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另类春色,久久中文字幕网站,日韩影视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桃视频,国外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聯系電話:0915-3356512
  •  投稿郵箱:news@akxw.cn
 > 新聞 > 安康 > 安康
牢牢夯實農業農村工作基礎——安康市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探索與實踐
2023-03-16  來源:陜西網 調研與決策

□ 陳暉5HR安康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近年來,安康市圍繞更好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目標,堅持人民至上,樹牢系統觀念,緊緊圍繞中央和省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相關部署安排,著力強弱補短,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取得新成效,為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步伐奠定基礎、創造條件、提供保障。5HR安康新聞網

一、以保面積穩產量為基礎,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5HR安康新聞網

安康立地條件差,糧食自給率不到70%,蔬菜自給率僅40%,糧食年均缺口44萬噸左右,切實穩定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并不斷提高自給率,全力確保糧食安全,是做好“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作為糧食主銷區,近年來安康市制定出臺《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十條措施》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堅持把穩面積、穩產量和穩耕地保有量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力確保333萬畝糧食播種面積不打折扣、77萬噸糧食顆粒歸倉,連續多年在全省糧食安全考核中位居第一方陣。5HR安康新聞網

一是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嚴格落實“長牙齒”耕地保護硬措施,落實落細最嚴格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和耕地生態保護責任制度,常態化開展撂荒地綜合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科學細化耕地利用優先序,劃足劃優永久基本農田保障糧食生產,積極引導鼓勵利用非耕地種糧并給予獎補,切實守牢糧食生產安全底線。同時,統籌利用農田水利水保、高標準農田和“鞏固銜接”等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110萬畝,劃定基本農田168萬畝,加大“小變大、坡改梯、旱改水”力度,大力提升以骨干水源、渠系配套、噴灌設施等為重點的抗旱減災能力,力促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努力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面對2022年夏秋罕見的長時間持續高溫干旱,迅速行動、主動作為,先后組織開展三次高性能飛機和地面火箭增雨作業,有效緩解旱情,保障秋糧生產,預計2022年糧食產量78.2萬噸,實現了大災之年糧食生產平穩增長目標。5HR安康新聞網

二是著力保護種質資源。持續深化與中科院、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共選育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個,其中水稻、玉米、油菜良種推廣率達98%以上。同時,圍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抓良種繁育,培育出“陜茶一號”“秦魔1號”“安魔128”和紫仁核桃、串串核桃、米核桃等地方良種,“安魔128”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認定,“安康富硒茶”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連續3年位列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第20位、陜西第1位。魔芋開發出60多種產品,綜合產值達百億元。花鰱、白鰱、錢魚等成為“安康漢水魚”特有品種,基本實現良種繁育示范園縣區全覆蓋,2家漁業企業納入國家淡水水產種質資源庫。生豬產業建立了以陽晨集團等為核心支撐的良種繁育體系,育種技術和種豬品質全國領先,并形成了以標準化工廠養殖為主、林下養殖和傳統養殖為輔、“豬沼園”生態循環的發展格局,年飼養量穩定在300萬頭左右。這些種質資源已成為加速安康農業現代化進程、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支撐。5HR安康新聞網

三是育強做大產糧主體。把糧油生產納入“鞏固銜接”重點產業支持范圍,統籌整合項目資金,支持引導各類工商資本、返鄉能人、高素質農民和市場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積極參與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按照一個村至少培育一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建設一個糧食規模化示范點、配備一名技術員的思路,依托重點鎮、重點村和種糧大戶,引導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為重點的各類主體參與糧食生產,開展重點糧油作物百畝示范點、千畝示范園高產創建,促進糧食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同時,圍繞實施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三年行動,大力支持發展糧食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開展代育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烘、代儲代銷等社會化服務,建立完善企業自營、合作經營和全程托管等模式,鼓勵經營主體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開展糧食訂單生產,形成利益共享的糧食產業化分工格局,并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有機肥替代等節本增效技術,著力打造“安康富硒有機糧油”品牌,提升糧食生產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和綜合效益。5HR安康新聞網

四是增強農民種糧積極性。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要讓農民種糧有錢可掙。近年來,安康市不斷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全面落實種糧補貼、最低收購價和擴大完全成本保險等強農惠農政策,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78億元、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0.58億元,同步配置農業保險資金0.8億元。在中央和省上補貼的基礎上,2022年全市年度籌資2億多元專項用于糧食生產獎補,極大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針對傳統農業經營模式效益較低,特別是近幾年農民種糧成本增加、效益不高的實際,在平利縣試點探索撂荒地治理機制,利用專項資金支持糧食生產,并建立“投入總量不斷增加”的惠農長效機制,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促進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共同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平利縣大貴鎮嘉峪寺村“小田變大田”的做法被新華社專題報道。5HR安康新聞網

二、強化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5HR安康新聞網

安康曾屬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區核心區,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是當前“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艱巨性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戰。防因災和因病返貧,是安康目前防返貧的重點,這就要求搶抓5年過渡期政策機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落地落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措施,持續用力抓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著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好健康安康工程,真正筑牢防返貧、抓發展、促振興的根基。5HR安康新聞網

一是持續強化動態監測幫扶。進一步健全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夯實縣級統籌、鎮辦主責、部門專責、行業協同“四個責任”,建立完善雙向閉環、快速發現、交辦落實、研判幫扶、督導問責“五項機制”,著力推進工作聯動、信息聯通、風險聯銷、問題聯糾,確保監測幫扶落地見效。在全省率先建成覆蓋全市所有農村人口的動態監測和幫扶大數據平臺,完善鎮、村、組三級監測網絡體系,對全市247萬農村人口進行全覆蓋信息監測,全過程監測收入支出、“兩不愁三保障”、安全飲水等重要指標變化情況,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納入全市三類監測對象的21792戶、70164人,已累計消除風險13375戶、43872人。同時,充分發揮鎮村“四支隊伍”和“網格員”作用,切實強化實地排查、網絡篩查和電話抽查等常態化預警監測,確保符合條件的對象第一時間應納盡納、應幫盡幫、應兜盡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5HR安康新聞網

二是抓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安康易地搬遷93.7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近三分之一。做好搬遷群眾后續扶持關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局。安康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樂業才能安居”的殷殷囑托,堅持把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重要任務,以構建基層組織、產業就業、權益保障、公共服務、社區治理“五大體系”為重點,大力推廣“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農民變工人”模式,深入實施“六大樂業工程”和“六小暖心工程”,持續提升易地搬遷后扶實效,全市累計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530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90家,回引4萬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優秀青年返鄉興辦2.86萬個經濟實體,吸納10萬名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發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管理服務規范》,強化“六項安居措施”,穩妥有序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試點,全面提升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加強水土流失、地災隱患治理和防洪保安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農房提升工程,啟動新一輪避災移民搬遷,從根本上解決好“山地危居、人住危房”問題。5HR安康新聞網

三是突出防范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工作。目前,全市監測對象中,因病納入的8487戶、28264人,因殘納入的1738戶、5274人,分別占監測對象的40.2%和7.5%,一部分監測對象二者同時兼有,除疾病治愈、收入穩定可消除風險外,仍有相當一部分特殊困難家庭需要格外關注和大力幫扶。全市上下認真落實《防止因災因疫返貧致貧十六條措施》,持續加大“一對一”精準幫扶力度,對排查出的大病患者全部及時開展救治,對脫貧群眾參保落實資助,對需臨時救助的實施臨時救助,全面消除因病因殘致貧返貧風險。在落實“三重保障”的基礎上,各縣(市、區)積極籌集專項資金設立“防貧保”,出臺防止因病返貧專項救助辦法,真正筑牢因病返貧防線。精準開展助殘扶殘行動,中殘聯和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安康召開現場會,本市鞏固拓展殘疾人脫貧攻堅成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同時,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災后恢復重建進度,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因災因疫返貧致貧風險。5HR安康新聞網

三、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穩定增收致富5HR安康新聞網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北依秦嶺、南靠巴山,“九山半水半分田”“兩山夾一川”的地形地貌和“十年九災”是安康農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制約。安康利用資源稟賦和生產條件,堅持產業就業創業并重,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多向發力促進農民增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蓄勢賦能。5HR安康新聞網

一是因地制宜提升產業。以“產業振興”為抓手強化現代農業,堅持“產業支撐、園區承載、龍頭引領、品牌提效、改革驅動”的產業融合發展思路,合理規劃布局產業發展,推進產業配套支持政策落實落細,促進一二三產融合、長中短結合,深入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提升行動,積極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利用和裝備支撐,大力推動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質生產要素向特色產業聚集。生豬、茶葉、魔芋、核桃、漁業、蠶桑等六大主導產業規模效益實現雙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穩步前進,“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格局加速形成,千億富硒產業集群建設初見成效。5HR安康新聞網

二是完善創業就業幫扶。大力發展“歸雁經濟”,累計投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70.24億元、信貸余額26.18億元,貸款增量及存量居全省第一。細化完善“十二條”穩崗就業措施,統籌推進外出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全面推廣白河“四百工程”模式,有效降低疫情不利影響,實現脫貧人口務工就業37.45萬人。聚力推廣“總部園區+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模式,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統籌解決用工、用房、物流、人才等問題,全市在營1033家新社區工廠吸納就業3.4萬人。同時,強化產業增收不足就業補、就業不足公益崗補、公益崗不足兜底保障補的“組合拳”,構建穩定增收長效機制,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2022年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6.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5HR安康新聞網

三是持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深化“三變改革”“三聯共建”,出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和《支持村級組織采取以工代賑方式承接農村小型工程項目的指導意見》,鼓勵支持村集體領辦創辦、合作興辦經營實體和承接農村小型工程項目建設,加快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著力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集體經濟“空殼村”在全省率先“清零”,不斷增強帶動共同富裕的能力和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制定《安康市消除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以下薄弱村攻堅行動實施方案》,啟動實施村集體經濟“消薄”行動,持續提升薄弱村、壯大一般村、做強富裕村,確保年底前全部消除“薄弱村”,切實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目前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村1632個,消除薄弱村占比達91.6%,其中50萬元以上村52個。5HR安康新聞網

(作者系安康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 5HR安康新聞網

(責編: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