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于延琴)去年以來,我市以“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牽引,緊扣發展第一要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45億元,同比增長23%,高于全省近15個百分點。
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市何以取得如此驕人成績?除了全市上下一心,真抓實干外,市委書記郭青在市委三屆九次全會上指出,得益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重點項目推進、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三項主要措施。
據了解,去年以來,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到12:56:32。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體系加快形成。工業化率提高到42.5%左右,二產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居全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平穩增長,流通領域銷售向好。生態友好型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持續上升,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志的富硒食品、裝備制造、生態旅游產業預計增長分別為30%、35%、20.8 %,飛渡峽·黃安壩景區、安康雙龍生態旅游景區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非公有制經濟在產業轉型升級中作用顯著,占GDP比重54%,居全省第一。其次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安平高速公路和平鎮二級路鎮坪段建成通車,天貿物流城一期建成,安康機場、石泉火電廠、白河水電站、旬陽煙廠技改等一批重大項目獲得核準并開工建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06.6億元,增長27%。認真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途經安康的西安至重慶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列入中省規劃盤子。同時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三區兩園”和“飛地經濟”園區聚合發展要素能力提升,安康國家高新區獲得國務院批復,成為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瀛湖生態旅游區全面啟動文化旅游景區建設,恒口示范區統籌城鄉示范效應不斷凸顯,全市新發展現代農業園區44個,漢濱、旬陽生態工業集中區突破百億元大關,“飛地經濟”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億元。“一縣(區)一策”指導性增強,出臺了支持安康國家高新區加快發展、漢濱區龍頭帶動引領發展和旬陽縣率先發展的三個《意見》。石紫嵐沿江沿線生態經濟帶建設初見成效,縣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去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785億元、增長1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4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72.8億元、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9%和11%。主要發展指標增速位于全省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