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璩勇 肖兵)通村路沿著山脊向深山蜿蜒爬行,沿途草木郁郁蔥蔥,提坎坡地上成片的小麥散發著黃金般的色澤,零星的農戶正在地里忙著收割。5月13日,安康日報社編輯一支部的同志們前往關廟鎮唐淌村開展黨支部學習交流活動,從城區驅車不久,一個典型的農村生產生活圖景從我們眼前鋪開。
窮則思變,一個貧困村的突圍與創新
唐淌村是關廟鎮北部最邊遠的村落之一,由原自愿、唐淌兩村合并而成,雖然地處城鄉結合部,但受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約,看起來依然是典型的農村社會。全村總人口2237人,精準脫貧對象115戶335人,其中殘疾智障人士160余名。按照計劃,該村要在2017年實現整體脫貧,任務十分艱巨,尤其是這部分殘障貧困群眾缺乏謀生能力和致富本領,沒有可行的幫扶措施,即使有政策兜底,也無法徹底擺脫貧困。
除了脫貧攻堅的基礎差,他們面臨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處在漢江沿線,從水源涵養考慮,常規大規模的畜牧養殖被限制。唐淌村處于安康中心城區160平方公里外的限養區,所有畜禽養殖的排泄物和污染物處理要達到環保要求,這對一個科技手段相對落后的山村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反過來看,關廟鎮后山地區雖然局限性大,但也具備一定的自然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作為中心城區“一江兩岸”旅游綜合開發建設的重點鎮,關廟后山地區按照“三園合一”戰略,大力開展林業建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林業生態經濟帶。加上這里山大人稀,尚有大量撂荒土地可用。
如何突破瓶頸,利用好這些林地,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2013年10月,村主任唐甲升流轉200畝土地、10000畝荒山,帶頭在唐淌村成立了甲升興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豐富的山林和土地資源,發展林下特色養殖。在生態保護這個問題上,合作社探索出“養殖+沼氣+種植”的循環發展模式,將牲畜糞便有效回收,送往沼氣池或蔬菜園區,既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又解決了潛在污染問題,切實實現多方共贏。
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基礎上,該合作社將一部分殘疾人和貧困戶吸收入社,實行“合作社+資金+養殖技術+種苗”的扶貧模式,統一按養殖計劃向貧困戶及殘疾人提供仔豬、雞苗、羊羔,按生產環節統一進行技術培訓,統一進行疫病防治,對產品統一實行收購和銷售。兩年來,入社貧困戶80戶,40余名殘疾人和貧困戶在合作社帶動下走出困境。社員養殖規模和養殖水平持續攀升,戶均純收入達1.5萬元。2015年全村養羊5000多只,養雞10000羽,養牛50多頭,銷售400多萬元,支付農民務工報酬50余萬元,實現純收益100萬元。
扶業又扶智,激活內生動力,讓貧困戶穩脫貧不返貧
“特色養殖充分利用了現有林地資源,突破生態瓶頸,讓貧困戶就地變產業工人,在家門口找到了致富門路。”關廟鎮鎮長胡子新對該產業發展前景很有信心,“隨著中心城區骨架拉大,漢江四橋和關廟大橋即將通車,關廟鎮的交通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后山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只要利用好線上、線下兩個渠道,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胡子新介紹,對于唐淌村這樣的后進村來說,發展養殖合作社對貧困戶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幫助。其一是土地流轉,貧困戶獲得了穩定的流轉資金,規避了過去小規模種糧、種菜收入低、投入風險大的問題;其二是園區務工,有條件的殘疾人和貧困戶可通過合作社在園區或養殖場就業,收入穩定,旱澇保收;其三是免費贈送雞苗、仔羊等生產資料,合作社按保底價統一收購,規避市場風險;其四是金融貸款,村委和政府可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簽字背書,申請最高5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投入合作社按股分紅。
“針對每一項內容,我們都制定有相關協議,按協議記錄收入明細,年底一匯總,貧困戶收入多少、脫沒脫貧,一目了然。”在關廟鎮掛職鍛煉的黨委副書記劉銳萍對扶貧工作熟記于心。
精準扶貧必須得有長效機制,現在脫了貧,將來怎么辦?養殖基地規模有限,無法接納所有貧困戶,如何破解?為此,合作社擔起了職業農民、養殖大戶培育培訓和孵化基地的角色。記者走訪時發現,甲升興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同時也掛有漢濱區殘疾人扶貧示范基地、漢濱區職業農民培訓實訓基地和關廟鎮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等多塊牌子,這些基地強勢聯合,目的是讓殘疾人、貧困戶都能掌握一技之長,找到用武之地,從而實現長期徹底脫貧。去年以來,該合作社邀請農業技術、畜牧養殖技術專家到村開展技術培訓6次,免費發放了一大批農技教材、仔雞、仔豬和羊苗等生產資料。近些年,合作社還培育帶動10個養殖大戶,輻射帶動一批群眾致富增收。
更加利好的消息是,在甲升興隆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倡導下,2015年10月,一個覆蓋漢濱區所有鄉鎮的漢濱區羊產業發展協會正式成立,協會全力為會員提供技術服務,一方面統一收購和經營,形成規模效應,規避市場風險,另一方面統一行業標準,保證生產、流通等領域質量安全,提升產品權威性,打出品牌。通過示范帶動,幫扶指導,協會會員已由成立時的21個發展到84個,帶動山羊養殖戶176戶,存欄量從7834只發展到30000多只,數量翻了4倍,2015年山羊出欄5000余只,支付農民工報酬200余萬元,純收益達40余萬元。目前,該協會已與城區多個菜市場、超市和酒店簽訂供貨協議,產品實現了定期、定點輸送,市場相當穩定。
“合作社解決了貧困戶生產和就業問題,協會解決了技術和市場問題,二者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無論是貧困戶還是殘疾人都能找到致富的門路和方法,這場脫貧攻堅仗我們一定能打贏。”展望全鎮的發展前景,關廟鎮黨委書記羅煜信心十足地說。