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俊 吳蘇
隆冬的老縣鎮,在沉沉霧靄中顯得格外靜謐安詳,暖陽穿透濃霧,灑在錯落有序的樓宇之間,給白墻灰瓦的建筑群鍍上了一層淺金的輝光。
按照優化工業、壯大農業、突破旅游的構想,老縣鎮在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是如何將戰略規劃一步步轉化實施?又是怎樣以脫貧攻堅為抓手,加速產業發展,實現旅游業態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從初春到隆冬,從年頭算賬到年底兌現,在鎮黨委書記楊居僑的帶領下,我們再次踏上了解碼鄉村旅游在老縣萌芽發展的的追索之途。
扮靚生態茶園 風景變成資本
當看到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蔣家坪采茶游園賞景,卻沒有一家可供游客吃飯住宿的地方,蔣家坪經營茶園的羅延會便有了開一家農家民宿的想法。
今年年初,投資150萬的“平安居”開始起土動工,11月進入試營業階段,兩個月的時間,這家民宿就給羅延會帶來了8萬元的收入。“就是看村上發展的越來越好,外面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我才下定決心開一家民宿。縣文旅廣電局援建的茶園千米步道已經修好,鎮黨委把村上的基礎建設也提升了,黨委書記還給我出主意,謀劃思路。這以后游客來了,農戶都能在服務游客、發展旅游的過程與環節中得到實惠,大家足不出村也能賺到錢。”嘗到休閑游甜頭的羅延會,對鄉村旅游在蔣家坪村起到的帶動效益和未來發展路徑有著自己的理解。
位于老縣鎮西南部的蔣家坪村,距鎮政府7公里,這個在脫貧攻堅初始調研階段被評定為深度貧困村的村落,近年來因茶旅產業的發展有了由內致外的“新”改變。
車行至村委會大門處,入目便被一棵枝干虬勁、披紅掛彩的千年老鷹茶樹所吸引,村支部書記羅顯平告訴記者,平利是產茶大縣,由鎮到村再到家庭,平均下來,幾乎每個人都有幾十甚至上百棵茶樹。蔣家坪村更是自古以來,就把茶葉采摘和糧食種植作為與農業生產同等重要的大事。
離千年古茶樹約3公里,三座茶山盤旋出綠色的生態弧線,在萬木凋零的冬天,一圈圈水波紋似的茶葉漣漪蕩漾成蔣家坪村最具活力的存在。這片始建于1974年的茶園曾經很是風光,1983年包改到戶后,適逢南下打工的熱潮蔓延到了閉塞的村莊,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村民把重心從茶葉種植上轉移到了收益更好的行當,千畝茶山漸漸荒蕪。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集體意識到,不能再任由茶園繼續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茶園低改工作遂被列上日程。從2004年至今,茶山已全部完成低改,尤其是從2016年脫貧摘帽工作大力實施以來,響應全縣壯大產業的號召,緊扣“五美”平利的建設目標,鎮黨委政府為蔣家坪村量體裁衣,在原來的茶山基礎上,繼續擴大種植、老劣茶園改造規模,并以村集體為核心,號召產業大戶,鄉村能人加入到產業建設中來。
談及蔣家坪村的這些年來因茶所帶來的變化,羅延會可是有萬千感慨。2004年,他率先響應政策號召,帶頭承包200畝低改茶園,并在2009年成立了平利縣女媧鳳凰茶葉有限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勞務用工,僅2019年就帶動106戶348人就業致富,就業人數占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圍繞壯大女媧鳳凰茶葉公司這一龍頭企業、蔣家坪村戶均發展2畝高效山茶園,每到春天,上至70多歲的老嫗,下至五六歲的垂髫兒童,都全部參與到采摘茶芽的隊列中來,一個季度下來,茶葉銷售額可達80余萬元。茶產業已成為蔣家坪村帶領群眾走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茶產品的遠銷還掀起了游客來蔣家坪旅游的熱潮,因境內還有平安宮、千年桂花樹等文化、生態特色資源,每到春暖時節,就有很多游客慕名而來,入平安宮祈福,采茶踏青賞景。千畝茶山既是產業致富的資本,也成了吸引游客的風景。
從年初到年末,蔣家坪村在“12345”產業發展的思路規劃下,培育壯大1家規模茶葉加工龍頭企業,人均建設2畝高效茶園,發展3家特色農家樂,飼養400頭生態豬,種植500畝富硒大豆,實現人均5000元的產業增收目標。堅持茶飲主導產業不動搖,制定了《蔣家坪村產業脫貧實施方案》,立足幫扶部門文旅局支持的10萬元資金出臺了《蔣家坪村產業發展獎扶辦法》,幫扶101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實現增收。為了提升茶園的附加值,鎮黨委政府通過規劃,后續還會將茶園空隙栽種花木果樹,茶園里面養殖土雞,形成一個可循環的旅游經濟產業鏈。平安宮、老茶樹、千畝茶園、千年桂樹,這些帶著時間厚度與人文生態特色的景觀在蔣家坪村串點成線,以村民致富興業的訴求為目標,編織出了鄉村旅游壯大產業集群的新圖景。
盤活集體資產 造境“柿”外桃源
與蔣家坪村原本就據有的產業資源不同,離集鎮較遠的萬福山村名字雖喜人,卻實打實是個窮窩窩,貧困程度較之蔣家坪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深度貧困村的稱謂讓村民長期抬不起頭來。
自脫貧攻堅以來,這里的貧困也一直是壓在平利縣委副書記、縣長,萬福山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總隊長陳倫富心頭的一塊巨石。他日日夜夜為了萬福山村的脫貧摘帽殫精竭慮,在一次又一次的調研思索和與村民的交流中,陳倫富覺得,萬福山村還是要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才行,“深”挖產業才是讓老百姓從困窘的生活中突圍出來的重要途徑,這既是時勢所需,亦是自己的職責所在。
萬福山村村民居住較分散,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長期以來,村民靠一畝三分地自給自足,除了自有的茶樹、核桃樹和日常種植的蔬菜瓜果,這里幾乎沒有什么大的成型產業。村小學合并后,村民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大多都搬離了原有的居住地,留在村里的,基本上也都是家中的老人,隨著老一輩年齡的增長,繁重的農活被擱置,農田漸漸荒蕪。靠家中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收入填補不了沒有足夠生產力的空缺,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使得該村的脫貧難度也比其他村子要大。
在下鄉調查中,陳倫富發現,萬福山村的柿子很有特色,這里海拔很高,火晶柿子垂在枝頭就像掛在山巔的燈籠一樣,煞是好看,一項針對萬福山村的脫貧改造工程開始在他的腦海中呈現,并逐步明晰起來。
“因為這個村本身就可算的上一無所有,所以反而有了規劃實施的空間,就像一張白紙,可以一步步描繪出可因地實施的藍圖。”鎮黨委書記楊居僑指著成片的桃樹對記者說道。萬福山村的改造計劃,便是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產業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名曰“‘柿’外桃源”。
有了規劃思路,便是緊抓落實。在“總隊長”的帶領下,在縣自然資源局的傾力幫扶下,第一步先是讓村上的基礎建設趨于完善。對上爭取項目資金1600余萬元,對內迅速整合村上的集體資金,2019年,全村建成村通組路和產業路硬化工程28.2公里,實現249戶869人直接受益;投資86萬元,建成取水井16處,鋪設供水管網28公里,農村安全飲水全部達標;投資280萬元建成標準化黨群活動中心和衛生室,村容村貌由內而外得到改變,群眾生產生活更加便利。
在此基礎上,產業結構和生態環境同步優化,為旅游業的發展所布局的一系列建設改造工程也開始加強推進。萬福山村的村支部書記夏軍告訴記者:“原萬福山村小學作為集體資產的一部分,這些年空著沒人管,眼看就要垮了,村民看著都覺得可惜又沒有其他好辦法。陳縣長來了以后,提出‘柿’外桃源的發展思路,村上就又把學校改建成“萬福居”發展鄉村民宿。今年這個民宿周圍的地都種滿了桃樹和柿子樹,連接到路口的睡蓮塘和茶葉加工廠,后續還會修幾條觀景步道。萬福山還有仙姑寨和蟠龍殿兩個景點,下一步也會慢慢規劃改造出來。屆時老百姓的生產生活都在整體規劃的大盤子里面,圍著產業發展和旅游業態的創新形成一個產業閉環,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
“要加強村集體資產管護,對外加大招商盤活更多資源,讓每一處集體資產都能發揮效益。”鎮黨委書記楊居僑對萬福山村盤活村集體資產,發展鄉村旅游的謀劃亦是信心十足。
在業已成為民宿的“萬福居”院場壩前,一棵四五百年的松樹擎起巨大的傘蓋,如天然涼亭,樹下設茶桌、棋盤,不遠處成群的土雞在桃樹林里自由散漫的生長著,屋后的泥窖封存老酒,客人來了鄉村美味端上桌,夜間星輝與篝火交相輝映……原本窮鄉僻壤的萬福山村,正一點點成為讓人艷羨的示范模板。而今,1000畝柿園,1000畝核桃園,500畝茶樹與500畝中藥材,一步步讓萬福山村擺脫貧困,朝著產業興旅、旅游興業的方向闊步邁進。
“回溯這一年來,老縣鎮在脫貧攻堅的大時代背景下,以兩個深度貧困村為試點,上下聯動、合理布點、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以旅游撬動產業,以產業推動增收,讓群眾真正看到了脫貧以后持續增收的希望,旅游產業的‘新’與‘深’必將是老縣產業發展的活力支撐。”解碼老縣旅游,楊居僑說出了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