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云 通訊員 劉勇 沈弈軍
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民,早年遠走南方打拼多年,如今在廣東有了自己的工廠,每年有著比較穩定的千萬級的收入。人過中年,卻毅然還鄉,在家人、親友和鄉親們的一片質疑聲中,他固執地做著自己的綠色夢:占山為“王”。
“好男兒志在四方更要回鄉創業!”
工廠還在南方開著,他的心思卻全部放到了家鄉的山水間。這樣的選擇,無疑為許多人不解,不少人說他是有了幾個錢就瞎折騰,是“燒料子貨”,甚至有人斷言,他會因此敗家。
但他有一句話,可能又會讓很多人深思:向前看三十年,向后看三十年,吃綠色飯,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他就是平利縣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董事長陳剛。
5月17日,記者采訪陳剛時,他剛從縣農林科技局辦完事回來,他的農產品歐盟認證需要補充一些材料,這幾天縣上一直在幫著他完善。
“20號到安徽訂房車,21號轉戰天津布展參加平利女媧茶和絞股藍推介會,我是第一次亮相,不能馬虎!”今年,陳剛的時間排得很緊湊。
從2014年回鄉投資興業,他已經在縣城南的馬盤山和自己的家鄉八仙鎮投資3000余萬元。剛回來時,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一些部門的辦事人員懷疑他是回來套農業扶持項目的。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支持他回鄉再創業的想法,盡管有質疑在,但辦事還算是一路綠燈。起初他逢人就解釋,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過兩年三年,你再看我陳剛是“吹殼子”還是辦實事!幾位退居二線的縣上領導也很支持他,作為土著的平利縣老領導,他們的影響力對剛回家鄉起步的陳剛幫助不小。
陳剛說,原縣長鄭小東剛擔任縣委書記時,在北京學習回縣的第一件事就是約來陳剛,了解公司進展情況,給他介紹外地辦生態農業的好做法,鼓勵他說,“看了你回來后的行動,感到你是真心想干事的。這更堅定了我們支持你的信心!”為他的項目盡快落地實施,縣長陳倫富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對飲水、亮化和道路硬化等工作進行具體安排,要求有關部門特事特辦,簡省不必要的“走程序”。
陳剛坦言,因為在南方待久了,不習慣按內地方法跟官員們打交道,事實上,他也很少向政府提這樣那樣的要求。讓他感動的是,不少的政策配套項目都是政府主動安排的,比如馬盤山園區道路修建、山上農民的移民搬遷、林業綜合開發示范政策扶持等,政府定好了,才通知他辦理相關手續。更讓他感動的是,當初在馬盤山流轉土地山林時,遇到不少的阻力,縣上安排城關鎮派出干部專題協調,最后企業農民雙方都滿意。
陳剛說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他不諱言早年有機會賺得一桶金,有吃苦耐勞敢拼成分,也有粗放發展帶來的運氣成分。但要繼續取得發展,就要善于轉型,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回鄉創業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慶幸自己在家鄉找到了新位置,他因此也希望更多的在外創業的有識者能回來再創業,家鄉的天地廣闊、人情濃郁,家鄉缺資本、缺人才,但不缺優質的自然資源,這正是機會所在,有人回來他或許就能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了。
“好男兒要回鄉創業!占山為王。”他興奮地說。
“讓馬盤山的‘馬’跑起來!”
作為離縣城最近的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今年“五一”試運營,優良的綠色生態環境,具有蒙古文化特色的休閑項目,吸引了旅游者的熱情光顧。
站在馬盤山,看山下縣城全景,綠樹成蔭,高樓林立,壩河清白如帶,“五一”期間高速公路上車輛穿梭,馬盤山現在已經成了平利人和周邊游客一個不錯的旅游選項。陳剛說,現在自己的信心更足了,慶幸自己選對了馬盤山,山水園林路,農旅融合,文旅融合,近在縣城,離安康市也不到一個小時車程,這樣優越的旅游開發資源今后不會多了。5月1日,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的車輛來自湖北、西安,他們都是沖著馬盤山的跑馬場來的。
在馬盤山,陳剛聘請旅游規劃專家對整個山林土地草場資源進行了規劃整合,因地制宜,在絕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陳剛在做著他的“加減法”。加法就是再植樹,讓植物特色化分布,做到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增加旅游接待配套設施,建設跑馬場和林間走馬小徑;購置山上原有的農民房屋,進行鄉居旅游改造,形成山林鄉居度假區;配置森林房車、明清風格復古木屋和休閑蒙古包等設施,讓游客住在森林里,感受天藍地綠的環境,呼吸富氧的空氣,享用特色美食,晚上有風情文化表演。在山上,規劃中的養老區,也在啟動建設中,將來住在馬盤山上養老養生,會是不錯不選擇。為此,陳剛為這個項目配套了養花養草種菜等勞作健身項目,并已著手與縣中醫院合作,將來提供全套的養老保健服務。陳剛說:“3年后,馬盤山四季有花,四季有果,最終形成枇杷溝、櫻桃溝、梨花溝,百草園、菊花園、蔬果園。”縣上對馬盤山養老項目很感興趣,認為這是提升平利養老產業一個新模式,有關部門在跟進這個項目,關注并支持他把項目建好。減法就是減少一切人為的痕跡,盡可能保持馬盤山的原生態價值。
縣上支持他創建4A級景區,在陳剛心里,這個目標似乎還有點小,“全國4A 景區太多了,應該用5A標準來建。地方好,服務好,一定會有市場的。”而今年“五一”試營業,他聽到了旅客的意見,也看到了特色經營的前景。
“要讓馬盤山這匹‘馬’跑起來!”這匹馬就是文化。把馬盤山打造成一座文化的山,是陳剛一個堅定的理念,規劃中的項目都有文化的融合。他建起了跑馬場、蒙古包,整理了千畝古茶園,修建林間走馬小徑,如今跑馬場騎馬的人絡繹不絕,蒙古包里地道的蒙古文藝演出為項目增色不少。他聘請了專業的蒙古廚師、演藝人員,異域風情的美食美藝都有板有眼。“建馬盤山文化樂園,讓馬盤山因文而活,因文而興。”他說,這是我的一個夢想。
下一步他的計劃是,以秦楚古戰爭為表現,打造“朝秦暮楚”文化情景劇,建設森林原生態背景的兒童體驗樂園,以體驗式為主的農耕文化園,以茶鄉風景為核心的茶馬古道,這些文化創意,正在組織實施之中。
他也希望有比他更高明的、有文化的合作者加入進來,對整個馬盤山實行分區建設管理,通過招商引資,讓社會資金進入,“多一些人來做,或許比自己一家做得更好。”當然,他心目中的合作,是資本的合作,是現代管理的合作,更是共同理念的合作。
“就是要讓蘿卜賣出肉價錢!”
兩年來,陳剛在做旅游的同時,也在開發高端農副產品。如今他的農副產品開發已開始讓他“見到回頭錢!”他的農業公司在馬盤山規模飼養土雞、山羊,土雞蛋2.5元一只,土雞60元一公斤,馬盤山生態綠茶3000元一公斤,黑豬5000元一頭,山羊也不乏買家。“這些原生的態的農產品,市場十分歡迎,高端市場需求旺盛。”
高價格的農產品,不是炒作起來的,這源于貨真價實。陳剛在開發優質農產品中,堅持自己的原則,緊扣生態有機,以馬盤山生態農業觀光園為載體,采取“公司+農戶+基地”與“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建設高標準有機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開發原生態茶飲品、特色小雜糧、地道營養食材等有機富硒農產品,主打“原生態有機富硒”品牌,拓展高端農產品營銷市場,這些東西,都有嚴格的生產工藝標準。“做農業不能騙人,不能做一拳子買賣。”他說。
在馬盤山,陳剛的農業公司與23戶貧困戶簽訂了《幫扶貧困戶合同》,指導他們按自己要求種植和養殖,出售價高出市場很多,這使得農民種地也能有高收入。在八仙、正陽、洛河等鎮建立以天秈米、苦蕎、燕麥等山地旱作名優農產品生產基地1萬畝,建立“黛羽”黑雞、黑山豬、白山羊養殖基地5家,以高于市場價20%的價錢收購。
農民出身的陳剛,深知農產品生產的不易,也深知好的農產品,一定是品質立身的,產品有價品質無價,“把蘿卜賣出肉價錢,不是不可能,但那必須是品質生產。”
陳剛回到家鄉后,先后花時間跑遍了全縣幾大壩子,他對平利做優質農產品,心里有數。他說,平利是安康農業的“白菜心”,能做好茶葉,也能做好其它農產品。他把這些想法與南方的商界朋友交流,獲得很多支持,他說自己的馬盤山項目將來可能就是一個展臺,大戲還要在家鄉肥沃的田園上唱好。
在陳剛心目中,目前主要走高端市場,這主要是為了打出品牌,讓平利的農產品具有品牌價值,才會有長遠的效益,蘿卜也能賣出肉價錢。待發展到一定規模,中低端市場也會是重要組成,“畢竟一口吃不如百口吃嘛!”
今年,公司啟動了有機食品認證,委托北京方園有機農產品認證公司對種養基地農戶進行了培訓,有機食品認證申報資料編制完成,歐盟認證已進入正式申報階段。
在南方闖蕩多年的陳剛,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比較了解,他以為,綠色與旅游、休閑度假、養老養生,與高品質的農產品開發結合起來,前景廣闊,“但前提是講良心,一定要有品質這本大賬!”陳剛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