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何源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老了還能住上樓房,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度過余生。”入住寧陜縣四畝地鎮祥和小區搬遷安置點后,鄭大福老人在送給社區的一封感謝信中寫道。祥和小區搬遷安置點組織黨員干部和志愿者為小區60歲以上的老人理發、剃胡須、剪指甲、寫春聯,提供生活上的幫助,令鄭大福老人頗為感動。
秦嶺腹地寧陜縣的搬遷安置社區,不僅讓搬遷群眾感受到了不同的溫暖,也為他們生活帶來了新的方向。該縣將搬遷群眾的長遠發展放在心上,深入貫徹落實市委1號文件《關于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精神,縣委出臺1號文件《關于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實施意見》,通過創新管理服務機制,強化產業就業支撐,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確保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取得實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搬遷群眾由“村民”變“居民”,讓“搬遷點”變身“新社區”。
“兩個組織”明確“主心骨”
“我們社區黨支部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做好公共服務、就業咨詢和文明新風的塑造。”在寧陜縣三星三期安置社區的黨員大會上,搬遷安置點成立了黨支部,并選出了黨支部書記。新當選的黨支部書記周景飛在黨支部成立大會上說道。
“十二五”以來,寧陜縣建成搬遷安置點40個,累計搬遷8113戶2.2萬人。結合實際情況,該縣創新社區管理服務機制,理順搬遷社區黨組織關系,在城關幸福、三星和江口新莊3個安置點成立黨小組,分別納入所屬地黨支部管理。比照村黨支部標準配置,黨小組組長兼任當地村(社區)黨支部支委。而在寧陜縣其余37個安置點,該縣將黨員搬遷對象歸口安置地所屬村(社區)黨組織統一管理。目前,全縣已經有13個安置社區成立了黨小組和社區管理機構,并成立了業主委員會。
“安置社區委員會貫徹落實好各項政策和要求,配合鄉鎮、村委會(居委會)落實各項措施,在新莊安置社區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實現科學管理。”在江口回族鎮新莊安置社區,《安置社區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該社區的居委會的職責和管理辦法。
新莊安置社區是以打造“新環境、新產業、新服務、新民風、新生活”的“五新型”社區,逐步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居民自治為基礎,以社會組織為支點,以民生政策落實為保障的服務體系。
和新莊安置社區一樣,寧陜縣健全社區自治組織,跨鎮和跨村安置點成立業主委員會,村內安置點成立搬遷居民小組,分別納入安置點所屬地村(社區)委員會進行管理;縣城回購房、跨鎮跨村分散安置的搬遷戶就近納入安置地所屬村(居)民小組管理。
通過建立健全黨組織和社區自治組織“兩個組織”,讓搬遷安置社區的居民有了“主心骨”,完善管理服務機制,讓社區健康有序發展。
以“兩個組織”為核心,該縣建立健全“村(社區)委會+業主委員會(小組長)+樓(院)長”的縱向網格化管理模式,樓房化安置的每棟樓(或每個單元)設立1名樓長,院落化安置的明確1名院長進行管理。推進社區民主決策制度建設,完善村(社區)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監督制度,健全安置點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制度,按照相關程序及時討論決定涉及安置點公共事務,制定居民文明公約,有序引導搬遷群眾全程參與村(社區)民自治事務,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
“五小產業”拓寬“增收路”
“新樓房寬敞明亮,又在小區周邊給我們劃分了一分菜園地,我們吃住的問題就都解決啦!”2月19日下午,筒車灣鎮膠州小區搬遷安置點的群眾興致勃勃,安置點正在為他們劃分“安心菜園”。
膠州小區集中安置點目前共有易地搬遷戶149戶468人,大多都是勤勞的莊稼人,蔬菜都是自給自足,從沒短缺過。現在搬入新居,但沒了菜地種菜,添了一大筆新的支出,很多農戶心里產生了負擔。
經征詢搬遷戶意見后,筒車灣鎮便統一租賃土地建設“安心菜園”,以抽簽形式劃分到戶,住戶自主栽培和管理,同時制定制度,嚴格土地用途、管理和要求。“小菜園”讓搬遷戶吃上自己種的放心菜,減少買菜支出,間接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這是寧陜縣為搬遷安置群眾找到的新路子之一。該縣開展小菜園、小養殖、小客服、小修理、小超市“五小”貼心服務,通過修建菜園、建立養殖點、提供生活指導和代辦服務、鼓勵創辦維修點、開辦便民超市等舉措,打開群眾就業和產業發展的新渠道,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讓群眾在社區生活和服務中獲得收入并穩定的生活。
通過因地制宜創造發展契機,以“五小產業”拓寬搬遷群眾的“增收路”。在此基礎上,該縣不斷激發社區經濟發展,將安置點門面資源和閑置房屋,支持市場主體和搬遷群眾發展房屋租賃、家政服務、商品經銷、物業管理、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家庭餐飲、美容美發、托老托幼、文化娛樂、社區醫療、法律咨詢等便民服務產業。同時,扶持社區群眾自主創業,精準實施就業服務,落實減稅降費、資金獎補、創業貸款等政策,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等服務,組建社區勞務公司,促進項目勞務分包,精準抓好崗前培訓、訂單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
“去年在政府的幫扶下,脫貧了,今年還要好好干,把日子過得更好。”2月15日,江口回族鎮竹山村三嶺組的鄧錫珍回到了所就職的新莊安置社區歐西克電子廠,不過,今年進入廠區都需要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培訓、測量體溫、戴口罩等程序,才能上崗工作。
據了解,坐落于新莊安置社區的陜西歐西克電子有限公司,是江口回族鎮引進的一家研發生產高壓陶瓷電容系列產品的民營企業,已穩定提供就業崗位64個,解決了和鄧錫珍一樣的扶貧搬遷群眾的就近就業增收問題。
該縣還通過大力招商引資,鼓勵返鄉創業,培育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確保每個搬遷安置點都有一個社區工廠或加工點,同時制定物流補貼、穩崗補貼、帶貧益貧獎補辦法,促進新社區工廠達產達效。
除了發展社區工廠,圍繞易地搬遷安置點,該縣選擇周邊至少培育1個龍頭企業(合作社),建成1個產業園區,結合“十百千”工程,探索“市場主體+搬遷戶”經營模式,推進土地山林股份合作、資產量化保底分紅,對有流轉價值的搬遷戶耕地、林地、騰退復墾宅基地“三塊地”和收歸集體的連體房,用于支持龍頭企業、集體經濟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統一流轉經營。據悉,2020年,該縣將圍繞四畝地社區、梅子子午社區、筒車灣社區等社區建設11個易地搬遷產業示范園區。
“一個配套”保障“全服務”
“以前大家都形象地把這叫做‘爛柴灣’,周邊也只零散的住了七八戶村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后,房子越蓋越多,住戶也越來越多,隨著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爛柴灣’變成了美麗的蘭草灣。”在梅子鎮子午社區,老住戶王遠成見證了集鎮的美好變遷。
原本只居住了8戶群眾的梅子鎮子午河畔,在近幾年搬遷安置社區的逐步建成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子午社區先后安置了水庫移民、“十二五”搬遷戶、“十三五”搬遷戶,人口規模達到了347戶1280人。
隨著該社區大力推進配套設施建設,鎮衛生院、學校、銀行等職能單位相繼遷入,成立了環衛公司,集鎮社區工廠建成投產,“天眼工程”投入使用,一個職能完備、設施齊全、管理有序的現代化移民安置社區正式建成。
梅子鎮子午社區的演變是寧陜縣新型搬遷安置社區發展的縮影。寧陜縣通過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逐步完善管理制度,為搬遷安置社區打造一個配套的公共服務體系,讓社區群眾獲得全面服務,提高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該縣在全縣各個社區發動搬遷群眾民主決策,制定出臺易地扶貧搬遷住宅專項維修基金收繳管理辦法和安置小區物業管理辦法,組建小區服務管理機構或引進物業公司提供市場化物業服務。
該縣不斷完善安置點綜合服務、黨員活動、圖書閱覽、老年日間照料等公共服務功能,不斷補齊全縣社區的水、電、路、訊、氣等配套基礎設施短板,合理配建停車場(充電樁)、文體健身廣場、農貿市場、公共廁所等服務設施,重點做好安置點污水、垃圾處理和社區環境提升工程,服務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全面落實教育、醫療和生活服務,保障兒童就近入學入園,利用搬遷安置點門面房,實施“養育未來”整縣推進項目,實現有養育未來需求、養育規模符合標準的安置點全覆蓋。保證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做好搬遷群眾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該縣還夯實社區平安保障機制,推進安置點視頻監控全覆蓋,對有條件的安置點設置警務室,建設品牌人民調解室,推動各類矛盾糾紛有效化解。深入推進新民風建設,深化“一教二獎三評四罰”措施,夯實“一約四會”制度,倡導文明新風。開展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民俗活動,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