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妮 宋博琳
“空殼村”降低了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力,也弱化了號召力和凝聚力,成為當前農村的普遍現象。旬陽縣關口鎮在脫貧攻堅戰中,做實“黨支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10個村社發展集體經濟產業超過2000畝,村均集體經濟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帶動1717戶貧困戶5504人受益,走上了“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支部領跑:實現集體經濟全覆蓋
農村富不富,全靠黨支部!集體強不強,就看領頭羊!
關口鎮嘗試把農村黨支部的“權責”、村干部個人的工資與集體事業相掛鉤,形成村干部與集體經濟同命運、共生存,使村兩委與集體經濟在“人員合、業態合、強弱合”的體制下,將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專業合作社的經濟發展優勢緊密融合。
在全縣提出“支部引領、村社合一”的總要求后,關口鎮結合鎮情明確提出實施“雙百”工程的思路。即:由村黨支部牽頭組織,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土地進行經營,每村至少集中連片流轉土地200畝建成兩個百畝以上產業園,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對于“身兼數職”的張勇來說,他既是張嶺村黨支部書記,又是張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董事長。2018年底響應政府號召,采取集體流轉土地、交由村合作社經營的模式,確定了集體發展100畝辣椒和100畝中藥材目標。
近幾個月,泥溝村200畝的辣椒產業園實現大豐收,集體賬戶收入日漸增長。據該村黨支部書記雒斌介紹,“根據村上實際,流轉的47戶農戶的土地全部用于種植辣椒,今年把這200畝辣椒實實在在發展好,集體和群眾都能受益。”
而鋪溝村在年初制定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時,就已經明確由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經營的項目主要為100畝辣椒和100畝烤煙產業。
如何充分調動村組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關口鎮用好《旬陽縣依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高村組干部待遇補貼辦法(暫行)》“利器”,促使村組干部全身心投入為集體事業謀發展之中。
在關口鎮,“支部+X+貧困戶”的扶貧工作機制得到了精準升級,確定了“X”就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目前全鎮10個村社實現了集體經濟全覆蓋。該鎮黨委書記葛春艷說:“讓村黨支部有錢了,說話才能硬起來”!
盤活資源: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因地制宜推動發展,不斷挖掘沉睡的資源。關口鎮堅持“符合鎮情、緊跟市場、群眾接受”的原則,找到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優勢項目,將辣椒和烤煙兩大產業列為集體產業園的首選。
關坪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學森介紹,依托社區屬于集鎮所在地的優勢,在2018年底就與當地陜西德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簽訂了300畝特色林果管護協議。2019年初,充分利用林果園區“孕產期”的林間空地,發展辣椒247畝、烤煙70畝作為集體經濟。
在逐漸扭轉村集體經濟各自為戰和小打小鬧局面的過程中,關口鎮引導各村集體樹立“聯合作戰”的思想,從強化資源、資金統籌方面著手,注重提高群眾的民主參與性。
入秋以來,在大廟村烤煙工廠,烘烤煙葉的陣陣氣味撲鼻而來。因為發展烤煙產業已有30年歷史,又是全鎮煙草規模最大的村,所以該村充分整合現有資源擴大生產規模。今年,該村對占地12畝的烤煙廠房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借助全縣“烤煙扶貧”幫扶措施,運用產業獎補、烤房改建、種植扶持、購買保險等,使烤煙種植規模增加至900畝,其中村合作社種植220畝。
集體無積累,發展資金如何來?該鎮除了使用好每村5萬元的村集體經濟專項扶持資金和互助資金專項貸款外,借助積極爭取到的4個蘇陜協作項目,整合資金270萬元,有效解決村集體發展資金不足等困難。
同時,借助旬陽縣紅透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土地流轉、園區務工等前期費用墊付的方式,幫助9個村發展1600畝的紅辣椒集體產業。
該鎮鎮長李道廣介紹,2019年,10個村社的集體經濟發展產業達到2850畝,其中烤煙900畝、紅辣椒1600畝、中藥材200畝、黃花150畝,預計集體經濟總收益近200萬元,村均超過10萬元。
抱團發展:帶貧益貧初顯成效
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在壯大集體經濟中實現抱團發展、多方共贏。
按照純收入的70%給社員分紅、30%作為村集體收益的原則,薛莊村第一書記柯有才算了一筆賬:“今年,僅100畝烤煙按照30萬元產值算,除去地租、化肥、燃料、工資等總成本21萬元(其中貧困農民的地租和工資收入在12萬元左右),剩下9萬元純收益,這還不算紅辣椒的收入。”
關坪社區單就247畝的辣椒產業保守估算,畝產值達到3000元,除去種苗、肥料、地租、用工等成本1400元,平均每畝凈利潤1600元,村集體收入預估達近40萬元。按照不高于30%作為村集體收益積累,這一項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余元。該社區通過辣椒和烤煙兩項產業,可受益農戶(地租、務工)達到120戶370人,其中貧困戶35戶110人收入可達20萬元。
一方面集體實現了經濟有進賬,另一方面帶貧益貧作用不斷凸顯。土地流轉、園區務工、代種代管、入股分紅、收益分紅各個環節,群眾都得到了實惠。
薛莊村6組的李華平,常年在江西南昌務工,年初一次性和村上簽訂了10年的土地流轉合同,拿到了第一年37.5畝地4000元的地租。半年后,合作社務工工資兌現時,3組的徐建英領到了4640元的工資。
除了經營性收入之外,通過建設集體產業園的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還給各村持續性發展留下了看得見的資源,烤房、農機具等固定資產也是一筆財富,這為來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短評:大河有水小河滿
記者 鄭運祥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對于貧困山區而言,如何找到強村富民的“金鑰匙”,讓窮山惡水變金山銀山,讓“空殼村”脫“窮殼”,真正實現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脫貧門路?
旬陽縣關口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村合作社的產業優勢相結合,通過“支部引領、村社合一”,探索強村富民發展新路徑,使支部更有凝聚力,村莊更有精氣神,村民更有歸屬感。
為了更好調到村組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鎮上創新獎勵激勵辦法,切實發揮“頭雁效應”。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尊重群眾意愿,尊重市場規律,喚醒沉睡資源,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強化資源、資金統籌,扭轉村集體經濟各自為戰和小打小鬧局面。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在壯大集體經濟中實現抱團發展,真正感受到“大河有水小河滿”,讓百姓鼓起錢袋子,硬起腰桿子,過上體面且尊嚴的生活。
關口鎮的經驗做法無疑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指導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農村基層黨組織唯有多想招、出新招,積極探索多元化的集體增收渠道,讓村民切實感受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來的更多變化、更多希望和更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