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馬艷 張蝶 周金林
冬日的鎮坪寒氣逼人,走進鄉野阡陌,群山色彩斑斕,近山種植養殖基地熱火朝天,山下秀水環繞,房屋錯落,一個山水相融的詩畫鎮坪,如巨幅畫軸展現眼前。
伴隨著收獲的喜悅,探尋鎮坪縣城鄉的新變化:村集體投資了新產業,農戶成了領分紅的股東,股份合作社、村辦企業建了起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鎮坪縣自2017年以來,積極探索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在全市率先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鎮坪實行“縣長+局長+鎮長”的責任落實體系,積極探索各種方式搞活集體經濟,全縣58個行政村的養殖業、特色種植、加工業等村集體經濟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產業效益逐漸遞增,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
政策扶持添動力
2017年,鎮坪縣采取整合財政資金、推進資產股份量化的辦法,強力支持全縣58個村全面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58個村不僅全部建立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并且做到了每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都有機構管事、有資金經營。
為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鎮坪縣以財政資金為杠桿,撬動多方資源,抱團發展。按照“財政投、項目補、部門幫、專項扶、社會捐、自己籌”六位一體資金籌集方式,累計引導撬動群眾入股投資300余萬元,部門幫扶捆綁投入超千萬元,集體林地、土地等折股3000余萬元,注入和捆綁各類資金過億元。同時,采取了“集體經濟+龍頭公司”的合作模式,全縣5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均與當地龍頭企業達成股份合作關系,通過龍頭企業每年對村集體經濟不低于年均6%的比例保底分紅,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14萬元以上。
曾家鎮星明村出租閑置土地、與龍頭企業合作、入股種養殖基地,集體經濟收入由0.5萬元增加到10.8萬元;曙坪鎮興隆社區興康山泉水開發有限公司建設工地上,工人們正在加緊施工,年產10萬噸山泉水的現代化生產線即將建成投產……
“興隆村興康礦泉水是取自于月亮洞的山泉水,富含硒、鋅等礦物質,興康水廠建成運營以后,將供應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市場前景好,預計可新增就業崗位40余個,建成后每年將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100萬元以上。”鎮坪縣曙坪鎮興隆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介紹說。
按照“一村一企一產業”的產業發展布局,各村的村集體經濟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牛頭店鎮白珠村,緊緊抓住“三變改革”大好良機,2018年3月組建了白珠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整合各類資金123.07萬元,發展股東473人,已建村集體農副產品加工廠1個,在建毛絨玩具社區工廠1個。
加工廠通過訂單收購土豆、紅薯、蜂蜜、竹筍、板栗等,帶動全村百余戶發展生產種植,實現傳統產業效益最大化,農副產品加工廠年用工量預計在800余人次左右,并可提供10個長期穩定就業崗位,毛絨玩具加工廠可提供40余個就業崗位。通過資產收益,全村473名股東實現分紅受益,預計年人均純收入可增加500至800元。
產業發展強支撐
向陽村地處曾家集鎮東北部,全村主要以高山茶產業為支撐,著力打造紅巖寨暨茶山云海康養度假項目,建設美麗茶村向陽。同時,按照“縣長+局長+社長”推進模式,扎實開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先后完成清產核資、成員界定、折股量化。共清產核資集體土地14畝、林地160畝、茶園800畝,估值240萬元。
怎樣把現有茶園資源盤活,與集體經濟掛鉤,打破以往集體資產閑置或承包管理的模式?
在實踐中,向陽村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以等值固定資產作抵押,將資金入股“一村一企”向陽春高山茶業有限公司,20萬元用于茶園低產改造500畝,建設期按6%保底分紅。120萬元三變試點資金和200萬元壯大村集體經濟試點資金用于紅巖寨暨茶山云海康養度假項目建設,建設期每年分別按8%和10%保底分紅。
項目實施后,按照“公司+合作社+勞動力”的就業扶貧模式,將全村在家勞動力納入合作社管理,合作社與公司簽訂勞務承包合同,合作社根據公司對茶園管護、采摘等勞務用工需求組織勞動力。每年企業支付給合作社管理費用10000元,帶動群眾就近務工11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土地流轉20余畝,林地流轉800余畝,帶動30余戶穩定增收。
向陽村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出路,推進龍頭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互助資金協會“三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生產、互助資金協會跟進參與,把貧困群眾嵌在產業利益鏈上,實現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貧困戶共享收益、共同發展。目前,騰展、盛達、七彩菊等3家企業與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及145戶群眾建立了利益聯系,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
通過財政支農資金資產收益、組織產業發展帶動、勞務組織承包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做到規范管理、規范運營,實現項目爭取最多、分紅最高。截至目前,集體經濟收益32萬元,其中集體分紅17萬元,成員分紅15萬元,人均分紅220元。
興辦實體促增長
一村一品,一村一特,鎮坪依托村情實際,廣開發展之路,村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城關鎮新華村按照產業上山、群眾下山的基本思路和本村位于城邊村、高速路出口的有利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社區工廠+農戶”的模式,結合安置點建設、林地資源豐富等實際,采取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入股,建成900平方米庫房開辦社區工廠,鼓勵能人大戶成立公司幫帶等形式,2018年實現收益分紅10萬元,一村一企收益分紅1.82萬元,既解決了村民就業、務工增收,又實現了合作社引領發展的“雙贏”目標。
同時,結合產業發展基礎,將政府投入的30萬元產業專項扶持資金入股新華村富民工貿公司魔芋基地項目,在鞏固2017年種芋500畝的基礎上,2018年發展林下商品魔芋1500畝,帶動本村及周邊群眾80余戶戶均增收3500余元。
上竹鎮發龍村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腳下,蜜源植物豐富,中蜂種源充足。村集體確定發展中蜂養殖這一“甜蜜事業”,促農增收,形成“企業帶動、一村千桶”發展格局。通過發龍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鎮坪縣津元春食品有限公司結緣聯姻,發龍村中蜂養殖產業異軍突起,開花結果。發龍村共發展中蜂養殖1400余桶,村常駐戶口戶均20桶左右,村集體增加收入1.6萬余元,實現戶均增收達到4000元以上。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的鎮坪,一批批茶村、種養殖基地、生態旅游村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村級集體經濟大跨步發展,鄉村面貌日新月異,老百姓致富的信心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