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郭颯 李瑩
5月中旬的平利,氣溫漸漸升高,又到了三夏農忙時節。
往日里施肥平田、扯秧運苗、拉線定距,挽著褲腳,彎腰在水田里進行人工插秧的景象在廣佛鎮秋河村蹤影難覓。
取而代之的是,轟鳴聲中插秧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在插秧機苗盤上滑落,整齊有序地插入田地里,沒過多久,插秧機所過之處,便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綠油油秧苗。
在平利農發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里,記者看到,寬敞的院子里停著幾臺插秧機和旋耕機,幾名工人正在抓緊時間整理器械,以免錯過農忙最佳時節。
“老鄒,老鄒……”隨行的農機部門同志沒看到合作社負責人,站在院子里喊起來,“在這兒呢!”隨著話音落下,一臺插秧機后面抬起一個腦袋,年輕的臉上還粘著泥水。
“老鄒”叫鄒仁合,其實不老,只有30多歲,但是干農機服務已經有8年多時間,如今他的合作社擁有中型機械18臺、微小型機械160臺,農機作業服務區域涵蓋廣佛鎮、城關鎮、洛河鎮、老縣鎮等四個鄉鎮數十個村。
像鄒仁合這樣具有規模性的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全市有16家,總量達到78家。
記者在《陜西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中看到,“十三五”末,我省農機總動力達2358萬千瓦,擁有各類農業機械455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31%,較“十二五”末增長9.08%,農業生產邁入以機械化生產為主的新階段。
同時,規劃中也指出,丘陵山區是未來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我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表明,宜機化改造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丘陵山區田塊比較細碎,種植經營分散,目前適用的農機裝備和技術較為不足,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存放難”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問題依然明顯,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和高質高效發展。
“一社一區”帶來什么改變
安康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市,全市常用耕地面積有297萬畝。但是丘陵地區農業自然條件差,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使用農業機械的愿望也更迫切。為加快安康農業機械化步伐,破解關鍵環節制約瓶頸,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安康市農業機械化與農村經營工作站在提升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一社一區”模式上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在“一社一區”背景下,農機使用和專業合作社帶動對我市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一社一區”是根據區域主導特色產業,針對當地農業機械化發展制約瓶頸,扶持創建一個農機專業合作社,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一個農業生產全程或關鍵環節機械化示范區,以合作“社”帶動“區”域農業機械化發展,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或開展代耕代管代收服務的盈利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以社帶區,以區養社,社、區協調” 發展方式,促進當地農業機械化水平整體提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
“具體發展思路是‘區域布局、重點扶持、板塊推進’。”市農機農經站站長張善平說,“區域布局”是按照地理環境特點,在一定區域內選擇一個合作社,按照服務能力為面積500至2000畝的半徑和規模、服務范圍輻射2到3個村,有計劃地布點幫扶建設農機專業合作社;“重點扶持”是農機工作重點向合作社和示范區轉移,在政策上、項目資金、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向合作社和示范區傾斜,加強技術培訓,指導合作社和示范區建設;“板塊推進”是按照合作社服務半徑,板塊化建成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利用示范區農機化水平促進區域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達到“以強帶弱、以高提低”目的。
在這種模式下,我市不斷優化和提高農機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使之成為當地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對農村日益突出的勞動力緊張導致的“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問題進行了探索和提出解決方案,也解決了丘陵山區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低的問題。
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帶頭示范作用
今年5月8號,平利縣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比一比到底是人插秧快還是機器快。
在兩塊一畝的水田里,一邊站了40多人,另一邊是一臺插秧機。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兩邊各自加快了插秧速度,不到20分鐘,插秧機完成了比賽,圍觀群眾的喝彩聲響徹上空。
早在2014年,市財政對創建市級標準化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獎補扶持,一些農機專業合作社與農機大戶搶抓機遇,迅速發展壯大。從2017年開始,市財政和農機部門在全市范圍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目的是在原有創建的市級標準化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服務能力,拓寬農機作業的范圍和服務規模,促進示范區主要糧油作物和主導特色產業實現全程機械化,為推進農機化快速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在平利縣廣佛鎮,農發農機專業合作社與平利縣源硒地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托管協議,公司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將水稻生產全程托管給合作社,為此,農機部門指導合作社按照全程標準配置了水稻自動化育秧生產線,添置了水田耕整機具、水稻插秧機、稻麥聯合收割機等,水稻生產實現了從育秧、插秧、田管、收獲、烘干全程機械化,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區域農機化水平達到了62%。
在旬陽中華煙草甘溪鎮基地,依托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成功創建了1000畝“煙草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煙草實現了整地育苗、起壟移栽、田管植保、分級烘烤、煙桿拔除等環節機械化,徹底改變了蓄耕人刨、肩挑背馱的勞苦耕作局面,提高了種植效益,區域農機化水平達到了61%。
在平利縣長安鎮,惠民茶葉機械租賃專業合作社成功創建了2000畝“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茶葉生產實現了從繁殖、管理、修剪、采摘、加工、保鮮、儲藏、包裝等環節機械化。經過實驗比對,畝茶中耕、修剪、采茶、加工分別節約成本440元、170元、27.5元和42.9元,茶園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83%。
“培育壯大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戶、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支持其在一定區域內開展土地流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菜單式服務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創建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市農機農經站副站長李育金說。
目前,全市建成23個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涵蓋水稻、油菜、茶葉等主要糧油作物及特色主導產業。通過“社、區”聯動,專業合作社所在區域農機化水平呈跳躍式提高,達到60%以上,直追全省平均水平。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任重道遠
“機械移栽插秧好處多,作業穩定性好,作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有利于搶季節保進度,省工節本增效。”農發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以水稻種植業主使用的乘坐式插秧機為例,每天的栽插面積可達40多畝,相較人工栽插效率提升近40倍,且機械化移栽插秧畝均成本僅為人工移栽插秧畝均成本的70%左右。機械化作業按規格插秧,帶土立苗移栽,有利于增多有效穗和農事操作,還可以對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標進行量化調節,有利于高產穩產。
在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各縣區成功引進了多臺新機具、多項新技術,填補了全市主要農作物和部分特色產業機械化作業的空白。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有效提升了合作社所在區域農機化水平,這種“社帶動、區提升、‘社、區’聯動”的“一社一區”農機化發展模式,為安康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提升找到了新路徑。
2022年,我市在新機具推廣方面,圍繞稻油、設施蔬菜、畜牧養殖、茶葉等主要糧油作物和特色產業,推廣各類農機新機具10000余臺(套),其中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機械近300臺。截至目前,我市擁有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微耕機、田園管理機等主要田間作業機械6萬余臺。全市水稻、小麥、油菜的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63.9%、49.6%和35%。
同時,對于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方面,我市也出臺措施,加大這項工作力度。印發全市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實施方案,配合市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做好資金的分配與下達,切實加強政策實施指導,加大信息公開,強化監督檢查,有效處理農民投訴,積極探索優化服務,推廣運用手機APP申請辦理補貼。通過以上工作的有效開展,有力保障了我市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的順利實施。2022年下達資金600萬元,截至目前,實施資金1160.1747萬元,實施比例193%;結算資金782.2647萬元,結算比例130%;申請補貼機具11817臺(套),受益農戶8360戶。
通過采訪,記者看到,“一社一區”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在安康實踐中得到檢驗,也形成了破解我市農業機械化制約瓶頸突破口的共識。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將把“一社一區”模式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建成5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示范區農作物及特色產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帶動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1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