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初冬時節,被霜親吻過后的樹木裹挾著冬日的嚴寒,將安康大地裝扮的五彩斑斕。
距離安康城區55公里的大東山,云霧籠罩,風吹動了霧氣,露出青白色的水泥路在山間曲折迂回,最終將句號畫在海拔1362米的山頂。
在這座巍峨聳立的山上,有一群人與鮮艷的五星紅旗一同扎根在這里,以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事業的熱愛,與76米高的鐵塔為伍,與白云為鄰,以山鳥為伴,用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守護著安康老百姓的精神高塔。
他們就是安康電視轉播人,他們更喜歡別人叫他們大東山人。他們默默堅守的是廣播電視信號繼有線傳輸、衛星傳輸之后的最后一道安全傳輸防線——無線傳輸。
在這里,一年之中寒冷天氣180余天,夏季多雷雨冰雹,自然條件十分惡劣。30多年來,為了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一撥又一撥大東山人遠離家人,遠離城市的喧囂,在群山簇擁的大東山頂戰風霜、斗嚴寒、守清苦。機器壞了,他們是維修工,樹木遮住高壓線,他們是伐木工,院子野草長起來了,他們是環衛工,水抽不上來了,他們又是水電工……就這樣,他們一待就是一個周,雷打不動,毫無怨言。高山見證著他們的動人事跡,目睹著他們的發展傳奇,淬煉著他們的優秀品格和不屈的磅礴力量。
大東山,無疑是地理意義上安康的一塊高地。而大東山人的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寧愿一人苦換來萬家樂的職業素養,與鐵塔的使命高度一起,成為這片高地上的精神高地。在這塊高地上,一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拼搏奮進的精神正代代薪火相傳。
11月12日,星期二。
又到了大東山人換班的時間了。每周二,一撥人從安康城區出發,去接替另一撥堅守在大東山的轉播人。一年四季,周而復始。
記者跟隨換班車,前往這座隱于山間的電視轉播臺。蜿蜒崎嶇的山路上,大霧彌漫寒氣襲人,秋風橫掃,樹葉像一群群蝴蝶張開翅膀亂飛。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顛簸終于到達山頂,看到了聳立在群山之顛壯觀的廣播電視發射塔。我們每天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就是從這里發出的。
安康人能持續享受到廣播電視帶來的歡樂,還得從30多年前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電視開始走進普通百姓家,城鄉老百姓要正常收看電視就需要轉播塔發射無線信號,原有的電視轉播只能覆蓋安康城區,要解決更大范圍的群眾收看電視難題,就必須建電視差轉臺轉播電視信號。
轉播臺建在哪合適?大東山因為離城最近、周圍沒有高山遮擋、建設成本最低,而被選為安康電視轉播臺臺址。
大東山,鳳凰山脈。1985年3月,共產黨員盛道漢、許文成懷揣一紙批文,來到這個方圓數里不見人煙的蠻荒之地,籌備建設新的安康電視轉播臺。
憑著滿腔的熱情、十足的干勁,盛道漢、許文成喊響“從我做起,向我看齊”,帶領5名職工住在山上測繪畫圖,開山炸石,一干就是幾十天。他們用木頭做梁柱,蓋上油氈,圍上篷布,工棚就建成了,辦公、吃住都在這工棚里。沒有通訊設備,就靠喊;沒有飲用水,就收集雨水飲用;沒有蔬菜,就只吃掛面;沒有大型機械,全靠人力,山一寸一寸地削,路一尺一尺地平,幾百根電桿全靠人抬。條件十分艱苦,可他們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地持續著他們的事業。
經過8年的努力,大東山人硬是用血肉之軀,把山頂削掉20多米,開辟出6.7畝的平地,建起76米高的發射塔、機房和宿舍,修起了5公里的盤山公路和三級飲水泵站……
1992年9月,安康電視轉播臺正式開播。1995年,安康電視轉播臺黨支部成立,在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大東山人以臺為家,用扎根高山做奉獻的螺絲釘精神詮釋著共產黨人的赤子之心。
轉播臺開播伊始,學習無線電技術的大學生黨成玉,帶著共產黨人就應該到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去的使命,從老家渭南來到安康電視轉播臺,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真實的大東山。建臺伊始,這里經常有野獸出沒,晚上起來上廁所都戰戰兢兢,冬天大雪封山,車輛根本無法上山。
黨成玉的話,道出了大東山惡劣的工作環境,更道出了大雪封山后的可怕。其實,故事遠不止這些。有一年冬天,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張立坤和駕駛員劉鋒駕車為臺上運送物資,行至半山腰,車輪在結冰的路面打滑無法前行。為保護國家財產,他們脫掉大衣鋪在輪胎下,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等待救援數小時;同樣也是在雪天里,汪隆平駕駛著單位的通勤車接送職工上下班,半道汽車突發故障,汪隆平指揮車上9名職工安全下車后自己跳車逃生。就在他跳下車的剎那間,車輛滑落到幾十米的崖下。
冬天的寒冷,還常讓大東山人鬧出“笑話”。有一年晚春,大東山人唯一與外界聯系的對講機出了故障,便派李金平帶上對講機回安康城區連修帶匯報,穿著軍大衣的他走了20多公里到恒口搭乘班車,乘客們都用疑惑的目光看著他。到了安康市區,穿著裙子的姑娘,衣著短袖的小伙向他投來異樣的眼神,就連進了局機關大院,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很詭異。回到臺上他給領導說起一路遭遇,自嘲地說:“大家都把我當瓜逼看。”從此,他就落下“瓜逼”這個綽號。
大東山人冬天怕登塔敲冰,夏天怕爬樹砍枝。每年雪后,鐵塔覆蓋著厚厚的冰層,不及時清除就會壓壞鐵塔或拉斷電纜。大東山人帶上鐵鍬登塔除冰的時候,刺骨的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一不留神,冰塊就砸在身上;夏天,通往轉播臺的13公里高壓線被樹木遮擋,如果不及時砍枝,刮風雷電天氣就會造成跳線。大東山人鉆荊棘、爬高樹,忍受蚊蟲叮咬,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蛇,清除高壓線障礙。
大東山的男子頂天立地,大東山的巾幗不讓須眉。女職工許文斌至今清楚記得有一次晚上值班,下樓的時候不小心從樓上滾下來,把胳膊摔斷了,送到醫院醫生說接骨很困難,要住院開刀。當時,她懷孕3個月,如果開刀手術就必須把娃打掉,可是,結婚七八年的她好不容易懷上,怎么舍得!最后,硬是找了幾個大夫接骨,接骨又不能打麻藥,當時疼得她淚水在眼眶打轉……
常年堅守在大東山上的大東山人,總結他們有“四怕”:一怕打雷閃電,二怕雨雪封山,三怕登塔敲冰,四怕逢年過節。每到這些關鍵時刻,黨員總是沖在最前面,高空檢修帶頭上,扛運物資搶著干,節假日里守一線,以臺為家、不言苦累。
在艱苦的環境中,一位位共產黨員、一批又一批大東山人,用熱血捍衛著76米鐵塔的高度,淬煉出黨成玉、邢軍、程正國等新時代黨員楷模。先后有4名干部職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3名為共產黨員——孫平安,寒冬冒著風雪打水,摔下水塔再也沒有醒來;陳福潮,突發急病倒在崗位,永遠告別了熱愛的工作;李哲、王英峰,忍著病痛還要回臺上班,直到無法行動才做最后的訣別。
2011年,衛平安接過大東山接力棒,任大東山電視轉播臺臺長兼黨支部書記。初到大東山,衛平安發現這里工作環境簡陋,生活條件艱苦,干部職工少言寡語、活力不足。如何讓干部把“心”留在大東山,把再創業的激情留在大東山?經過長達一個月的思考,衛平安找到了一條路子——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凝聚人心,給大家一個真正的家。隨后,他和支部一班人立下“軍令狀”,以改善環境、凝聚人心為抓手,以黨員、復轉軍人為骨干,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從“抓規范、強硬件、促提升”入手,班子帶頭、黨員示范、以干克難,開始了改舊煥新的第二次創業之旅……
改哪些?如何改?衛平安開始私下找職工談心,了解干部職工最強烈的愿望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并召開干部職工大會,讓每位干部職工提建議。朱安利和邢軍提出了先建機房,保護設備的建議;李金平、許文斌提出了平整土地,自己種菜,解決伙食問題;更多的人提出了建設到山頂的5公里山道、改善飲水、用電等……
職工所盼,就是黨組織所思。衛平安首先從改善工作環境入手。大東山原來的廁所在院里邊上,沒有水沖,臭氣熏天不說,晚上山高人靜,常有蛇蟲出沒,女同志害怕都不敢去。衛平安積極爭取資金在宿舍樓改造了水沖式廁所,并設置了洗澡間,購買了洗衣機;改造廚房,設置了專門的職工餐廳,重新裝修了職工宿舍,以前進風漏雨的窗子全部換上了雙層玻璃,換掉了職工宿舍咯咯吱吱的木床、滿屏雪花的電視、漏電的電爐子;2011年,轉播臺成功申請為國家二級艱苦臺站,職工收入得到提升……
環境的改善,用水量的增多,新的問題馬上又來了。因為用水量大,水源地每年有三四個月枯水期,加上原來是三級泵站,泵站蓄水池沒有全覆蓋,夏天樹葉落入蓄水池,小蟲子、蝌蚪滋生,飲水安全面臨很大挑戰。衛平安積極向水利部門爭取,2018年7月,市水利局投資60余萬元,建設新水源地和二級泵站,解決缺水問題。
最難啃得硬骨頭便是路了!雖然只有短短5公里,它可是大東山人的生命線,如果路不通,大東山人出不去回不來,生活就成了問題。衛平安一次次的奔跑,終于爭取到了恒紫路到大東山5公里的路面硬化資金。2018年5月,市林業局投資20萬元,對5公里道路和院內進行了綠化提升。今年6月,市區交通部門投資130余萬元安裝了道路安防設施,解決了道路安全問題。
好消息接踵而來,安康電視轉播臺的13公里千伏高壓線路是建臺時建設的,隨著恒紫路兩邊住戶的增多和電線的老化以及每年都要面對砍樹清理障礙的困擾,改造迫在眉睫。近期,他們爭取的13公里高壓線路改造已進入議事日程。
一系列的改善,大東山人用勤勞、樸實、自力更生的共產黨人底色,換回了安心、舒心的工作環境。
環境改善了,職工們的心安定了,大東山人又開啟了生產自救。為了豐富職工們的業余生活,他們自己動手,將院子東北角約300平方米的亂石窖平整后建起了雞圈鴨舍,里面養殖幾百只雞鴨;原來院子西邊半畝荒地現在已經成了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大棚菜園,一年四季時蔬不斷。臺內建設的職工閱覽室、職工健身室,院內建設的花園和觀景臺,閑暇之余,職工們閱讀健身,或者在花園喝茶聊天,或者關上門在宿舍練字,或者走出去在觀景臺看朝陽晚霞,悠然自樂。職工們親切地把大東山稱作“花果山”“幸福家園”。
又是8年的艱苦奮戰,大東山已不再是昔日那個蠻荒之地了——道路整潔、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現在,安康轉播臺的發射功率達到36KW,增設了數字電視發射設備,轉播的數字電視頻道達到16個,轉播臺信號直接覆蓋全市7個縣區的廣大城鄉,并為全市各縣區提供省臺和安康臺電視信號源。
與此同時,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2011年以來,5次獲評國家和省級安全播出先進集體,并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2012年衛平安獲得全國廣播電視維護先進個人;2016年程正國、李金平獲得省廣電局先進個人;衛平安、黨成玉還分別獲得第二屆和第三屆道德模范;李金平獲得第三屆安康好人等。
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大東山精神持續續寫著薪火相傳的故事。20歲時從部隊退伍分配到安康電視轉播臺的程正國,懷揣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一干就是20多年,現是安康電視轉播臺副臺長。他說,不是說所有人一來就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實際上是一個感召的過程,也是一個影響過程。因為臺上職工相當一部分是軍人,13名正式職工有9名是黨員,這些黨員時刻在干著事情,新來的看到別人都在干,迅速就被帶進工作氛圍。
黨員楊磊2011年來到大東山,在大東山艱苦環境成長的他,始終飽含著旺盛的工作激情。2017年抽調到旬陽縣金寨鎮寨河社區扶貧,后又到白河縣構扒鎮東坡村扶貧,無論在哪里,他都能把心扎在那里,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
黨員黨小琪是大東山第一代創業者黨成玉的兒子,為了傳承父親的事業,他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大東山。他說:“父親在崗時把大東山精神傳給了李金平,而李金平就是我現在的師傅,同樣的李金平又把大東山精神傳給了我,我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堅持完成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2016年9月考入大東山的劉旭,到單位報到的路上,第一次看到大泥石流的場景,便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可是,在一次機器搶修中感受到大東山集體的溫暖,不僅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念,還隨即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故事還在繼續……
現在,大東山又建起了臺史館,成為安康市直機關工委命名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崗敬業,艱苦奮斗”學習教育基地,引來各路黨員紛紛前來學習。大東山人“以苦為樂,以臺為家,以干克難,以為為榮”鑄造出的大東山精神,正如同大東山的鐵塔、如同大東山頂飄蕩的紅旗,流淌著鮮紅的紅色因子,正影響著每一位新時代安康建設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