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偉 匡世友
今年以來,漢濱區聚焦“三排查三清零”,緊盯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口防返貧,著力興產業、穩就業、促創業,為貧困群眾注入持續增收的“源頭活水”,用“組合拳”打開廣大群眾增收的新天地。
“送飯碗”:產業建設處處開花
初夏的漢濱大地,到處煥發著勃勃生機。放眼田間地頭、產業園區、生產車間,處處活躍著鏖戰貧困的身影,建圈舍、趕工期、栽秧苗,抓產業、解難題、促增收,大家爭分奪秒抓發展。
“貧困戶養蜂4箱以上,按照每箱500元予以補助;對當年出欄牛1頭以上,每頭按1000元予以獎補……”洪山鎮瓦倉村第一書記鄭建波正在貧困戶家中宣傳產業扶持新政策。
“現在政策好,娃們都在外地打工,我在家里也不能閑著,養蜂這活兒輕巧,我訂購了6箱,收入能比去年多幾千元。”瓦倉村貧困戶儲春培信心十足。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漢濱區按照“提質增效、示范帶動、強化基礎、培育主體”的發展思路,先后制定出臺《漢濱區產業扶貧鞏固提升方案》《關于做好貧困村產業建園工作的通知》《漢濱區產業扶貧“三排查三清零”百日沖刺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又出臺了《關于抗擊疫情支持貧困戶增收確保穩定脫貧的通知》,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技術扶貧、經營主體帶貧益貧5個方面,制定32條新措施,拓寬增收路徑。重點培育壯大畜牧、魔芋、茶葉、核桃、蔬菜5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香菇、辣椒、甘蔗、稻漁、中藥村、蠶桑等10個特色產業。4月30日,區政府再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擴大2020年產業發展獎補范圍的通知》,將蔬菜、中藥材、苗木花卉、甜稈、養牛等納入獎補范圍,并將邊緣戶納入獎補對象。
一攬子政策措施的密集出臺,激活了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今年,漢濱區緊扣“精準幫扶”,落實“提質增效”,全區有3.5萬戶貧困戶計劃發展生豬2.5萬頭、羊1.2萬只、家禽42萬羽、魔芋5300畝、辣椒4500畝、食用菌50萬棒、天麻3800窩、甘蔗200畝、稻漁300畝、養蜂1萬箱、養蠶2000張、烤煙4300畝,改造提升茶園1萬畝、核桃園2萬畝。
“穩飯碗”:就業幫扶人人受益
就業是民生之本。漢濱區有16.5萬外出務工人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面臨巨大挑戰。3月2日,中原鎮紅專村貧困戶黃小燕收拾好行李后,和120名老鄉一同乘坐免費大巴車,前往對口幫扶的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務工。
今年42歲的黃小燕,往年正月初六一過,便乘坐火車前往常州。今年受疫情影響,困在家里一直出不去。“干部給我們宣傳了‘點對點’接送服務后,我第一時間報了名,乘坐的免費包車直接把我們從家門口送到廠門口。”黃小燕在電話里介紹,“過來第二天就上班了,在汽車配件生產車間做插線工作,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
出門上車,下車進廠。為了保障務工人員順利返崗,漢濱區采取“統一包車、統一餐飲、統一防護”的措施,以“點對點、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方式,全力做好農民工返崗運輸服務保障。提前與務工地溝通對接,分期分批開通務工人員“返崗直通車”,確保返崗務工人員“走出家門”即“跨進廠門”。全區累計返崗復工156013人,其中開展“點對點”輸送31批次,輸送5220余名農民工返崗就業。
穩就業,既要出得去干得好,又要留得下能致富。針對不能外出的貧困勞動力,漢濱區通過辦好社區工廠、扶貧車間,做好就業幫扶,防止返貧。
“我在社區工廠上班,每個月能掙3000多元,收入很穩定,下樓就能賺到錢。”去年年底,33歲的關廟鎮黃林村貧困戶李娜從山上搬到山下的安置社區。前不久,工廠復工后,她成了這里的一名“上班族”。像這樣的社區工廠,該區共建成83家,解決就業崗位12000余個,吸納群眾就業5712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643人。
穩就業,脫貧更有底氣。漢濱區人社部門結合困難群體、農民工、技能型人才、高校畢業生實際,有針對性地舉辦了“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專項招聘會”,多方拓展勞動力輸轉渠道。全面開展轉移就業和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扎實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社區工廠復工復產工作,有序做好搬遷群眾就業工作。重點對已脫貧的貧困戶勞動力,提供就業創業服務,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建立穩定脫貧和防返貧預警監測長效機制;對未脫貧的貧困勞動力,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工作;對于無法外出、就業有困難的貧困勞動力,優先通過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今年,漢濱區力爭實現貧困戶勞動力轉移就業25000人,技能培訓3000人。預計到年底,全區可建成各類新社區工廠達到100家,開發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1500個,讓貧困勞動力端穩就業的“飯碗”。
“金飯碗”:創業服務戶戶增收
在山高人稀、溝壑縱橫的關家鎮高溝村,李清保正帶領村民趕著牛羊奔小康。
“以往一直在外面游蕩,進礦山、下煤窯、做小工,吃盡苦頭,還戴著貧困戶的‘帽子’。”2018年,40歲的李清保回鄉創業,開始發展養牛產業,今年計劃養牛200余頭。他還組織村民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44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一人創業,帶動致富。漢濱區積極鼓勵貧困勞動力自主創業,積極落實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惠民政策,切實發揮創業擔保貸款在金融扶貧中的示范引導和杠桿撬動作用,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助推脫貧。
位于壩河鎮伍灣村的安康世滿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農民種植合作社、農業產業園區、紅薯粉條加工、養殖于一體的企業,常年在公司務工的有81人,其中貧困戶34人。為了把因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該公司在擴建廠房過程中,資金周轉出現困難,通過人社部門的幫助,公司負責人崔世滿在漢濱區創業擔保貸款平臺成功申請到2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
創業是富民之本。今年,漢濱區繼續按照“政府引導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全民積極創業”工作思路,建立政府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搭建創業創新服務新平臺,通過創業創新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相關政策,提升個體商戶、園區、企業貸款額度,開通創業擔保貸款網上申請平臺,加大信用鄉村建設力度,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開辟貸款“綠色通道”,免除相應擔保手續,全力為創業者提供快速、便捷、有效的資金放貸專屬渠道。鼓勵有創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通過參加創業培訓,實現自主創業,帶動更多貧困勞動力創業增收。截至目前,漢濱區已經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500余萬元,力爭重點扶持420人創業,實現帶動1500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