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通訊員 黎文平
“種好桑、養好蠶、產好絲”,環環相扣的蠶桑產業曾經創造了絲綢之路上的無限輝煌。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出土于我市石泉縣池河鎮譚家灣的“鎏金銅蠶”,更因見證了絲路變遷驚艷了世界,安康蠶桑產業的“前世今生”亦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安康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是我國蠶桑發源較早的蠶區之一,雖然過去受歷史周期等影響,古老的產業仍舊穿越了時空而經久不衰。進入現代,隨著新技術、新理念、新方式的不斷延伸,整個產業正加速掙脫“一根絲”上的束縛,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安康蠶桑人跳出“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傳統思維,依托富硒資源,加快對蠶、桑的潛在綜合價值鏈的精深開發。從富硒桑果飲品到桑葉茶,從蠶蛹食品到桑枝食用菌,從蠶絲被到蠶沙枕,在這條育苗栽桑、制種養蠶、烘繭繅絲、蠶桑副產品開發利用、文旅融合多元發展的完整產業鏈上,安康蠶桑產業呈蓄勢“破繭”之勢。
持續發力——蠶桑產業穩步回升態勢明顯
隆冬時節,正值冬季桑園管理關鍵期,在旬陽縣麻坪鎮鐵山村,縣農技推廣站干部孔祥江正在給村上的蠶農們現場進行著秋冬栽桑建園的培訓。
摒棄以往桑樹分散栽培、粗放管理方式,今年旬陽縣實施集中連片建園,標準化栽培,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積極推廣豐產桑園建設新模式,優選強桑一號等高產桑品種,全縣新增桑園1500畝。
素有月河川道“魚米之鄉”之稱的漢陰縣,另一場競賽也在進行。全縣10個鎮農民合作社競相趕超,掀起植桑栽茶產業建園高潮。今年該縣圍繞“南茶北桑川道園”產業格局,探索推行“加入一個產業專業合作社、發展一項長效特色產業、扶持一筆產業獎補資金”“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大力扶持蠶桑產業,全縣新建桑園14281畝,帶動5011戶貧困戶增收。
今年以來,我市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和打造“絲路之源,金蠶之鄉”發展機遇,以現代示范園區建設為載體,以科技創新為抓手,通過強化新技術培訓和推廣,積極培育蠶桑重點鄉鎮、專業村及養蠶大戶,不斷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利用,努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蠶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水平,產業綜合效益凸顯。
據了解,2019年全市新建桑園2.2萬畝,改造低產桑園4.1萬畝,產繭8000余噸,養蠶收入4億元,副產品收入10億元,絲綢產業收入16億元,蠶桑綜合產值30億元。
全市新培育養蠶20張以上或新建桑園20畝以上養蠶大戶1257戶。新組建蠶桑專業合作社15個,培育職業蠶農250余人,推廣“華康二號”、“華康三號”抗病性蠶品種5000余張,小蠶人工飼料育410張,已建成“中國桑樹品種博覽園”100畝,栽植桑品種700余種。
搶抓與中國農科院院地合作機遇,與中國農科院蠶桑研究所簽訂了技術合作戰略協議,積極搭建科研合作平臺,為我市蠶桑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不斷加大產業融合和品牌建設力度,建立蛋白桑示范基地3000余畝,開發桑葉粉、桑葉茶、桑葉食品、桑葉飼料等產品10余種。“石泉蠶絲”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石泉桑蠶繭”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已通過農業農村部專家評審。
標準化桑園面積不斷擴大、百姓興桑養蠶熱情空前高漲、產業獎補資金逐步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前景大好、穩步回升態勢明顯……透過箭頭向上的產業數據,我們感受到安康蠶桑產業迸發出的生機活力,它正成為我市廣大農村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鄉村振興路上的不竭動力。
以石泉縣為例,2019年全縣投入到蠶桑方面的獎補資金1000萬元以上,帶動2469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全縣蠶繭收入1.36億元,其中:934戶貧困戶蠶繭收入790萬元,戶均達8458元。
轉型升級——新型經營主體成為產業發展生力軍
貧困戶胡勇今年4月通過易地搬遷,舉家住進了漢陰縣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搬到新家不久,胡勇將5000元產業獎補資金和3000元移民搬遷補助資金全部投入到當地蠶桑合作社。
“現在有了合作社負責市場,待基地建成后,我也可以從合作社返租桑園養蠶了。”胡勇說。據了解,目前該社區已有437戶搬遷貧困戶加入了蠶桑合作社,入社率達98.6%。通過歸集產業獎補資金和搬遷入戶獎補資金等方式,已流轉社區外連片土地1200余畝興建高標準蠶桑產業園。
近兩年來,由于繭絲綢行業出現企穩回升良好態勢,在我市蠶桑主產區域,隨著發展方式和經營模式的不斷轉變,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成為全市蠶桑生產主力軍。為此,我市堅持以強村大戶建設為抓手,不斷加大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把貧困戶和蠶農鑲嵌到產業鏈上,通過大戶引領和園區帶動,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地,近年來,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等群體帶著資金、創業經驗返鄉創業組建新型經營主體,激活了農村沉睡和分散的資源,成為帶動一方產業興旺的“領頭羊”,漢濱區沈壩鎮橋頭村的返鄉青年方益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2016年在當地政府號召下,方益平回鄉創立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蠶桑作為主導產業,投資150余萬元先后流轉土地600余畝,建成高效密植桑園550畝,新建蠶室1000余平方米,帶動貧困戶41戶147人。2019年4月,方益平被市農業農村局授予“安康市十大養蠶狀元”殊榮。
漢濱區五里鎮張營村退伍軍人張樂2015年瞅準蠶桑產業,創立安康市怡鑫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建成高效密植桑園514畝,標準化廠房1300平方米,2017年被漢濱區命名為區級農業園區,今年全年飼養6批次,共養蠶200余張。
目前,全市共發展蠶桑龍頭企業32個,蠶桑合作社125個,專業村30個。已建成石泉縣池河鎮明星村省級農業園區1個,漢濱區五里鎮張營村等4個蠶桑園區已具備市級農業園區條件,縣級蠶桑產業園區6個,建成漢濱區沈壩鎮橋頭村、寧陜縣龍王鎮棋盤村等蠶桑科技示范點20余個,完成相關蠶桑產業園區發展規劃10余項。
產業發展方式上,這些經營主體更趨于“集約化、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據了解,他們中桑園機械化使用率達40%,廣泛使用微耕機、電動伐條機、除草機等。養蠶省力化設施達90%以上,基本淘汰了傳統飼養的蠶箔。石泉縣的明星村、紅花坪村、青泥澗村、新華村蠶桑專業合作社已建成全省首個蠶桑遠程網絡管理服務智能系統。
在生產經營模式上,他們采取“合作社+農民”、“合作社+小蠶共育+分戶飼養”、“集中建設桑園基地,返租倒包給農戶”、“小蠶共育→農戶大蠶飼養→合作社收烘蠶繭→ 加工蠶絲產品→二次返利蠶農”等模式,進一步激活了產業發展動力,力促全市蠶桑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融合發展——多元化產品競相推向市場
過去栽桑多用于養蠶繅絲,而這僅是蠶桑生物利用的冰山一角。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蠶桑產業潛在價值的再開發、再利用,通過加速推進產業融合發展,讓這一古老的傳統產業在沉寂多年后,再次站上了“風口”,并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深刻轉變。
近年來,我市按照科技引領、多元發展的思路,積極組織科研院所與副產品加工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大蠶桑資源和副產品的研發力度,并在桑葉粉、桑葉茶、桑葉食品、桑葉飼料等產品開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漢陰縣積極推廣桑枝種植食用菌技術,將冬季修剪的桑枝“變廢為寶”,民康、益康等食用菌企業,累計生產桑枝香菇100萬袋,實現產值600萬元。同時鼓勵圣桑、嘉木田園公司強化桑果汁、桑果酒、桑葉茶等系列產品研發和品牌打造。
石泉縣以珍愛生態農業科技公司為龍頭,開辟了蠶桑食品開發新路徑,該公司與中糧工程研究設計院一同研制生產的富硒桑葉蛹蟲草代餐粉獲國家專利,引進陜西涇陽茯茶制作工藝研發的富硒桑葉茯茶市場反響俱佳。
平利縣福臻茶業公司以桑葉為原料生產的桑葉茶,安康康泰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以桑葉為添加飼料生產的桑葉雞蛋,還有旬陽縣興旬農業生態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桑葉菜等等,這些企業不僅延長了蠶桑產業鏈條,還為產業綜合效益的不斷提升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融合發展中,石泉縣還結合“一帶一路”機遇和全域旅游戰略,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圍繞建設“中國金蠶小鎮”,有序推進金蠶文化溯源等七大功能片區和金蠶小鎮旅游大環線建設,高起點啟動中國醉美桑海、中國桑品種博覽園建設,建成“金蠶文化研究基地”和“鎏金銅蠶文化研究院”,成功舉辦“首屆中國·石泉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
而在蠶桑文化品牌建設中,隨著“石泉桑蠶繭”順利通過2019年國家農業農村部首批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評審,標志著安康蠶繭質量已達國內領先水平。我市培育的平利縣宏俊富硒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為我省唯一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合作社,在全國大會上交流發言,進一步提高了安康蠶桑知名度。
秉持創新發展理念,從單一的繅絲發展成為覆蓋一二三產業,形成一業帶動多業、一品帶動多品的綠色產業鏈,安康從中也嘗到了以科技與文化提升蠶桑產業品牌和附加值的甜頭,并逐步走出“一根絲吊死”的圈子。
實踐證明,蠶桑產業開發價值遠超出傳統產業所能帶來的效益,前景更為可期。據市蠶桑產業發展中心統計,隨著全市桑園套種、套養及綜合開發利用力度的不斷加大,2019年全市蠶桑副產品綜合年產值超過10億元,蠶桑產業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融合發展。
蓄勢“破繭”——讓傳統產業更“現代”
蠶桑產業鏈接了多要素,日臻體系豐茂,在為縣域經濟發展前拉后推的同時,也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格局、發展境界和發展思維。
安康蠶桑產業輻射面廣、帶動作用強、從業人員多,是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通過近年加力建設,整個產業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技術普及率大幅提高,桑園養雞、桑園套種逐步鋪開,桑園間作馬鈴薯模式在全國推廣。除了這些直接的經濟效益,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整個產業的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市蠶桑產業發展中心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蠶桑產業充分具備了“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產業優勢,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綠色產業,桑樹是典型的生態經濟樹種,既能保持水土、保護水質、綠化環境,又能采葉養蠶,生產桑果,增加收入。
此前他們通過在瀛湖消落帶栽植桑樹的生態治理試驗表明,桑樹的耐淹、抗旱、抗逆性強的特點,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有著與其他樹種不可比擬的作用。而對于整個產業更大價值的深入挖掘,正是他們今后努力破題的方向。
注重發展質量效益的當下,一間間蠶室就是一個個綠色工廠,一片片桑園就是一座座金山銀山。如何用現代物質裝備、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產業體系、現代經營方式、現代發展理念深入謀劃蠶桑產業,他們正以全市蠶桑科技提升年為抓手,讓傳統產業更“現代”。
從產業的實踐中探路子善創新,從產業的整合中積經驗成模式。面對新的一年,他們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產業規劃,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突出優勢區域,優化產業布局,規劃建設集中連片產業區。集中精力培育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合作社,為蠶桑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產業融合上繼續尋求突破,利用富硒資源,加快開發桑飲品、桑食品和桑保健品,打造幾個叫得響、有市場、有效益的拳頭產品。加快休閑旅游和文化創意融入蠶桑絲綢產業,把蠶桑園區建設成為觀光景區。
品牌建設上,推進“安康蠶桑”區域公共品牌建設,著力打造“金蠶之鄉”文化品牌,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提高品牌軟實力,助推產業“硬”發展。爭創“安康”蠶繭和白廠絲區域公共品牌,加強“金康”及“天虹”蠶種、“鎏金蠶”蠶絲被、“博硒”桑葚酒品牌建設,爭取創建成中國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加大“石泉珍愛”桑葉食品質量和品牌建設,爭取打造成陜西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
蠶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特色產業,而是具有支撐絲綢業、模式生物、生態林果、生物反應器等諸多功能的新型產業,具有廣闊前景。我們也相信,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通過安康蠶桑人的不懈努力,對蠶、桑潛在綜合價值鏈精深開發,融合創新,安康蠶桑產業必將成為當地保護生態發展的“綠色銀行”,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