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即將過去的“十二五”,安康快速跟進全省發展步伐,保持了年均13.4%的增長速度,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十三五”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決勝期,是全省加快推進“三個陜西”建設的關鍵期,也是安康繼續追趕超越,繼續探索循環發展,構建綠色經濟體系,提升綜合實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期。“十三五”規劃的編制正處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就此,提出幾點個人的認識和建議。
一、準確把握陜南及安康發展面臨的長期背景
(一)陜南及安康在國家層面的發展定位
2010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陜南三市大多數區域被列為秦巴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限制大規模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強調:“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2014年4月,安康市被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部確定為全國16個,陜西唯一一個“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市”。
2012年5月,國家扶貧辦、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規劃》,2015年11月,國家發改委上報了《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 要求著力推進秦巴山片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設成循環經濟創新發展區、科技扶貧示范區、知名生態文化旅游區和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2012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安康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集水區,是國家戰略水源地,承擔著保障調水水質安全的政治性任務,國家要求將這一地區建設為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態文明區域。
2014年5月,國家發改委提出了啟動“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前期研究工作,新的一輪漢江開發已經到來,陜南是漢江的發源地,占有漢水文化高地和最美漢江山水資源,流長650公里,占漢江全長的43%,必須要有所作為。
繼“一帶一路”戰略后,2015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陜西作為絲路經濟帶的新起點,陜南作為蠶桑絲綢和茶葉產地和產業區,蘊藏著發展的新契機。
2015年9月,國務院批復安康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秦巴地區唯一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意味著安康產業發展進入了國家統籌協調的視野。
(二)安康在陜西省層面的發展定位
陜南是陜西三大區域之一,國土面積占全省的34.1%,發展基礎較差,發展壓力大。2009年12月,陜西省發改委發布了《陜南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指出陜南產業發展所依托的生物和礦產資源,大多數分布在重點生態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地,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總體思路是保護青山綠水,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實現突破發展。
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安康實現了大發展,同時也迎來了發展的制度環境和長期背景的歷史性變遷。從區域發展看,安康過去帶有自覺自發性選擇性的發展階段宣告結束,現在國家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指向,即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從全國發展看,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已接近警戒紅線,長期積累的環境欠賬亟待解決,迫切需要轉變傳統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模式,實現低排放、低消耗、改善環境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處在了尤為突出的地位。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正契合了經濟新常態的要求,過去的劣勢,過去的“窮山惡水”,轉變為今天的發展潛力和優勢,可能成為我們的“金山銀山”,生態與經濟如何平衡,如何走生態型產業之路,如何在發展基礎較差的區域發展循環經濟,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戰略定位和生態經濟發展規律的新道路,如何營造有利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是安康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破解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