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璩勇 于延琴 孫妙鴻 實習記者 陳楚珺
2019年11月14日,生態環境部公開命名23個地區為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鎮坪縣位列其中,成為全省本批次中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縣區。
作為“兩山”理論引領實踐的具體展示,鎮坪人在堅守和揚棄中,成功走出一條 “生態立縣”的“集體經濟”之路,實踐案例被中組部編寫教材收錄,推向全國。
近日,當記者再次走進鎮坪,又看到許多新元素新亮點,不由得倍感欣喜。準確說,我們看到了新探索、新嘗試、新模式,看到了新融合、新發展、新業態、新的增長點,也看到新突破、新產品,以及新的發展氛圍。
解決空殼村問題,鐘寶鎮將集體經濟融入旅游發展
村集體經濟有錢不敢用、不會用,村民缺乏信心和干勁兒,勞動力流失,土地等大量生態資源陷入“冬眠期”,這樣的惡性循環,正在許多生態資源豐富,但交通和區位并不占優勢的地區上演,一些“空殼村”集體經濟名存實亡,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絆腳石。
鐘寶鎮試圖打破這種怪圈。該鎮在踐行“兩山”核心理念不變的語境下進行體制機制變革,以林下旅游為突破口,“四兩撥千斤”,喚醒“沉睡資產”,真正實現“養山吃山、養水吃水”,破解了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將全鎮8個村的集體資金捆綁形成一個大的股份經濟合作社,這在全縣、全市都是頭一回!”說起合全鎮之力打造的林下旅游綜合體——“紅杉溪谷”,鐘寶鎮黨委副書記陳思顯得有些興奮。
“紅杉溪谷”緣于“我在鄉下有塊田”公益扶貧項目,愛心人士以每年1000元的價格在新坪村認購貧困戶一分地,貧困戶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等農作物,縣義工協會回收并寄送到認購人手中。漸漸地,30多塊公益田有了規模。2018年初,新坪村返鄉創業能人張森成立宏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公益田旁邊建起草莓大棚。不久,新坪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草莓大棚下方投資20萬元建起了魚塘養魚,山邊建起了林下養雞廠。
隨后,鐘寶鎮將財政撥付給7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啟動資金,以“三變改革”的方式與新坪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資,共計38萬元成立了“紅杉溪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借助新坪村有高速路服務區優勢,打造一個農旅休閑融合體,吃住玩一體,將來這里建一個兒童游樂場,孩子玩得住,大人也就留得下來!”陳思指著山腳下新騰出來的一片空地說。
站在新坪村村委會活動室外,菜地、大棚、魚塘,還有正在建設的民宿小屋,盡在眼底。雖在冬季,一切仍顯得生機勃勃。
從一塊地、一個棚,再到一個池塘一座屋,不同資源潛力漸次得到開發,多個亮點疊加,產生多重效應,讓“紅杉溪谷”成為一個已經可以看到遠景的地方。 2019年,通過公開招商,鎮坪縣長梁子民宿中心承包了林下旅游休閑度假綜合體項目運營。
“按照390萬的投資額度計算,前三年‘紅杉溪谷’每年收益39萬元,品國心公司收益32萬元,平均每村分紅4萬余元,每年利潤為總投入的8.2%,超過集體經濟保底收益要求的6%,等高速路一通,這個數字肯定會漲。”陳思笑著說。
統一經營標準,沿陽安村一帶初步成為夏季旅居熱點線路
鎮坪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6.4%,雖位于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火爐”正中心,夏季平均氣溫卻只有22攝氏度,被人稱為避暑勝地。緊挨著景區的陽安村“近水樓臺先得月”,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在村里的農家避暑度夏。
陽安村口有兩棵數人合抱粗的古樹相依相伴,被當地人稱為“夫妻樹”。安居在夫妻樹旁的饒乙春就以“夫妻樹農家樂”命名辦起了吃住一體的農居。“2015年建了兩層,游客多,前年又加蓋了兩層,現在有13個房間住滿30個人,一個人包吃包住60元一天,村上統一標準。2019年老下雨游客來得少,也掙了七八萬元。”饒乙春說。
“最早重慶過來玩的人特別多,有些村民亂喊價,吃的做的也不行,很多游客都回縣城住去了。”鎮坪縣委宣傳部通訊組組長汪禮勝介紹,“后來村上成立了農家樂協會,推行‘星’級管理,食宿統一標準,服務也提升了,這里漸漸就有了規模,目前整個陽安村有20多戶吃住一體農家樂。”
以飛渡峽景區為核心,以生態旅游產業集群帶動旅游村、農家客棧、農戶共同發展理念,鎮坪縣統籌建設“一線八景”,堅持景村一體、產村融合、綜合開發,依托“村村都有合作社”,推行“龍頭企業+休閑農莊+農戶”生態休閑經濟發展模式,通過“鄉村旅游+主題節會”,相繼開展了“尋找中國最慢時光”、“遇見22℃的夏天”、大巴山生態文化走廊自駕游等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動,帶動全縣游客流量年均增長20%、旅游收入增長30%以上。
而今,在統一的經營標準下,農家樂依托景點服務景區,形成夏季旅居熱點線路,為鎮坪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海碗變小瓷盤,傳統農產品升級提檔背后是嶄新的市場理念
相比“紅杉溪谷”的天高山遠,十多公里外,臘味小鎮上彌漫著的煙火氣則更暖人心。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首屆“安康鎮坪臘肉農民豐收節”上,“漁家百味”農家樂老板娘于祖紅獲得美食大賽優秀獎。雖有獲獎欣喜,但她引以為傲的,還是去年開發的新式菜——長壽套點。
“所有食材保證當天采購,現場烹飪。”天星米粑粑、苦蕎餅、洋芋粑粑、神仙豆腐、臘香腸等當地特產,分別用定制的禮碟和翅碗盛好,按一人份組合擺盤。大海碗變成了小瓷碟,在保證衛生干凈的同時又避免了浪費,還有了幾分日本料理的精致。
從提出想法,到正式接受第一位顧客的品鑒,“長壽套點”的問世僅用了不到兩周。“開始就是普通的包席,我覺得太累了。更重要的是現代人生活好吃不了大碗大盤,就想著能不能把每一樣菜做精致點,組成一個系列。我把想法跟鎮上領導匯報后得到大力支持,制定出66元和88元兩種套餐。我去年第一次做長壽套點做了20套,獲得高度好評。今年最多一次性做了60多套。”于祖紅一邊說,一邊打開手機,笑著向記者展示微信朋友圈里長壽套點的照片。
嘗到了甜頭,于祖紅信心大增。但對于長壽套點特殊的制作方式,再加上鄉鎮人流量不大,她清楚要做大做強必須尋求新的出路,“現定現做,如果定的不多做一次不劃算。”
但對陜西安子婿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田陽來說,創新的果實已然摘在手中。“這個就是鎮坪特產雞蛋皮子,經過公司研發,跟掛面一樣,易于保存能即拆即食,今年一季度就能投入生產。”田陽手上拿著一包包金黃色的“寬面”介紹說。
鎮坪雞蛋皮子早已聲名遠揚。美中不足的是不易保存,想在別的地方吃到正宗的雞蛋皮子,“除非自己學手藝”。田陽瞅準市場,組建團隊經過無數次實驗,終于攻破技術難關,“后期的成品里配料都齊,跟吃方便面一樣方便!”
正在籌備推出第11家分店的“鄉村土灶一鍋燉”老板譚勇告訴記者,僅他們在安康各區縣這10家分店,一年要消耗100噸以上鎮坪臘肉,F在,如何保證分店原料供應品質,如何對不同縣域的分店做到管理統一,成為譚勇反復思考的問題。
鄉村生活中最常見的元素,通過新手段,新渠道,新理念,都有可能煥發出新的閃光點。正如于祖紅的“長壽套點”和田陽研發的雞蛋皮子,鎮坪農產品升級提檔背后,是傳統農業的自我革新,是“兩山”理論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發展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