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寇峰 張喬)位于陜西南部的的熨斗鎮是漢江邊上一個有數千年歷史古鎮,自古以來就有川楚通衢的美稱。這里群山環抱,植被覆蓋率高,常年山林云霧繚繞。同時作為南水北調的水源涵養地,這里從未遭受工業污染,海拔1400余米的特殊氣候,再加上來自山間富硒泉水的澆灌這些都成為熨斗白菜生長的不可或缺的條件。而這些優勢同時造就了“熨斗無筋白菜”獨有的“葉綿、桿脆、芯嫩、汁甜”的口感和豐富營養價值。“熨斗的白菜—么筋”也成了安康的一句俗語。
熨斗的白菜近況如何,長勢咋樣,是否是無公害培植呢?近日,記者一路隨行,用鏡頭為您帶來熨斗白菜最新近況。
口碑產生于對品質的堅守
在熨斗白菜主要種植基地的茨林村,有近40余戶參與無公害蔬菜種植,種植面積100余畝。在田間地頭,我們遇到了茨林村村委會的張主任,據他介紹,村上現在已經種了一百多畝白菜,白菜成熟期在三個月左右,如今,茨林村白菜已種植一月有余,已進入快速成長季,加之今年氣候較往常溫和,雨水充足,一定有個不錯的收成。關于白菜無公害種植的問題,他說道,茨林的白菜,他們嚴格按照無公害標準種植,從下種到栽植再到管護,都是澆河水,施農家肥,使用有機無害除蟲藥。記者也隨機走訪了幾戶承約種植戶,他們對今年的白菜收益都表示很放心,自己也會嚴格按要求種菜,確保熨斗白菜綠色無公害。
2015年,天眾源公司在熨斗鎮白菜產地核心區域開辟種植基地,利用這里特有的土壤、氣候和水源等條件和傳統的種植方式種植白菜,其產品具備“綿、脆、嫩、鮮、甜”的特點,同時這里出產的白菜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業界評價認為熨斗白菜食用價值極高。
除了獨特的地理環境,讓熨斗白菜保持獨特魅力的原因還在于對傳統種植方式的堅守。作為一款以地域優勢為特色的產品,綠色健康和原汁原味是天眾源公司熨斗白菜生產中堅持的原則。在天眾源熨斗白菜生產基地,對于白菜生產的標準可謂苛刻。“白菜必須種植在經過公司認定的地里邊,澆菜必須用河里的水,施肥必須用農家肥,而且還要求必須使用有機無害的除蟲藥。”一位白菜種植戶介紹到。
“怎么保證產品的原汁原味?我們有一套嚴格生產標準。從育苗、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我們都要求種植戶按照公司的要求來做。”天眾源公司一名負責人介紹。
熨斗的白菜不僅是產品 也是文化
熨斗白菜是熨斗鎮的名優特產,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熨斗鎮,熨斗白菜還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先秦時期,官兵到熨斗茨林村尋寶而一無所得,一怒之下放火燒村,護佑茨林村的千年刺藤在大火中被燒毀,自此茨林村寸草不生,顆粒無收。走投無路的村民找到了鬼谷子請求相救,鬼谷子便賜予了村民一包種子,令其撒在地里。果然三個月后地里長出了一個個鮮嫩欲滴的大白菜,幫助村民度過了饑荒的寒冬,保全了一村人的性命。 如今,石泉作為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以及中國北方的天然富硒地,境內無任何工業污染,生態環境優良,熨斗鎮所產的無筋大白菜更是以其“幫嫩脆,味鮮甜,營養好,纖維少。”而深受石泉當地及周邊陜南地區人民所喜愛。
“我們做的不僅僅是產品,也是文化,文化是對這一產品情懷的傳承,我們用文化來保證質量,同時也能依靠互聯網平臺進行大范圍的宣傳推廣”天眾源公司負責人說。在該公司推出的熨斗白菜產品中,就充分利用了當地群眾對這一產品的濃厚情結和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塑造提升產品內涵,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熨斗白菜的新篇章
熨斗白菜經過數年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里,熨斗鎮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前謀劃,創新布局,采取政府牽線、適度規模、集約發展,企業農戶合作經營、線上線下營銷相結合的模式,打破環境制約和發展困境,建立一條農副產品快速產銷平臺,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產業富民之路。在熨斗白菜的運營中,充分利用各類社會化媒體及通訊工具來作為便利的營銷入口,以產品良好的質量為依托,通過易于讓消費者接受的購買方式,進一步擴大熨斗白菜的知名度和口碑。
熨斗沒有高速,沒有鐵路,更沒有飛機,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熨斗白菜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出大山,把自己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