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高福宏 呂志群 汪銀春
“白河是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白河的發展史是一部脫貧攻堅的戰斗史。讓白河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實現整縣脫貧,是我們這一班人的使命和擔當。”作為全縣脫貧攻堅一線總指揮,白河縣委書記陳暉的話語擲地有聲:截至2019年底,全縣6.6萬貧困戶脫貧,7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1.24%。
累累碩果印證求索之路。五年來,白河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立下“軍令狀”,啃下“硬骨頭”,兌現莊嚴承諾,圓百姓一個脫貧致富夢。
摘掉貧困帽,走上致富路
幸福源于奮斗,實干創造未來。白河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向決勝脫貧攻堅發起全面總攻, 32名縣級領導、104個駐村幫扶單位、76名第一書記、2822名結對幫扶干部和愛心人士進村入戶,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全縣上下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用“三苦”精神譜寫了一曲曲脫貧攻堅的壯歌。
三級書記抓脫貧,全黨動員抓脫貧。白河堅持“支部+X+貧困戶”模式,深入開展“黨建引領,打造產業致富鏈”行動,使“支部建在產業鏈、能人聚在產業鏈、黨員示范在產業鏈、貧困戶增收在產業鏈”,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為依托、以支部為龍頭、以黨員為骨干、以基地為基礎、以富民為目標”的新路子,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域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目標。全面推行社區“黨建+”模式,充分發揮“網絡黨支部”作用,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落實群眾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提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能力,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安全感、幸福感。
脫貧路上產業興。白河全面推行“支部+社區工廠+貧困戶”模式,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招商辦工廠、農民變工人”的思路,以建設一個搬遷安置社區、配套一個農業園區、興辦一個社區廠、組織一批勞務輸出、培育一批職業農民的“五個一”為載體,以毛絨玩具、服裝服飾、電子配件、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吸引外出能人返鄉創業,支持工商企業下鄉創業。目前,全縣共培育各類市場經營主體500多個,建立4個省級園區、93個縣級農業園區,帶動發展14萬畝木瓜產業、8萬畝核桃、8萬畝茶園、3萬畝油用牡丹、3萬畝魔芋。
幫扶路上不落一人。按照“一村一名總隊長掛帥、一名縣級領導包抓、一個重點行業部門牽頭、一名副科級以上駐村工作隊長和第一書記常駐、一個企業或合作社幫帶、一個互助資金協會幫籌、一名鄉村醫生駐村”的要求,堅持幫扶力量、建設項目、脫貧資金、扶持措施等集中向深度貧困村傾斜,對26個深度貧困村的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優先規劃、優先設計、優先建設。通過互助資金協會、資產收益扶貧,向每個深度貧困村注入村集體資金達150萬元。加大對特困人群集體經濟收益配股,力促特困群體以長效資產收益實現穩定增收。
舊貌換新顏,幸福踏歌來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們才能從高山上搬下來,小孩上學方便了,我們也能在家門口的社區工廠務工!”“搬到山下的安置房后,下雨天不怕漏雨了,下雪天不怕路難走了,家門口就有超市,生活用品樣樣齊全!”談起新生活,白河縣卡子鎮陳莊社區村民汪亞琴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白河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之舉,將全縣居民按照“縣城——集鎮——新型社區”各三分之一的比例進行布局,構建起了符合縣情實際的搬遷安置體系和新型城鎮化格局。全縣累計搬遷近3萬戶10.4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實際入住率已達99%。探索出的“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等有效做法寫進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在全縣開展“三問、三解、三精準”活動,制定出臺《關于實施移民(脫貧)搬遷六大融入提升行動的決定》和8項配套措施,工作經驗先后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和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上交流,被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政策指引》第35期印發在全國推廣。
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白河縣把發展新社區工廠作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的重點工作,堅持“產業、就業、創業”三業一體推進,長中短項目相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大力實施創業人才工程,動員引導外出能人返鄉創業,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辦新社區工廠,確保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實施穩定就業、掌握一門實用技術。目前,已累計培育新社區工廠69家,吸納就業5000余人,3700戶貧困戶就地就業脫貧,實現100戶以上安置點均有1至2家新社區工廠的目標,真正把貧困群眾嵌在產業鏈和創業鏈上。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白河縣推行“3+1+X”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從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抽調372名醫務人員組成113個責任醫師團隊,每村派駐1支團隊,對每戶貧困家庭落實簽約服務。組織全縣醫務人員開展“講一次健康知識、清掃一次環境衛生、同吃一頓飯、做一次健康體檢”為主要內容的“天使健康扶貧行動”。投入600余萬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覆蓋縣、鎮、村三級醫療機構的遠程診療體系,將醫院建在“網上”,將專家連在“線上”, 24小時服務不間斷,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二級以上醫院的服務,真正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如今的白河,一座座簇新靚麗的城鎮新村崛地而起,一棟棟安置房嶄新整潔,一個個社區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條條產業路通村通組,一個個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迎來了幸福的新生活。
人有精氣神,民風日日新
白河縣茅坪鎮紅征村村民聶太喜人生最幸運的事,是與縣委書記陳暉結下了“親戚”。聶太喜曾住在一處偏僻的山坡上,房屋破爛,靠種植玉米、紅薯為生,一年到頭不僅沒有積蓄,還欠了外債。縣委書記陳暉得知聶太喜的境況后,多次來到聶太喜家,與他交流談心,幫他出主意、發展產業。如今,聶太喜搬進了新家,種了10多畝油葵和甘蔗,成了村里的“產業大戶”,光景越來越好了。
2019年農歷臘月二十九,縣長李全成來到冷水鎮三院村包聯戶巴文成家里,兩人聊家長、話豐收、談發展。在李全成的幫扶下,巴文成2018年底如期脫貧,但兩人情誼不止于摘帽。雖然沒有雙手,巴文成今年還要再養10頭牛、30只羊、400只雞。如今的三院村,形成“還山上生態林、建山下新社區、辦社區新工廠、育時代新農民”的“三院”模式。
麻虎鎮十里社區的花甲老人何忠順,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為人生增添色彩。“你是老黨員,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何忠順是麻虎鎮黨委書記胡才偉的幫扶戶,胡才偉在思想上動員,在行動上助力。2018年,何忠順帶頭流轉閑置土地發展紅薯5畝。當年秋季,何忠順以畝產紅薯5000余斤,凈增收1.3萬元的好收成,成為當地群眾勤勞增收的典型榜樣,并被評選為“紅薯產量大王”和第四屆“最美麻虎人”。
辦好教育既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興縣富民的治本之策。白河堅持窮縣敢辦大教育,將教育各項經費和配套資金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并設立教育發展專項資金。5年累計投入7.6億元,改擴建中小學校和幼兒園45所,新增校舍面積16.7萬平方米,其中投資4億多元建成的省級示范高中——白河縣高級中學,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免費舉辦新型農民培訓、“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外出務工人員創業培訓,推動全縣6萬之眾的務工經濟轉型求變,每年創收10億多元。探索形成的“就業+創業+產業”融合培訓模式在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中獲得優秀項目獎。
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白河縣堅持扶貧先扶志和智,以弘揚“三苦”精神為動力,以新民風建設為主要載體和抓手,緊緊圍繞“一年初見效,兩年大變樣,三年成新風”目標,厚植沃土育文明新風,全面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通過在全縣108個村、13個社區開展道德評議、制定村規民約,為村民自治設置了“硬杠杠”,積極推進“三治融合”,狠抓“一約四會”建設,以村風民風引領新風尚,以道德力量培育新風尚,在全縣各鎮各村形成知榮辱、樹新風的良好環境;壯大“水色白河”理論宣講團力量,利用“理論宣講+文藝演出+百姓故事+現場互動”的模式,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黨的政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以移風易俗、社會核心價值觀等為主要元素,精心組織編排了《新民風助力脫貧》《扶貧趣事》等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受到了群眾的交口稱贊,與日俱新的城鄉風貌見證著文明的力量。
“摘帽”只是新起點,“趕考”永遠在路上。“我們出臺了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十條措施,堅決貫徹脫貧攻堅‘四個不摘’,確保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戰略,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縣長李全成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