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縣白果新社區工廠讓搬遷群眾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平利新社區工廠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搬遷后續脫貧典型案例,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十大扶貧典型案例,入選人社部2019年人社扶貧典型案例,在首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獲得“優秀項目獎”和“最具人氣獎”,寫入陜西《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全省推廣,市委、市政府發文將其作為我市脫貧攻堅“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實施。
通訊員 王建春 楊光 吳全云
平利是傳說中女媧摶土造人的地方,無數先民在此書寫了一個個古今傳奇。今天,平利人民依舊在續寫輝煌,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征程中,平利五次蟬聯全省脫貧成效考核第一,眾多做法相繼成為黨報黨刊上最靈動的文字和央視最絢麗的畫面,吸引著無數好奇的目光、探詢的腳步。
一總掛帥破萬難
2019年是平利整體脫貧摘帽之年,為從更高層次、更廣范圍統合各種扶貧資源,以統一行政號令、實現扶貧資源整體聯動、盡銳出戰為目的,重新構建村級作戰體系的“總隊長”工作機制在全縣推廣。所有縣級領導、部門和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全部下村擔任總隊長,實行一名領導掛帥,一張清單作戰、一套制度管人、一線攻堅克難,最大限度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幫扶力量統籌難、幫扶干部下沉難、脫貧措施落實難、扶貧隊伍管理難“四大難題”。
一名領導掛帥,責任更落實,力量更集中。全縣8個特困村總隊長由縣級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擔任,71個一般貧困村總隊長由其他縣級領導和重點部門“一把手”擔任,58個非貧困村總隊長由其他部門和各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總隊長統帥“四支隊伍”,承擔主體責任,建立以“總隊長”為“主心骨”,以“四支隊伍”為“主攻手”的前線作戰體系。一張清單作戰,任務更精準,工作更有序。堅持問題導向,查找工作短板,開列問題清單,逐人落實工作責任,限時完成,用“紅黃綠”三色標注工作進展動態,綠色銷號,黃色預警,紅色督辦。一套制度管人,管理更嚴密,保障更有力。縣上出臺《總隊長管理辦法》《總隊長聯席會議制度》《村脫貧攻堅“三個捆綁”考核制度》等,所有幫扶干部、幫扶單位在脫貧攻堅績效面前結成“命運共同體”,確保實現同頻共振。一班人馬駐村,包幫更到位,干勁更充足。縣級領導和各鎮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全員下沉到村,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蹲守陣地抓落實,對一般干部群眾啃不動的“硬骨頭”,親自上手,破難攻堅;對突出問題,親自協調解決;對重點建設任務,親自督導,跟蹤落實。
志智雙扶強內功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標本兼治,扶正祛邪,固本培元,從根本上消除“貧窮病”的成因。平利開出的藥方是:新民風建設培其志,職業培訓賦其能。
為增強貧困戶窮則思變的內生動力,推進移風易俗、淳化善化社會風尚,平利“三箭齊發”,掀起了新民風建設高潮。一是抓宣教樹標桿,彰善引風氣。通過媒體宣傳、公益廣告和主題教育、理論宣講等形式,大力倡導“誠孝儉勤和”五字新風,用正面宣傳教育鼓舞人、激勵人。組織文藝工作者開展“雙百三宣”采訪創作活動,謳歌真善美,鞭撻假丑惡。設立村史館文化墻,挖掘村史家規,大力開展道德模范、自強標兵評選活動,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身邊人,不斷播撒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火種。二是立村規建“四會”,匡正祛歪風。逐村訂立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設立紅黑榜,用“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的形式,每季度評議張榜公示一次,晾曬正反兩方面典型。開辦新民風愛心積分超市,對農戶現實表現進行賦分,農戶均可依據民風積分在超市兌換相應生活必需品,以示獎勵。三是弘法紀懸利劍,重拳掃黑惡。以法律“六進”為抓手,扎實開展“促守法、調糾紛、打邪惡”專項行動,持續整治社會治安突出問題,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挖掉影響民風和脫貧攻堅的“毒瘤”。
學得一手技,方能不愁吃。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教學相結合、系統教學與專題講座相結合、課堂講授與實操訓練相結合“三結合”模式,將各種形式的科學種田和就業技能培訓班辦到鄉鎮村組、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充分發揮黨建遠程教育平臺作用,利用農閑和夜晚時間,辦起扶貧大講堂。縣上還引入市場主體,組建縣扶貧學院,對貧困戶和有就業需求的群眾進行更系統和專業化的培訓。兩年來,扶貧學院共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班136期,3588人通過培訓走上工作崗位。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將小而精的農產品與城市多元化消費需求相對接,平利將目光投向了電子商務,實現了電商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讓“小產業”對接“大市場”,小生產聚成大產業,更讓困難群眾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邁出了自信而堅定的步伐。
三業并舉拔窮根
全縣近三年累計建設30戶以上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 109個,安置貧困戶13615戶38310人,80%以上的貧困戶搬遷到集鎮和中心村安置區。住進好房子,還得有票子。平利縣堅持扶貧搬遷與增收項目同步啟動、住房與基礎設施同步建設、管理服務與民風改善同步推進的“三個同步”工作指針,堅持建家業、興產業、擴就業三措并舉的工作思路,用搬遷托起致富夢,產業鋪就致富路,就業叩開致富門,著力打造搬遷扶貧“2.0”版,全方位拓展困難群眾增收渠道和發展空間。
為破解貧困戶發展產業缺資金難題,縣上及時出臺了“5321”產業扶貧貸款、茶飲和畜牧產業發展以獎代補政策,在貧困村相繼建立互助資金協會,讓貧困戶建家置業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平利縣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把壯大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就地增收作為主攻目標,聚焦10萬畝精品茶園、10萬畝絞股藍、10萬畝富硒糧油、10萬畝中藥材、10萬頭生態豬“五個十萬”目標,大力推進“一村一業一園”項目建設,確保村村有產業、戶戶有主業、人人能就業。全縣134家社會組織,557家市場主體,5000名愛心人人士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產業大戶+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農頭企業+貧困戶”等方式,展開扶技扶業、公益扶貧行動,采取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勞動用工、訂單回購、以購代捐、以工代賑等形式與貧困戶結成了共建共享、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將全縣272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囊括其中,困難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在這輪以“支部+X+貧困戶”為途徑、“三變”改革為核心、農民增收為目的偉大實踐中,初步形成了入股分紅、內置金融、財政虛擬配股等模式,共支持引導251家經營主體與11236戶貧困戶簽訂5年幫扶協議,破解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技術、銷路三大難題。
平利縣按照“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模式,繪就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的發展藍圖,掀起了大辦社區工廠的熱潮。縣上成立了縣委書記掛帥的社區工廠發展領導小組,制定《平利縣社區工廠發展扶持政策》,通過減免或補貼房租、發放崗前培訓補貼、設立發展基金、幫助企業融資、提供“店小二”式服務等多種形式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全縣共發展社區工廠83家,吸納6000余人就業,不僅促進了貧困群眾的就業增收,而且有效化解了社區治理的各種難題,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四制聯動舞龍頭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廣大農村,這個頭就是村級班子。從平利現實來看,要打贏這場攻堅戰,必須解決勞務經濟帶來的基層人才和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村“空心化”問題,通過補齊農村人才短板,強健基層組織,舞起村黨支部這個“龍頭”,讓村級黨組織成為攻堅拔寨的鐵齒鋼牙。
統合各方力量,建立健全運行機制。《脫貧攻堅四支隊伍管理辦法》詳細規定了各方任務、職責與工作要求,建立起統一領導、各展所長、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圍繞民計民生,建立健全服務機制。探索組建的“支部聯盟”,把組織生活、主題黨日、黨性鍛煉的陣地轉移到扶貧搬遷、產業建設現場。各鎮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普遍建立黨建“020”平臺,將支部建在網上,干群連在線上,只要群眾在網上“下單”,黨員干部們就在線上“搶單”、線下上門服務。緊扣工作落實,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全面推行黨員干部服務承諾制,逐級簽訂年度脫貧攻堅責任狀,將扶貧績效考核納入部門年度綜合考評,作為個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以實干論英雄,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出臺了《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選拔任用干部實施辦法》《貫徹“三項機制”助力脫貧攻堅十條措施》等制度,把脫貧攻堅主戰場演變成了淬煉干部的大舞臺。
五美托舉平利夢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面對脫貧攻堅艱巨任務、持續發展歷史使命,平利縣委在審慎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系統推進生活美、生態美、產業美、城鄉美、風尚美的“五美平利”建設發展戰略。
堅持民生為本,以生活美為目標,多方聯動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平利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社會安定的祥和之地;堅持環境優先,以生態美為目標,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堅持綠色發展,以產業美為目標,著力打造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堅持統籌協調,以城鄉美為目標,著力構造城鄉一體化發展大格局;堅持文化自信,以風尚美為目標,努力營造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登泰山而覽群峰,大視野成就大手筆。因堅持系統的、全局的觀點看問題,平利脫貧攻堅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融合、高度統一、同頻共振,從而匯集了眾志成城戰貧困、萬眾一心謀發展的歷史洪流。
脫貧攻堅戰中,平利在扶貧機制體制、模式流程、方法措施等方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手筆,創新是其核心價值和共性特征。敢為人先、勇于創新、苦干實干就是平利持續領先的秘訣,浸透著為人民服務的情懷,閃耀著責任擔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