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室外氣溫已經降到零度左右,可漢濱區茨溝鎮紅巖村食用菌種植基地香菇大棚里卻是暖意融融。天麻麻亮,就有工人陸陸續續走進大棚開始忙碌:香菇采摘、分揀、裝箱、上車發往安康城區及周邊市縣......
“目前香菇基地已流轉土地300余畝,建成標準化食用菌大棚360個,培育香菇菌棒80萬個,預計年前能采摘10萬斤香菇,純收入30多萬元,可帶動在園區務工的400余戶貧困戶人均增收5到8千元,到明年年底,就可以使他們全部脫貧出列。”基地負責人鄧金龍介紹道。
紅巖村的變化,是漢濱區立足實際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漢濱區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號民生工程,千方百計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信心和熱情,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邁出鏗鏘步伐。2018年,全區實現11個貧困村出列,11308戶42851人脫貧退出。
細謀劃 找差距 壓實責任抓落實
貧困人口多、量大、面廣、程度深,是漢濱區不得不面對的實情。脫貧攻堅任務繁重而艱巨,如何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形勢逼人。
審時度勢,謀定后動。漢濱區委、區政府從遠從深謀劃,從高從嚴要求,從緊從實推進。“我們始終把‘落實’作為第一大事,補短板、揚優勢、創特色,把‘精準’貫穿全過程。”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談到脫貧攻堅工作時多次這樣強調。近年來,漢濱區始終把“精準”二字貫穿于識貧、扶貧、脫貧全過程,因人因地制定脫貧攻堅計劃,實行“一村一業、一戶一策、一人一法”,對癥下藥、精準滴管、靶向治療,真正把有限的資源、有力的措施精準投向貧困村貧困戶,確保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為全面壓實幫扶責任,區上建立了“區委常委包抓片區、區級領導包聯鎮辦、區直部門包抓到村、黨員干部包幫到戶、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體系和分片聯動推進機制。45名區級領導分別包抓28個鎮辦、45個深度貧困村,逐級簽訂“責任書”,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
區上還把脫貧攻堅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黨組)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將脫貧攻堅賦分提高到20分。出臺了脫貧攻堅工作督查檢查、成效考核、責任追究三個《實施細則》,對村“兩委”班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實行動態管理,調整召回工作不力的第一書記9人。建立了村干部薪酬與脫貧工作成效掛鉤制度,嚴格獎懲,倒逼任務落實。對脫貧攻堅成效明顯的47個單位予以了表彰,對15名直接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成績突出的黨政干部予以了提拔重用。對脫貧攻堅工作效果不明顯的35個單位進行了通報批評,對84個單位139名干部進行了約談,調整干部6人。制定印發了《漢濱區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轉變作風決戰脫貧攻堅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圍繞“四個意識”不強、責任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不力、工作措施不精準、資金管理不規范、工作開展不扎實、考核監督不嚴格等七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治理,扎實開展“以案促改”工作。
從年初的春季攻勢到年底的大走訪回頭看,漢濱區共組織萬名市區鎮村干部,對所有貧困群眾全覆蓋走訪,與貧困群眾同吃、同注同勞動,讓幫扶干部沉下心來,問計于民、問難于民、問需于民,把情況掌握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難題解決在一線,真正幫貧困戶分憂。
抓重點 補短板 干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區長范傳斌這樣強調。脫貧攻堅,必須精準發力、定向施策。近年來,漢濱區圍繞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生態扶貧等“八個一批”部署,緊緊抓住關鍵所在,全力攻堅拔寨,以重點突破之功收獲全局推動之效。
產業扶貧“改窮業”。采勸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方式,實施經營主體帶動、異地置業、光伏發電、資產租賃的“村有四式、戶有八法”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按照一般貧困村戶均1萬、深度貧困村戶均2萬的標準,折股到村、量化到戶,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2018年異地置業扶貧為45個深度貧困村的貧困群眾兌現分紅資金402萬元。實施“十百千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航母型園區培育工程、三產融合示范工程,全區農業園區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6家,專業合作社1717個,家庭農場147家。建設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實現了貧困村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突出“畜牧、魔芋、茶葉、核桃、蔬菜”五大主導產業及食用菌、黃花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實現了貧困村產業全覆蓋。產業帶動貧困戶26552戶87640人,戶均產業增收5400余元。
易地搬遷“挪窮窩”。為有效解決“搬得出、穩得注能致富”問題,漢濱區堅持“工廠圍著社區建、崗位跟著群眾走、就業圍繞扶貧轉”的思路,通過吸引外地企業投資建廠、扶持本土企業、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等多種方式,在新社區建設廠房或車間,對入駐企業減免廠房租金和水電費,給予技能培訓補貼和產業獎補等政策,鼓勵企業扎根當地生產經營,促進貧困戶在家門口務工。目前,已建成社區工廠38個,提供就業崗位2700余個,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547人。
危房改造“換窮貌”。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引進輕鋼裝配式建筑設計,有效應對深度貧困山區建房存在的施工安全、材料運輸、成本控制等難題,同時將危房改造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建設配套生活設施,美化房屋周邊環境,使群眾安居樂業。全年共完成危改房屋3519戶,1169戶脫貧危改戶已全部達標入祝
志智雙扶“斬窮根”。鼓點聲聲急,催人步步緊。脫貧攻堅,不僅要層層傳導外部壓力,還得處處激發內生動力。漢濱區堅持扶智與扶志結合,全面推行“一約、四會、一榜”制度,加強扶貧指導、典型引路和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本領,累計開展道德評議活動1537場次,評選表彰了自強標兵、致富帶頭人、道德模范等各類典型,231個貧困村均建立了“扶貧超市”,探索實施了積分制管理,破除貧困群眾“等、靠、要”陋習,推動脫貧工作由“輸血”轉變為“造血”,由“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涌現出中省市區級道德模范和好人500余人次,先進集體320余個,樹立了自強自立、崇德向善的標桿模范。
抓統籌 聚合力 構筑脫貧攻堅大格局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實現困難群眾如期脫貧目標。為此,漢濱區全黨動員、全民參與、全力以赴,形成齊抓共管、協同作戰、合力攻堅的大扶貧格局。
安康日報社駐流水鎮學房埡社區工作隊在為村里寄宿制小學捐贈100套桌凳基礎上,今年8月,在報社的協助下,投資400萬元的學坊埡毛絨玩具廠正式投產運營;區委宣傳部派駐張灘鎮東溝村工作隊,立足村情,多方協調資金50余萬元為群眾修橋鋪路;區政府辦駐雙龍鎮雙龍社區和青山村工作隊聯系愛心企業連續兩年為社區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募得助學金8.8萬元;區委老干局派駐縣河鎮大垛村工作隊協調資金51.9萬元建設的村黨支部活動中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要干好農村的事,必須撲下身子一鼓作氣,儆好吃苦耐勞的準備”、“我們決不能繞著問題走,必須迎難而上、勇于擔當、解決問題”,這是關家鎮小關社區駐村工作隊長張海峰駐村筆記中的一句話。壩河鎮黨委書記楊林說:“只要黨員干部不松勁、不懈怠,貧困群眾就一個也不會被落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就一定能啃下!”
一年來,漢濱區共協調中省市區218個單位包抓231個貧困村,第一書記由區級以上幫扶部門派駐,形成幫扶合力。搶抓蘇陜協作幫扶機遇,全年交流干部8人,實施項目39個,引進了毛絨玩具、萬畝藥材種植基地等項目,落實項目資金5110萬元,帶動7383名貧困人口增收,勞務輸出貧困人口1825人。
漢濱區還強化社會幫扶。構建了“3+X”責任幫扶體系,與陜西建工集團、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陜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對接,引進了陜建PC構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幫助貧困人口增收,幫助提升我區教育、醫療水平。積極主動與參與幫扶漢濱脫貧攻堅的陜西建工集團、市發投集團、市扶貧開發公司、市公交公司等4家國有企業溝通銜接,合作實施項目8個,投入資金3347萬元,解決貧困人口就業742人。深入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300家企業結對幫扶231個貧困村。
為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今年以來,漢濱區針對市場需求,在家政、汽車維修、烹飪餐飲服務等25個行業開展技術培訓。
整潔的街道、時尚的民居……這是安康天寶實業公司結對幫扶的茨溝鎮西溝村場景。“住的條件好了,周圍環境美了,我們的收入也提高了。”村民感慨。“萬企幫萬村”行動啟動后,安康天寶實業公司成了西溝村的定點幫扶企業。該公司幫助村上建立了核桃烤煙種植合作社和生態旅游合作社,組織貧困戶發展核桃、烤煙、旅游產業。
幾年來,公司累計投入50多萬元,幫助西溝村修建“柿園基地”農家旅游景點。該村在幫扶企業和包聯部門的支持下,累計投資400余萬元,改造民居49戶、建31盞太陽能路燈;建設核桃園2800畝、發展烤煙398畝、勞務輸出60余人。如今,西溝村已經變成一步一景、一戶一特色、產業明顯的脫貧樣板村。
和安康天寶實業公司一樣,2016年,漢濱區共有45家企業承擔幫扶45個貧困村、6722戶貧困戶、20666個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7年共有36家企業承擔幫扶36個貧困村、5986戶貧困戶,17532個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2018年對剩余150個貧困村全部安排企業對接,實現了全區231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工作的全覆蓋。通過讓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與滯后的貧困村“結對子”,發展特色鄉村產業,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使全區231個貧困村在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夙愿,成為現實。
目前,在漢濱區,幫扶全覆蓋成為一種常態。“三級聯動組織扶,基層黨建引領扶,黨員干部結對扶,幫扶單位常駐扶,社會力量參與扶”,漢濱積極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合作社、基地為支撐的一核多元精準扶終組織體系,扶貧工作推進到那里,黨的組織和工作就跟進到哪里。
民之所望,就是施政所向。在漢濱區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隨著一股股扶貧力量的整合,一個個扶貧項目開工建設,一筆筆扶貧資金不斷注入,一批批惠農政策落實落地,一項項富民產業的發展,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基層組織戰斗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廣大黨員干部正以愚公移山的意志和敢創敢干敢爭先的“漢濱精神”,下好“繡花”功夫、做好“精準”文章,干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交出一份漂亮的“漢濱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