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董良軍 通訊員 張海浪)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黨建引領搬遷社區后續管理服務,大力探索“五個五”工作模式,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可致富”。
采取“五種方式”,實現全面覆蓋。建立工作臺賬,采取單獨、聯合、掛靠組建黨組織和選派黨建指導員、設立群團組織“五種方式”,在300至500戶以上搬遷社區單獨組建黨組織59個,在300戶以下社區采取聯合、掛靠方式組建黨組織209個,對暫不具備成立黨組織條件的社區選派黨建指導員509人、第一書記108人,設立工青婦群團組織45個,大力推動易地搬遷社區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
建好“五支隊伍”,配強工作力量。著力建強黨組織書記、“兩委”班子成員、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和后備力量“五支隊伍”,采取從擔任過村組干部的搬遷黨員群眾中優選、機關下派、黨建指導員或第一書記轉任等方式,為新建社區黨組織選優配齊黨組織書記51人、“兩委”班子成員72人,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強社區工作者和“四支隊伍”建設。同時,傾斜黨員調控計劃,共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2人,新發展黨員21人,不斷壯大搬遷社區后續扶持發展工作力量。
落實“五項保障”,夯實服務基礎。落實新建社區干部補貼、黨建工作經費、辦公服務經費和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配齊遠程教育設備“五項保障”,加大易地搬遷社區活動場所建設力度,配齊“八個一百”遠教扶貧設備,在條件較好的社區建設示范廣場,開辦電商示范店、成立區域化培訓中心。從市管黨費中為每個新建黨群服務中心獎補5萬至10萬元,同時,嚴格按照現行標準上限落實社區干部補貼和黨建工作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確保社區有充足能力辦事服務。
健全“五項制度”,推動規范運行。建立健全黨組織對其他各類組織的領導制度,以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公共服務和資金項目,強化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建立“雙向管理服務”制度,遷出地黨組織負責保障搬遷黨員群眾的土地、林地承包流轉權益等其他政策權益,遷入地社區黨組織負責做好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養老保險等基本保障服務;建立幫包聯建制度,全市共確定市級幫扶部門22個、包抓縣科級領導50余人,選派工作隊40余支,傾力打造一批“黨建引領強、產業基礎好、配套設施全、公共服務優、社會治理新、村風民風淳”的易地搬遷社區示范點;建立“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三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和“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確保搬遷社區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高效運行。
推行“五項機制”,確保作用發揮。全面推行“支部+產業發展”“支部+社區治理”“支部+文化建設”“支部+創業就業”“支部+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五項機制”,充分發揮搬遷社區黨組織核心紐帶作用。采取“黨建+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確保群眾掌握至少一項實用技能;深化黨建引領新民風建設,每季度開展1次道德評議活動;以戶為單位建立“需求清單”,開展便民代辦、志愿服務、“微心愿”認領等,為搬遷群眾提供個性化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