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俊 實習記者 羅超
紫陽縣界嶺鎮三望原有三臺,由下至上,一臺一景,“三望”才能看到全貌。4月8日,雨后初晴,陽光燦爛,記者站在三望原的三臺——圣和山的山頂眺望,群山連綿,漸遠漸小,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由紫陽縣政協委員、青年企業家萬世凱投資的田園綜合體的產業版圖也盡收眼底。
一望處,整齊的茶園環繞山腰;二望處,核桃園漸成氣候;三望處,是接近山頂的緩坡,除了板栗園,一座集加工、觀光、休閑為一體的茶葉加工廠和茶旅山莊康養接待中心主體完工,圣和山獼猴桃(板栗)酒莊也在按計劃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據萬世凱介紹,為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有效整合現有可利用資源,合理利用農村土地,積極開發特色優質農產品,傳承弘揚地域農耕文化,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在優化創新產業結構、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帶動當地廣大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他注冊成立了紫陽縣圣和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在圣和山連片流轉農民耕地、荒坡地等2152畝,建立茶葉、紫仁核桃、板栗、獼猴桃生產基地。并在此基礎上配套建設集特產種植、食品研發、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運動游樂、民宿旅居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截至目前,公司共投入5000余萬元,改造茶園800畝、板栗園500畝,新建核桃園500畝,建造茶葉生產車間、辦公用房4200平方米,建造接待中心5800平方米。
三望原是萬世凱的家鄉,上世紀90年代走出去的他,先后在山西采礦、北京做旅居營運銷售,積累下雄厚的資本。2016年,在當地政府動員下,萬世凱回到家鄉創業。
在外打拼多年,萬世凱的眼界更加開闊,擁有更新的發展理念。“必須是復合式發展,避免產業過于單一,缺乏競爭力……打造我們自己的旅居基地,樹立旅居康養品牌,通過各種渠道把外地的游客吸引進來,讓自己多年在外開拓的市場營銷資源再增值。”萬世凱對綜合體發展的定位很清晰。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公司堅持產業復合式發展,充分挖掘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潛力,用創新的思維打造產業集群,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鏈,公司計劃投資1.2億元,在抓好圣和山茶業、酒莊和旅居康養中心這三大核心板塊的同時,把食品研發、產品銷售、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運動游樂、民宿旅居、房車營地、山地特色餐飲也逐步有序融合發展,并引領融合周邊可利用的農戶資源,助推當地經濟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共贏共享。推動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組織,通過在基地上示范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和循環產業化開發,帶動廣大農戶,形成成熟完善的產業生產和服務體系,此外與5家合作社合作,因戶施策幫扶貧困戶。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支付勞動工資800余萬元,為當地350余人提供了穩定的就業門路,實現就地就業增收,共幫扶205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目前圣和山茶葉產銷兩旺,板栗果酒試生產成功,圣和山旅居康養中心也即將建成。”作為當地新型產業發展的探路者,萬世凱還有更大的藍圖,“我們計劃每年投入1000萬元以上,以三望原為核心,用5到10年發展高產茶園5000畝、板栗2萬畝、核桃1萬畝,建成一個集休閑、觀光和中高端食飲品生產的田園綜合體,并釋放50%的股權給當地群眾,讓家鄉的百姓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萬世凱說。
“給我五年,還你精彩。”萬世凱和圣和山的全體員工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