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楊娜娜
把黨的建設各項要求,高度融入社區發展繁榮,紅色基因增強社區加快發展外動力、內生力,黨建成為抓發展的“牛鼻子”,一抓就靈。這就是漢濱區新城辦雙堤社區城市黨建的高分答卷。
“四業”共力興社區,創業、就業、興業、事業,形成一股社區共建共享的活力。
創業者興業,就業者樂業
雙堤社區地處安康市中心繁華商業區,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及流動人口2.4萬余人。有4條商業主街道、8條副街、16條背街小巷,市初級中學、市幼兒園等機關企事業單位24家,門店400余家環布其中,日流動人口過萬。
“商業地段,人口眾多,矛盾多發,既面臨城市治理的新課題,又面臨基層治理的共性難題。如何實現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我們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從解決群眾迫切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將黨建工作融入到各項工作中,激發活力加快發展。” 在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王龍剛看來,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社區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了多方共贏。“創業不是人人可為,然而有黨和政府的引導、支持和給予優惠政策,那么是能夠促進盡可能多的勞動者創業的。”
為激發干事創業濃厚氛圍,近年來,社區黨總支以“加法、減法、乘法”創新之舉,推進社區“發展”“治理”有機統一,良性互動、同向發力。
做加法。賦予原7個小組建議、參與、管理等權力,強化統籌社區發展、組織公共服務、實施綜合管理等職能。做減法。制定社區減負若干措施,建立社區工作“清單”。做乘法,建立社區專項資金。社區每年劃撥21萬元專項保障資金,用于維護基礎設施等公益性開支,讓社區有資源有能力為居民服務。
轄區企業安康市南方百貨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5月18日成立,通過11年發展,該企業已成為經營百貨、家電維修、酒店、廣告策劃等集團公司,旗下南方新世紀、南方家電、南方酒店蓬勃發展,成為安康有名的“老字號”。
安康市南方百貨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軌跡是社區眾多企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社區通過開放引進、聯防隊巡邏、網格化管理等措施,營造出良好的治安環境和營商環境,490余家門店經營者生意紅火。雙堤西巷、解放路西巷和蓮花池東巷3條早夜市便民市場,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經營戶,創業活力空前高漲。
企業發展壯大帶來更多創業就業。轄區企業用工優先使用社區居民,南方百貨、郵政大酒店等企業先后解決了300多人就業問題。
在此基礎上,社區黨總支部“除了改革集體經濟,原居民享受到改革紅利普惠,使他們沒了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時跟金融單位展開合作,居民自建房或創業可貸款5萬至20萬元,鼓勵居民自主創業。”
因處商業地帶,雙堤社區居民建房大多對外出租經營,“不少居民一年房租就是幾十萬元。”也有不少居民建好后自己經營,胡小晶就是其中之一。前幾年,胡小晶通過貸款自建房干起了美容行業,“房子是自己的,加上誠信經營,一年收入也有十幾萬元。”
對于20多戶困難低保戶,社區黨總支部把開發出來的流動攤位免費讓給他們經營,一戶一個,“一共70個,剩下的攤位對外經營。”
社區60多歲的低保戶周定巧,因沒能力經營攤位,社區黨總支出面將攤位轉租給市場,“每月租金1000元,一年1.2萬元收入。再加上各項政策,一年收入3萬多元,生活完全有保障!”
股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社區事業繁榮發展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雙堤社區就有了屬于自己的企業。但“隨著改革發展,集體企業越辦越好,享受紅利的只有原集體企業里60多名老員工,廣大群眾享受不到,群眾意見大!”
2015年,王龍剛擔任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后,“第一件事就解決集體經濟的事情!”通過走訪調研原老社員、生產隊長、企業員工等,社區黨支部聘請律師及專業人員對所有集體經濟進行重新評估。隨后召開居民大會通過“一事一議”,前后用了幾個月時間,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將集體經濟按“原始股”“貢獻股”進行有償“全民配股”。
“實際上就是按照‘三變改革’來實施的。從最初的60多人獨享到全體老村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紅利,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黨支部威信一下就樹起來了!”
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通過此次改革,社區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紅利,激發出極大干事創業熱情。社區黨支部盤活土地、房產等集體資產,根據行情重新議價投入市場,集體經濟年收入一下達到300多萬元!”
集體經濟有收入,社區治理底氣更足。
2017年,針對日益泛濫的“人情風”,社區通過“一事一議”制定出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辦理標準進行了相應規范,“只準辦紅白喜事,不準大操大辦,隨禮不超過200元。”凡經發現違規,“取消三年村集體分紅,三年里不享受國家任何政策。”
“三年不分紅,最少是3000元,多的1萬多元。另外任何好政策都享受不到,‘人情風’一下就被遏制住了。”
為進一步增強群眾的安全感,2016年,社區投入40多萬元,對轄區背街小巷“小天眼”工程進行升級改造,全部更換為數字化模擬探頭共計54個,“社區監控無死角”。同時以社區兩個微信平臺為載體,暢通信息渠道,實現民主監督、問題反映和政策宣傳零距離。實現了“天上的網”+“地上的格”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構建了“人防+技防+群防”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社區治理格局。
近年來,社區先后獲得“全國文化先進社區”“全省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省示范社區黨組織”“全省四星級社區黨組織”“陜西省文明社區”“陜西省依法治理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共創共建共享,群眾幸福感提升
王龍剛說,推動化解社區治理難題,一定要發揮黨在基層的領導核心作用,黨員干部要帶頭示范。
今年7月23日中午,正在吃飯的退休黨員晏桂秀聽到屋外有吵鬧聲,趕緊跑出去,看到街對面“小兩口吵架,我就沒去,站門口看。不一會兒,女孩爸媽來了,她爸一來就是一耳光打在男青年臉上。這下年輕人不干了,回身就找了一塊木板要沖過來打他岳父。我一看趕緊沖過去把男青年一把抱住,搶板子。”
晏桂秀的呵斥聲引來了另一位退休女黨員黃坤珍,也跑過來一起搶男青年手中的木板。隨后周圍群眾圍攏過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批評教育,事件被平息了!”
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自己家園自己建。在雙堤社區,105名黨員在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服務群眾等工作中處處帶頭、事事爭先,群眾實實在在得到了實惠,黨員干部在群眾中樹立起了良好形象,推動社區工作的全面開展。
據介紹,為建成一支強有力的黨員隊伍,雙堤社區結合實際,在抓好黨員學習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建立廉政談心制度、黨內關懷制度、家庭助廉制度“三項制度”,創新“微黨課、微主題、微奉獻、新民風”“三微一風”制度,助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
城市更有溫度,讓市民生活更有質感,這是雙堤社區發展治理的最初起點,也是最終落腳點。
社區監委會主任胡濤介紹說,為讓社區居民享受集體經濟紅利,感受到黨的溫暖,“社區符合條件的原始村民除享受國家政策外,女性年滿55周歲、男性年滿60周歲每人每月發放100元補貼,年滿70歲每人每月發放150元,年滿80歲以上每人每月發放200元。同時居民年滿60周歲的生病住院時,社區按每人每年300元的標準上門看望慰問”,群眾生活幸福感極大提升。
有些問題靠社區“單打獨斗”無法解決,必須依賴轄區共駐單位的協同配合,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才能下活基層治理“一盤棋”。
城市基層黨建涉及主體多、關系互不隸屬。如何把這轄區單位的黨組織融合起來,突破基層黨建的“瓶頸”?多年來,社區通過創新開展“匯聚黨員正能量·圓夢群眾微心愿”主題實踐活動,給老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
據介紹,早在5年前,社區開辟了黨員群眾“微心愿”欄目,提出“您的心愿我來幫您實現”,許多小要求、小建議在“小小心愿卡”里寫下來,通過上級單位、駐轄區單位、黨員群眾的“幫、傳、帶”得到實現。截至目前,共結對并完成“微心愿”166個。“社區發展的大部分內容都來自于黨員群眾的心愿。”并先后與包聯社區的市區部門、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近30個單位建立了共駐共建關系,社區治理從原來的“獨唱”變成了“大合唱”。
近年來,社區進一步提升共駐共建,使機制成為一種力量。“無論是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還是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有存在的問題,通過共駐共建聯合會議,轄區單位黨組織都很支持,立馬解決。”王龍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