全市衛生系統公布的數據獲悉,截至2018年,全市一共2576名在崗村醫,漢濱區902人中,像譚英森一樣60歲以上還在崗的,有315位。而按每千服務人口不低于1名的比例配備村衛生室人員要求,漢濱區每千服務人口只有村醫0.88人。
“智慧醫療是相對的,高科技需要人來運用,事情還得人來做,尤其是年輕人。現在的待遇,再加上養老問題沒有解決,村醫的崗位對年輕人是沒有吸引力的。沒有人員補充,就是一個斷層。”張金省憂慮地對記者說。
衛生院長的“寶貝疙瘩”
紫荊鎮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鎮子,只有一條彎曲的主街道,二三百米長。街上沒有高層建筑,從東頭一眼可以看到西頭,路里是山,路外是坡,街道不足兩車道寬,鎮衛生院就坐落在路北邊,和旁邊的信用社、鎮政府擠在一起,共同構成全鎮最高的建筑群。
全鎮共有8個村,紫荊村是最偏遠的村,與鎮安縣毗鄰,村醫謝作坪是鎮衛生院院長劉力眼里的“寶貝疙瘩”。“我雖然沒有認真統計過,但放眼全市,生于1991年的小謝,在村醫中,絕對屬于‘稀世珍品’。”劉力說起來,像是撿到了寶。
當天采訪的時候,正是周四,是衛生院預防接種的日子,劉力就把謝作坪叫到衛生院來幫忙。說起他的時候,接種的工作差不多結束了。
不多時,一個干凈整潔的小伙子出現在記者眼前。
今年28歲的小謝醫生也不是一開始就當了村醫。2016年衛校畢業后,他成為安康城區一家民營醫院的執業助理醫師。他就是紫荊村的人,當時家庭非常貧困。小謝同學很努力,在衛校都成了預備黨員。工作之后,也在城里娶妻安了家。去年初,紫荊村的村醫因年紀大了,不會電腦操作,便萌生了退意。鎮衛生院正在頭疼的時候,得知村上還有這么個“緊俏人才”,便主動與謝作坪聯系。小謝想到自己2013年上學的時候,也是靠著親朋好友幫襯,感到有責任為鄉親們服務,便回村當了一名村醫。
2018年4月,謝作坪正式成了紫荊村的村醫。他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入戶走訪,了解常見慢性病人的病情。紫荊村1400多人,274戶938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交通非常不便,農村常見慢性病多發。如果都到鎮上來看病,光車費和時間都耗不起。
小謝告訴記者,從紫荊村到鎮上,聯運班車票價10元,但早上五點就發車。坐摩托車要將近一個小時,來回要花50塊錢“包車”。如果再從紫荊鎮到恒口鎮看病,還要坐兩個小時的車,單趟車費28塊錢。所以說,把小病小患在村衛生室就解決掉,無疑對村民是最經濟的。
更年輕的小謝醫生最擔心自己的未來。目前,他每年拿到手的錢有公共衛生經費補貼(按村總人口的85%算,人均22元)、每年一萬多元的基本藥物補助,再就是給村民看病每單次5塊錢的門診補貼,算下來,一年能有個四五萬的收入。而現在,謝作坪的孩子出生不到兩月,由他媽媽和妻子帶著住在安康城區,他一個人留在紫荊村工作,忙起來,個把月都顧不上回家。在妻子和家人眼里,收入好一點和能夠照顧家庭,遲早必須選擇一頭,這始終是小謝要面臨的問題。
“紫荊鎮位置偏僻,經濟落后,根本招不來新的村醫。現在健康扶貧任務這么重,在我們這里,很多村醫都是在默默奉獻。我們紅花村的劉聲章醫生,今年57歲了,兒子在外面開裝修公司,連鎖店都有了好幾個,他還是愿意在村醫的崗位上繼續干,這都是一種情懷。同樣,對年輕人來說,能留下來,真是不容易。”劉力動情地對記者說。
村醫面臨的這些問題,記者也在漢濱區衛生健康局得到了相關的印證。“根據測算,服務人口在1500人以上的村,村醫收入比較可觀。但漢濱區人口分布不均,再加上近年農村人口流失加快,偏遠地區村醫的收入大幅減少,年收入只在3-4萬元左右。這部分村醫約占全區一半。現在為了穩定村醫隊伍,對邊遠地區的政策待遇都有傾斜,在公衛服務人口的定量上,以及平時的補貼和進修上都有照顧。”漢濱區衛健局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股的曹忠誠對記者說。
曹忠誠告訴記者,目前漢陰已實行鎮村一體化,村醫由鄉鎮衛生院統一聘用和考核,為村醫購買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由縣級財政按每人2000元的標準支付,村醫自己承擔一部分。石泉縣實行縣鎮村醫共體,按照醫療集團的形式聘用村醫,并為村醫購買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這和兩個縣的村醫數量少也有關系,也就100來人。對于體量這么大的漢濱區來說,村醫的身份和養老問題需要更高層面的統籌。”他最后向記者表示。
另據記者了解,按照目前政策,38歲以上的醫療從業人員不能報考鄉鎮衛生院等國家公職單位。這就意味著,超過年齡的村醫幾乎沒有可行的職業出口。年輕一點的,還有上升的可能。但同時,他們也將離開所服務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