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謝恩
漢濱區是全市中心城市所在地,具有一定的經濟優勢和區位優勢。同時,總人口102萬,占全市三分之一,是全省唯一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的深度貧困縣區,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
肩負生態和發展“雙重壓力”的漢濱區,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新一輪退耕還林為契機,全力踐行“兩山”理論,厚植生態底色、培育綠色動能,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相融的綠色之路。2019年,該區如期脫貧。同年9月2日,該區林業局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開表彰為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為全市10縣區唯一獲此殊榮單位。
如今,在轉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該區鎖定生態和發展的融合共生,走綠色崛起、生態趕超的跨越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該區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釋放出的生態紅利,不僅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讓全區群眾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生態福祉。
培育綠色動能夯實振興基礎
漢濱區國土總面積3648平方公里,林業用地374.5萬畝,山地資源占86%,農業人口79萬人。
面對發展與保護的壓力,該區搶抓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機遇,以新一輪退耕還林為契機,將“生態”上升到戰略層面,堅持“生態為本,民生為上”,精心謀劃、精細組織、精準落實,創新探索出“政府包抓、業主包建、合作社包聯、園區帶動”工作機制,政府出臺激勵獎補政策,放活農民“三權”,山當田種,林當園管,使退耕還林工程成了名副其實的富民工程、扶貧工程和振興工程。
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說,漢濱區的優勢在生態,特色在生態,發展也在生態,可如何把生態優勢化為發展優勢,將綠水青山兌換成金山銀山,既與該區區委政府將“生態立區”上升到戰略層面密不可分,也靠全區總動員、全民齊參與,甩開膀子抓落實。
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實施后,該區結合實際,放眼生態經濟視野,制定出臺中長期規劃和政策意見,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區域化布局和板塊化推進原則,重點以“北山核桃,南山茶葉”為布局,推動退耕還林工程發展。全區建成11個核桃產業示范鎮和9個茶葉基地鎮,成功打造2個核桃產業長廊和3個茶產業帶,形成“一湖五河十鎮百園”退耕還林生態產業集群。
位于漢濱區西南部邊遠山區的洪山鎮,有5781戶22445人,其中在冊貧困戶達3891戶,屬該區深度貧困鎮之一。近年來,該鎮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以“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建成大運大豆、長青核桃、天瑞源蔬菜等6個市級農業園區,全鎮65%的貧困戶實現在產業鏈條上脫貧致富,該鎮也成功躋身為該區產業名鎮之一。
在漢濱區區長范傳斌看來,退耕還林既是生態工程,也是民生福祉,更是一項經濟活動。因此,該區放大政策引領效應,在充分保護退耕農戶權益的基礎上,通過“以獎代補”調動市場要素向退耕還林聚集,打造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園區,促進退耕還林向集約化經營發展。
洪山鎮乾隆村40歲的周在軍,是當地有名的返鄉創業能人。2014年以來,利用退耕還林項目政策,先后流轉土地建成3500畝油茶基地,成為區級林業示范園。園區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對種苗、建園、管護、采收、加工實行“五統一”集約化管理,輻射帶動農戶發展油茶近1萬畝。截至2019年底,園區帶動貧困戶120戶脫貧,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個“綠”字,奠定了漢濱區發展走向,綠色作底,厚積薄發。
兩輪退耕還林,該區通過招商引企、資本下鄉、能人返鄉,積極培育新型經營業主,在貧困村大力發展退耕還林產業園區,為退耕戶創造就地就近就業,促進退耕戶近期脫貧長效增收。據統計,全區新一輪退耕還林涉及248個村,由業主牽頭的有235個,占總數95%。先后建成富硒茶、核桃、木本油料等林產基地128萬畝,建成萬畝基地鎮17個、強村大戶526個,林業綜合產值達37.2億元。新一輪退耕還林中央投資5.64億元,拉動社會工商資本投入82.8億元。
厚植生態底色建設美麗家園
為發展“留白”,給自然“種綠”。通過退耕還林,該區讓綠色占領了一座又一座荒山,山水底色更濃,顏值更高,氣質更佳,給后人留下一座座富礦。
2019年,該區精準落實生態效益補償159.64萬畝,生態公益林補償兌現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979戶,受益貧困人數126933人,公益林補償面積580246.94畝,兌付資金6436014.34元。同時堅持政府引導、項目引領,實施“三沿三周邊”重點區域綠化2.28萬畝,完成生態脆弱區修復治理11.12萬畝,扶持培育生態經濟旅游三產融合的現代林業園區131個。
家住葉坪鎮橋亭村今年53歲的貧困戶張德志,只要有時間都要到屋后的樹林里查看蜜蜂的生長狀況。
“每年國家給兌現生態補償金達4037.5元,就林業一項年收入近2萬元!”張德志笑著說,“真的要特別感謝國家好政策!”
張德志家有5口人,“之前就靠種莊稼和850畝的林地生態補償金過日子,自己又沒有技術,苦巴巴的。”2015年,通過林業部門的大力宣傳和引導,“我認識到山林就是我的‘金山’,不同季節種了不同花果,生態環境又好,非常適合養蜂。通過學技術,我養蜂16箱,種植核桃6畝,將自家林地發揮出最大效益脫貧致富。”
優先將貧困村和貧困戶納入退耕還林,實施“千村千處”“千村千園”扶貧工程,采取“退耕還茶”“退耕還果”技術模式,因地制宜布局特色產業,發展一批市場前景好、見效快、帶動力強的致富產業。目前,陜茶1號、瀛湖枇杷、楊梅、油茶等特色產業已形成規模,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退耕還林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吉河鎮有6089戶22044人,其中建檔立卡2434戶8589人。2019年,該鎮落實了10.66萬畝生態公益林,其中新爭取地方公益林3萬畝,全面實現了生態補償整鎮全覆蓋,惠及林農5178戶,受益貧困戶1574戶。
打造綠色家園,既在“種”上下功夫,更在“治”“管”上做文章,扎牢制度的籬笆,以嚴厲的舉措守護綠水青山。為壓實領導干部的生態責任,該區出臺相關制度,將黨委系統的干部納入了問責體系之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并把生態效益補償政策精準兌付作為生態扶貧重要抓手,精心組織,廣泛宣傳,使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相關政策家喻戶曉。按照“八個一批”要求,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統一,加大對貧困村生態保護修復力度,通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生態補償、資源開發,利用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使林農轉移性收入不斷增加,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心情更加舒暢,生活越來越幸福。
護“綠”致富有底氣
讓綠色無處不在,最大的受益者首推當地老百姓。可以說,這是生態呵護的“回報”,也是綠色發展的“饋贈”,更是對上下以實干推動區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酬謝”。僅新一輪退耕還林,該區因林脫貧2.28萬戶,戶均增收4338元。
“注意一點,進入林子里面不要抽煙,不要用火,小心發生火災!”關家鎮烏埡村生態護林員賈忠明每遇到一個村民,總要上前叮囑幾句。
今年50多歲的賈忠明,因孩子上學致貧,被漢濱區列為在冊貧困戶。2016年,鎮村發布選聘生態護林員公告后,他立即申請,經過鎮村張榜公示,賈忠明被聘為村上的生態護林員。“當上了護林員,就必須帶頭脫貧。”賈忠明尤其看重這份工作,通過林業方面的培訓和了解,認為養蜂前景不錯,櫻桃市場需求量大,他直接將原老房子場地作為養蜂基地,13畝耕地用來發展大櫻桃。
“護林每年有5000多元工資。經過2年多的發展,養蜂已達到30箱。13畝大櫻桃享受了退耕還林,而且又以‘三變改革’將13畝林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每畝還能分紅,就林業每年穩定收入有3萬多元。2018年孩子畢業也有了工作,一家人日子越過越好!”賈忠明笑著說。
漢濱區是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地,如何確保374.5萬畝的林地“山有人管,林有人守,生態安全有人護”?同時作為國家深度貧困縣區,如何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該區以生態扶貧為契機,用好生態護林員這一抓手,在全區選聘(續聘)5584名貧困戶為生態護林員,374.5萬畝林地實現網格化管理全覆蓋,亂砍濫伐、濫占濫用、濫捕濫獵等破壞生態行為得到有效整治,為南水北調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時該區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精準選(續)聘生態護林員,實現了一人護林全家脫貧。賈忠明就是其中之一。
在選聘生態護林員工作上,該區嚴格按照程序,以在冊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為選聘(續聘)對象,建立健全“縣建、鎮聘、站管、村用”的生態護林員制度。在管理上,嚴格實行多重考核和動態管理機制,根據考核結果獎優罰劣。該區林業局成立2個生態護林員大排查小組,深入鎮辦入戶逐人排查督促整改等,確保生態護林員管理精準有效。
2019年,該區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精準選(續)聘5584名生態護林員,帶動5584戶22112人在家門口穩定脫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0.16萬平方公里,年均優良天氣達327天,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飲用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